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育的真义

周哲玮 编 上海大学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上海大学  

作者:

周哲玮 编  

页数:

540  

字数:

513000  

前言

体育运动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怎么发展?第一步是每年都要有班级比赛,班级比赛的目的之一是造就一批校队队员,班级比赛中表现优秀的进入校队。队员每一年要甄选一次,去年是的今年不一定是了。第二步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全体学生是包括本科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还有研究生三个年级,研究生一般都是三年,全部在内,不是本科生要学,研究生就不要学了,不是!班级之间的比赛应该每年举行一次。清华从前是五个年级层次,也就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还有研究生三个班作为一个队伍。搞应试教育,那当然不行。我在清华读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次班级比赛,我参加的是长跑,第十名不算什么,但我被选上学校的长跑队,可能是我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顽强毅力被马约翰老师看中。他们是这样搞的,选校队的办法就是要有班级比赛,不是要培养运动员,是要培养大批身体素质好的人。体育竞赛是为了选拔运动员,而大学的体育活动是为了培养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这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

内容概要

古今中外,对于体育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方式,可谓众说纷纭。但在有一点上却是具有共识的,即体育指向于人的健全发展,是对至善人生的一种追求,这也是古希腊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序“发挥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一文,就是根据钱伟长教授在2005年10月14日巡视上海大学体育教学现场后,对当时的体育教学部班子成员的谈话录音整理而成的。从中我们可以聆听到他对于如何在大学开展体育活动等问题的真知灼见,也使我们对于“体育的真义”有了更多的领悟。

作者简介

周哲伟(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体育学研究中心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书籍目录

一 体育社会学研究 女运动员性别角色冲突研究 体育与现代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 体育人口生活满意度调查——以宁波市为例 体育中的情感 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 试论体育参与和社会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风险的性质界定 社会学视野下的体育实践空问二 体育传播学研究 奥运会埋伏营销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警示分析 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公众想从传媒上获知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一份调查报告 不同媒体眼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故事” 美、英、澳三家主流媒体奥运报道分析 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以北京奥运会赞助计划为例 北京奥运新闻叙事的价值观念三 体育经济学研究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治理:基于信息透明管理框架的解释 上海体育会展发展现状、瓶颈与突破 CBA与NBA电视媒体经营比较研究 创新全球化与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四 体育文化学研究 论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塑造 论城市体育的文化资本 关注奥运的新视野 公共体育场馆引入PPP融资模式研究 上海体育节事活动研究 体育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作用研究五 体育法学研究 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分析六 社会体育学研究 都市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条件 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上海市民休闲体育锻炼认知对构建健康城市影响的研究 上海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研究 上海市小学生暑假体育活动的家长态度的研究 我国城市景观体育发展状况初探 上海体育优势服务全国——从北京奥运会上海运动员取得的辉煌成就谈起七 竞技体育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决赛成绩统计与分析 竞技体育与蓝海战略八 学校体育研究 践行钱伟长体育教育思想 我国高校羽毛球教练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自我暗示套语影响篮球投篮效果的实验研究 高校足球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进程及其思考 高校开展高尔夫球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九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中葡都市青少年体力活动、健康体能的比较研究 浅析日本营养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上海优秀男排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关于我国亚健康人群的现状分析与预防十 特稿 学问即人生——忆力研附录 2008-2009年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概况 编集手记 Contents and Abstract

章节摘录

插图:一、社区建设与共同体意识“社区”和“共同体”的英文原意都是“community”,源自德文“gemeinschafe”。这个单词本身在德语中就有比较特殊的内涵,极难翻译成其他文字。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指出,Gemeinschaft是建立在个人的本能和中意或者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血缘、地缘和宗教等要素是其连接的基本纽带。因此,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社区就是一种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和统一体”(滕尼斯,1999:54)。社区的原意是对于传统社会那种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的概括。社区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共同体,是一群具有共生关系的人群。而只有具备了“共同体意识”之后,才能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然而,在现代中国,除了在传统的乡村社会或年代久远的老城区中,已经很难找到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了。目前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居民小区或者街道居委区域所称呼的“社区”,最初源于俄文“小区”(mnkpoparnoh)的意思,在语境中主要指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郑杭生,1998:366)。尤其在当代中国的城市社会中,社区的划分以政府的派出性机构——街道为核心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城市社区面临诸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市场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人口结构在城市发展中不断调整,形成了许多街道社区新的人员构成,并且至今仍在调整过程中。这样就导致了社区的异质性程度加剧,不仅缺乏社区认同,有些新型小区的居民甚至都互不认识。那么,基于这种陌生感,加之市场经济下各种现实性价值观的冲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现代社区就更加难以出现。事实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政府所大力提倡的现代社区建设,就是呼吁共同体意识的回归。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意识首先是共同体成员个人对于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然后是由这种认识和认同所产生的维护共同体利益和维持共同体发展的行为。


编辑推荐

《体育的真义:2009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育的真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