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研究

陈海叶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海叶  

页数:

226  

前言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人类的思维如何运作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为什么认知科学能够成为21世纪四大前沿技术之一(其他三个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而国际公认的认知科学的六大核心学科就包括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和哲学。今天,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已意识到,语言是这些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媒介乃至研究对象,是解开人类智能之谜的重要参数,是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窗口。  我们把目光拉近到当代语言学研究。21世纪初的语言学界似乎被认知热潮所席卷。各种认知语言学流派和理论异彩纷呈。这股热潮要归结于人类破解自己智能之谜所做出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范畴化自然而然地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内容概要

本书从理论基础、主要框架、识解操作的主体——概念库、功能范畴结构、概念库理论的应用这五个方面对经验识解的意义模式的核心——概念库及其主要框架——做了系统研究,旨在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转向”的实质,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解决方案。  本书从五个方面对该模式的核心——概念库及其主要框架——做了系统研究,旨在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转向”的实质,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解决方案。这五个方面分别是:①理论基础;②主要框架;③识解操作的主体——概念库;④功能范畴结构;⑤概念库理论的应用。其中,理论基础是指其经验语言观。该观点由经验、语言和意义鼎足而立构成,认为经验现实就建构在语言中,语言是经验范畴的编码,使用语言就是识解经验。经验就是意义和潜势,理解经验就是将它转换为意义,意义在人们的意识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语义可以理解为经验语义的简称,识解经验就是建构语言的经验系统和语义系统。这一理论基础贯穿整个经验识解模式。

作者简介

陈海叶,女,祖籍河南汤阴。2001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连续攻读英语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于2004年3月和2007年6月获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就读期间两度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习科研优秀奖”和学术文化节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语言学、教学学术论文十余篇(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二、范畴化与人类经验识解的相关理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论 (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模式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研究:经验识解模式 三、研究动机与方法 四、本书的结构第二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识解模式的语言哲学基础 一、概述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识解模式提出的背景 三、经验的世界与经验性语言 四、经验语言观之一:意义 五、经验语言观之二:经验 六、经验语言观之三:语言与语法 七、语言与元语言的分层与体现 八、对语言分层观的批评 九、自然语言在经验识解中的作用 十、总结第三章 经验识解的核心:成分、图式和序列 一、概述 二、经验语义层面的成分、图式和序列 (一)经验语义层面的成分 (二)经验语义层面的图式及其分类 (三)经验语义层面的序列 三、成分性经验现象的语法识解 (一)概念功能角度的成分识解 (二)人际功能视角下的成分识解 (三)语篇功能视角下的成分识解 四、图式性经验现象的语言体现 (一)图式在及物语法中的识解 (二)图式体现中的语法制约 (三)编码和识解于图式中的一级与二级现实 (四)感觉/言说与做/是图式的区别 五、序列性经验现象的语法识解 (一)序列之一:扩展 (二)序列之二:投射 六、我们的评论 (一)图式和小句分类背后的原型范畴思想 (二)图式、序列的含义及其汉译 七、总结第四章 概念库:经验识解的动力与核心 一、概述 二、概念库:概念功能理论的发展 三、概念库的组织结构 (一)概念库的两个主要维度:精密阶和例示连续统 (二)精密度和例示:标示和价值的视角 (三)概念库对经验范畴的纵聚合与横组合识解 (四)概念库语义扩展的运作方式 四、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机制 (一)分类细述(taxonomi celaboration):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关系 (二)转喻性延伸分类:延伸意义上的分类关系网络 (三)生态功能性选择网络 (四)参与者识解中的角度转换 五、概念库的本质 (一)概念库是解释经验现象识解模式的元语言 (二)概念库是个多维的语义空间 (三)概念库是对人脑功能的隐喻性模拟 六、概念库的问题以及我们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语言学的信息加工模型 (二)概念库经验识解的再解读:心理语言学的视角 (三)自然语言的根本特性和概念库的经验过滤模型 (四)语言的复杂度像似原则 (五)细述分类、转喻延伸分类和生态一功能分类的问题 (六)“识解”与“建构”之辨:construe/construal的含义本质及其汉译 七、总结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经验现象的范畴结构 一、概述 二、原型理论的范畴结构观述评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结构观——兼与认知语言学诸观点对比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精密阶理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观点 (三)通俗分类与科学分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四)功能范畴观所存在的问题 四、我们的范畴结构新模型 (一)新模型中的精密阶与范畴选择系统 (二)新功能范畴结构模型中的交际语境:作用及其原理 五、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的哲学反思 (一)基本层次范畴的物种相对性 (二)语言与范畴化的疆域 六、总结第六章 儿童经验识解能力的发展与体验式语言学习:概念库理论的应用 一、概述 二、意义的习得和环境在儿童经验识解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语法习得和意义习得的关系 (二)环境在儿童识解经验现象中的作用 三、儿童经验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语言体现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四、儿童经验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小结 五、其他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本研究的支持 六、本研究的不足第七章 总结与前瞻 一、内容总结 二、前瞻 (一)经验识解模式的认知适当性 (二)发展方向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意义的生成方面,叶姆斯列夫早就提出(1943,引自韩礼德、麦悉森,1999:17):“现实是不可知的,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对现实的理解就是意义,意义并不先于体现意义的词语而存在,意义产生于我们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韩礼德、麦悉森吸收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们提出:“理解某物就是将它转换为意义,而‘了知’某物就是已经完成了这一转换过程。”(1999:x)此外,他们还认为,“作为经验的编码系统,自然语言的语义本身就是关于日常经验的理论”(1999:25)。这样,事实上,韩礼德、麦悉森是将意义与“理解”以及“日常经验”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与本节开头所提及的意义的第二种理论——意义的概念观是接近的,都涉及人脑对事物和日常经验的认识和理解。  在意义的生成方面,韩礼德、麦悉森建立了考察意义生成的三个时间框架(1999:17):其一是意义的人类种系时间框架(phylogenetic time frame),即从人类的演变角度来考察某具体语言系统的历时演变。英语语言中的科学语篇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二是语言的个体发生框架(ontogenetic time frame),即从具体说话人的个体语言的产生、成长、成熟过程来考察语言的过程。该时间框架与语言演变的种系时间框架不同,该框架考察的是个体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经验的周期循环,即个体语言经验遵循从生长、成熟到灭亡的典型过程。第三是话语生成时间框架(10gogenetic time flame),它考察的是意义自身的展开行为,也就是以语篇形式对意义的即时构建,或者说,意义构建为话语语篇形式这一行为本身。这一语篇生成框架在韩礼德、麦悉森(2004)中又被称为语言系统的示例(instantiation)(李杰、宋成方,2005)。他们认为,意义正是通过这三个时间框架才得以不断地生成、扩展、传播和衍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一直以来都喜欢当当网购书,一来配送迅捷,二来无配送费。可是当我给此书付费的时候,说要收五元配送费,我不大相信,这样还有什么折扣可言啊,希望能予以取消配送费,谢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