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

王胜华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胜华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的戏剧研究是从戏曲欣赏开始的,这正如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于诗歌评论一样。当文学活动的参与者——作者、读者和听众——对自己的感受加以表达和交流的时候,他们便用“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一类语言,建立了一种艺术化的“学术”,同时也建立了一种以审美情趣、道德思想为皈依的学术习惯和学术传统。 本书中对多种早期戏剧形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讨,由此对戏剧的起源提出新的看法,并延伸探讨了戏剧的本质属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例举生动丰富,论述简明而深入。

书籍目录

序绪论:戏剧学说与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对戏剧起源学说的回顾 第二节 关于戏剧的本质 第三节 原始信仰与中国早期戏剧的形态分类第一章 以角色装扮为中心的模仿形态 第一节 从原始模仿到角色装扮 第二节 角色装扮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假面艺术与角色装扮第二章 狩猎及图腾表演的拟兽形态 第一节 狩猎戏剧 第二节 图腾戏剧与拟兽戏剧 一、关于云南民族的图腾崇拜 二、彝族图腾戏剧“跳虎节” 三、其他拟虎戏剧 第三节 壮族拟蛙戏剧“蚂蜗节”第三章 以逐除不祥为主要功能的巫术形态 第一节 巫觋与中国戏剧的巫术形态 一、巫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二、巫的职事 三、巫与戏剧表演 第二节 寇、方相氏与傩 一、寇与方相氏 二、傩与傩戏 第三节 其他逐除类戏剧 一、汉族“关索戏” 二、白族“春王正月”和彝族“阴灯” 第四章 以敬神邀福为目的的祭祀形态 第一节 蜡祭与农神崇拜 第二节 作为祈丰祭祀的劳作戏剧与牛崇拜 一、劳作戏剧 二、与劳作相关的牛崇拜 第三节 祈雨祭祀与龙崇拜 一、祈雨祭祀与表演艺术 二、楚雄彝族祭龙 三、大理巍山的祭龙祈雨 第四节 祖灵崇拜与尸祭 一、“鬼”、“魁”与尸祭的源流 二、士行尸祭的戏剧过程 第五节 其他祭祀戏剧 一、梓潼戏 二、杯日往 三、大刀舞 四、阳戏 第六节 小结第五章 国家宗庙祭祀的乐舞形态及复演形态 第一节 国家宗庙祭祀的乐舞形态 第二节 具有史诗、神话功能的复演形态第六章 以娱人、游戏为目的的散乐形态 第一节 朝野散乐与戏剧 第二节 俳优与戏剧 第三节 装扮游戏与戏剧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仪式化:中国早期戏剧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戏礼:戏剧与仪式的胶着 二、传播方式:关于戏剧与仪式的非文本化 三、戏剧与仪式的外部特征 四、戏剧与仪式的内在功能 第二节 中国戏剧形态嬗替的基本规律 一、原始信仰与早期戏剧的关系 二、社会形态对戏剧的制约 三、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附录一:先秦乐舞戏剧文献资料辑要附录二:目连戏:戏剧仪式的特殊品种附录三:云南民间戏神崇拜与演出仪式附录四:征引文献举要代跋——导师训诫笔录

章节摘录

古往今来,凡驱邪逐疫和庆典祭仪中,大多会有假面的出现。在中国,尤其是以傩戏傩仪为代表的祭祀仪式中,假面成为外部艺术呈现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笔者在考察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沧源原始崖画时发现,崖画人物的装扮,既有头戴牛首假面具和双斧形面具者,又有头部饰有大量雉尾翎毛的形象。宁夏贺兰山崖画、内蒙古海勃湾崖画等文化遗迹中均有使用假面的人物图案。闻名中外的半坡人面鱼纹图案亦很像是一尊精致的面具。在商周时期的文字图符中也可以发现使用假面的痕迹。另外,商周青铜器中,不仅有兽纹、饕餮纹、人面纹等装饰,还有铜质面具。源于传说时代的方相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使用面具的巫师,“蒙熊皮,黄金四目”(《周礼·夏官·方相氏》)。中国面具的使用可见于古傩、古代拟兽演艺、各种面具舞蹈以及许多祭祀活动之中。文面和中国戏曲的脸谱则是属于一种软性假面。而出现最早的、在民间应用最多的是有物质形式的面具。唐代著名面具戏是“兰陵王”,又称为“代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