第一图书网

批判与重建

王志蔚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志蔚  

页数:

251  

前言

  志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鲁迅研究,对鲁迅的创作和思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次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正是瓜熟蒂落之举。志蔚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字,引起了我对鲁迅人格和思想的诸多联想。  鲁迅有什么值得我们谈论的呢?是他的深刻而严肃的小说、哲学般深奥的散文?还是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这些都是,因为正是这些洋洋洒洒的文章构成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但仅仅说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在汗牛充栋的文学史中被以大篇幅谈论的不仅仅有鲁迅,我们之所以如此地热衷于谈论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鲁迅首先呈现在我们的记忆中的是一个战士的形象。面对着飞溅而来的唾沫、面对着从不可知方向射来的冷箭、面对着巨大的来自政权和因循守旧势力的威胁,他挺直着他那并不高大的身躯,以一种巍峨、不屈的姿态去迎接战斗。人都有天赋的权力,但在许多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这样的权力,而甘愿把自己的灵魂捐献给了灵魂的管理者。而鲁迅敢于主张自己的权力,敢于为周围的弱小者主张这样的权力,哪怕面临着泰山压顶,哪怕面临着刀丛血色,他仍然在血腥中诗意地挥动着如椽之笔,在漫天的罗网中捅出一个窟窿。“一个也不饶恕”,他对那些损了别人的牙眼却主张宽恕的人,他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  这样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当我们苟活的时候,想起那样的战士,将给予我们奋起的力量和勇气,给予我们一种大丈夫“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气;当我们已经彻底为某种势力所控制和征服的时候,他又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丑陋,一种国民性的丑陋,十足的阿Q相来,那时我们可能会羞耻,也可能会恼羞成怒。

内容概要

  《批判与重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文学姿态》透过鲁迅的大量思想和创作文本,探讨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鲁迅和新文化时代的历史语境,广泛探索了鲁迅这一精神产生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鲁迅有什么值得我们谈论的呢?是他的深刻而严肃的小说、哲学般深奥的散文?还是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这些都是,因为正是这些洋洋洒洒的文章构成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但仅仅说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在汗牛充栋的文学史中被以大篇幅谈论的不仅仅有鲁迅,我们之所以如此地热衷于谈论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王志蔚,1961年生,安徽濉溪人,现任安徽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副教授,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科带头人。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进修、访学,主要从事鲁迅研究。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科学论坛》、《戏曲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完成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等4项课题。

书籍目录

序(方维保)第一章 关注国人的健全与解放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关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理性思考近年来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鲁迅的“看客”情结探源近30年《药》的主题研究述评第二章 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文化反思是东南英杰还是蜕变官僚——我观鲁迅评价王金发鲁迅对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文化反思评近30年鲁迅与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种“神话”倾——兼论资产阶级革命党与群众关系的认识误区第三章 两位思想巨人的文化观照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批判与重建:鲁迅与毛泽东改造国民精神的探索毛泽东对鲁迅辛亥革命反思的历史超越鲁迅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的中西文化背景第四章 先觉智识者的矛盾与不同选择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鲁迅与胡适儿童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鲁迅与胡适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悖论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鲁迅戏曲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启示“人民本位”:鲁迅和毛泽东戏曲观的共同审美取向附:鲁迅教学札记鲁迅小说结构的创新不写背景而背景毕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鲁迅怎样当教师鲁迅的创造个性后记:我与鲁迅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关注国人的健全与解放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学界在谈到鲁迅弃医从文、决心改造国民性的原因时,千篇一律地说成是受到“幻灯事件”的刺激。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也不够准确。回到鲁迅成长的历史中重新审视,我们发现“幻灯事件”不过是鲁迅思想发展大转折的一个直接因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其实与其惨痛的人生体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启迪以及近代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研究、明治日本国民性讨论热潮有着多样的、直接的联系。  一、源于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贿赂案入狱,父亲周伯宜被革去生员头衔,从此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母亲带着年幼的鲁迅兄弟到戚家避难,那些势利的亲戚居然说他们是“要饭来的”。父亲得病后,小小的鲁迅有三四年的时间频繁出入于当铺和药店,要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典的当衣物、首饰,在世俗的轻蔑声中为治父病而奔波。作为长子的鲁迅不仅要承担起一部分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还要承受着一些居心不良的亲戚、乡人的流言污语。家庭的突然变故及悲惨的生活经历,使“掉在冰水”中的鲁迅认识到,“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是少年鲁迅对世人国民性最深切、最具体的感受了。为此,鲁迅想去寻找为S城所诟病的“另一类人们”,即去南京追寻“理想的人性”。然而,南京学堂“乌烟瘴气”的人和事太多,让人总常觉得不舒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批判与重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