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诠释

崔炼农 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崔炼农  

页数:

209  

Tag标签:

无  

前言

  《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面世了,首批推出的多是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几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某方面问题潜心研究的成果。  多年来,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一方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实践着多年摸索和总结的“新闻传播学4321教育学创新模式”,即坚持四大理念(基础、实践、能力、素质);提高三种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施两化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保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一以贯之,努力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另一方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编辑出版的初衷,可以说就是为推动科研开辟的一个园地,或者说是提供的一个平台。  当然,作为《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绝不是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方法系列研究成果的展示,而是应该包容着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首批列入《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或以后选入《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的,都应该是既有基础研究的,也有应用对策研究的;既有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也有运用定性定量结合或其他什么方法的。总之,只要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关注的,既可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又能体现出积累性、历史传承性的研究所得,都可以展示在《岳麓新闻传播学论丛》这个平台上。

内容概要

  《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诠释》共分5个章节,从传播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孔子思想,并从普遍的社会交换理念此角度进一步解读孔子言论。具体内容包括孔子从政经历的传播学考察、“仁者”的政治传播学、“智者”的实用宣传术等。《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诠释》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崔炼农,1962年生,湖南南县人,文学博士。2004年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与宗教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学与音乐文学。已在《中国音乐学》《文学遗产》《文史》《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代序 孔子在那个“智慧如春”“欲望如夏”的时代题记绪论第一章 孔子从政经历的传播学考察第一节 “委吏”,负责地方驿站物资监管与配送第二节 “司空”,职掌全国驿路建设与维护第三节 从政经历对孔子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从传播的角度讨论语言问题二、从传播的角度观察社会生活三、从传播的角度思考文化传播现象四、从传播的角度考察国家政治第二章 “仁者”的政治传播学(一)第一节 为政以德,关键是“德”的流布第二节 “德”的传播过程,就是“仁”的实现过程一、在人间进行“德”的传播,君子必须研究“人”二、在人间进行“德”的传播,君子必须为政以“德”三、修己成“德”的过程也是“德”的传播过程第三章 “仁者”的政治传播学(二)第一节 “化”:追求同化效应的传播行为一、“化”需要掌握话语权,需要取得社会地位来掌控话语权二、“化”必须“成名”,必须“安身取誉三、”化“就是用”行“来劝化,其最高境界是”无言“四、”化“必须考虑传播环境,根据环境选择传播方式第二节 “政”:追求同化效应的传播管理一、“庶-富-教-使”是君子洽国的施政路线图二、“举善而教不能”是君子行政的关键举措第三节 “礼”:确定言行规范的传播尺度一、“礼”的作用重在教化,重在君子之德的传播二、“礼”是防范道德过失的堤坊,一种传播区界的设定三、“礼”囊括一切社会关系,并给予明确的分类和标志,构成一整套传播符号体系四、“礼”是人们“视听言动”必须遵守的普遍规范,是一种“制中”的传播尺度五、“礼”将社会关系条理化、稳固化,从而建构出一种超稳定的传播秩序六、“礼”“政”互融,完成教化的使命第四节 “刑”:强制言行入轨的传播控制一、“刑”必须确保“化”“导”的传播效果不受致命的损害二、“刑”以“礼”为依归, “教而后刑”才能从源头杜绝“恶(德)”的传播三、“刑”为罚, “礼”为法;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是“礼”的体现四、“刑”本身不是目的,是君子“以德化人”不得已为之的手段第四章 “智者”的实用宣传术第一节 正确使用语言一、充分认识言说与修辞的传播效果二、掌握语言传播的主要规律三、熟悉谈说技巧第二节 用心参与交流一、选择合适的传播对象二、有针对性地进行劝服第三节 认真进行宣传一、利用宗教传统进行政治策划,即“神道设教”二、掌握分寸,谨慎保持沉默三、正视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因素四、当仁不让,诲人不倦第五章 君子的社会交换论第一节 “仁”“义”:付出与获得的因果律一、“德”,是先民对付出与获得因果律的善性提炼二、“义”,是人类对社会交换中因果律的正确反映三、“仁”,是君子对“先事后得”因果律的身体力行第二节 “忠”“恕”:给予与回馈的正平衡一、“恕”是“仁”的必由之路,是推己及人,是正确的给予与回馈二、“恕”是“直”的高级层次,是给予与回馈的自然平衡第三节 “礼”“政”:“施”与“报”的道德约束一、内修“恕”道,外遵“礼”制二、以“政”教“孝”,以“顺”报“德”第四节 “博施”与别“报”,基于传播效果的选择一、不求回报的“施”与“博施”,是圣人之行二、有针对性的回报,是对“施”的鼓励和制约三、有等差的回报,是君子因时制宜的选择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第五章,作者试图发掘孔子思想的深层逻辑基础。通过对孔子思想基本范畴的深层话语分析,作者发现,对事物因果关系作明确的阐释是孔子言论中最主要的话语模式,其中所反映出的主体内容是当时社会交换的复杂情形。“德”“仁”“义”“信”等范畴,均以付出与获得的因果律为其语义基础,“忠”“恕”“直”“孝”等范畴,均以给予与回馈的平衡律为其语义基础。“德、礼、政、刑”的行政方略,无不遵守君子道德“施”与“报”对等的平衡原则。作者因此认为,人际传播过程中社会交换的规律,即付出与获得的因果律,“施”与“报”的平衡律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深层逻辑基础。孔子因而主张,君子基于传播效果的考虑,应该“博施”,即合“礼”地实行广博的施与;应该别“报”,即考虑他人施与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有等差地予以回报。  总括全书,作者突破了前辈学者仅以“仁”或“礼”作为孔子思想核心来讨论各基本范畴之间关系的习惯思路。转而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深入孔子思想各基本范畴的语义内部,将其中一以贯之的“施”“报”关系作为线索,发掘出孔子思想的深层逻辑基础。“施”“报”关系反映的是人际传播领域里的社会交换问题,我们理解其为孔子政治传播学的基石。本书之所以选择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孔子思想,其内在依据主要就在于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孔子思想的传播学诠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