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博文集·第9卷
2010-2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车文博
548
本书作者在理论方面,开拓了我国关于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无意识是一个多水平、多层次的系统,其中既有低级无意识,又有高级无意识,他往往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即意识阈限下的认识,相当于无意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阿拉伯、日本和中国心理学的思想,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车文博,吉林省扶余人,1931年生。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美同心理学会外籍会员。主要专长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史。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5部。代表著作有:《意识与无意识》、《西方心理学史》、《人本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论评》(主编)等。获国家级奖两项,省部级奖十余项。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同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2003年被授予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40周年学术成就奖。被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词典》第24卷。
第一章 阿拉伯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 第二节 阿拉伯古代心理论 第三节 阿拉伯古代精神论 第四节 阿拉伯古代心物论 第五节 阿拉伯古代心身论 第六节 阿拉伯古代欲求论 第七节 阿拉伯古代感知论 第八节 阿拉伯古代记忆论 第九节 阿拉伯古代思维论 第十节 阿拉伯古代想象和梦论 第十一节 阿拉伯古代情意论 第十二节 阿拉伯古代智能论 第十三节 阿拉伯古代人格论 第十四节 阿拉伯古代学习论 第十五节 阿拉伯古代健康论第二章 对伊本·西那《论灵魂》的剖析 第一节 对《论灵魂》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对灵魂本质的理解 第三节 对灵魂机能体系的剖析 第四节 几点结论第三章 日本心理学 第一节 日本心理学史 第二节 日本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日本对行为主义的研究 第四节 日本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第五节 日本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第六节 日本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七节 日本对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 第八节 日本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第九节 日本对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第十节 日本心理学家 附录 日本心理学年表第四章 中国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与评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心理学初探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及其策略发展研究 第三节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论评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第五节 小康社会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文化理念 第六节 自我同一性及人格养成教育研究 第七节 军事飞行员工作绩效结构的分析 第八节 从东西文化的交融展望世界心理学的未来 第九节 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述评附录一 苏俄心理学研究附录二 西方心理学史附录三 印度心理学史附录四 韩国心理学史附录五 朝鲜心理学史
插图:(二)人性个体说人性个体说(ontogenetic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是中世纪唯名论哲学心理学的人性学说,也是苏哈拉瓦迪关于人所处地位的理念。自11世纪末至14世纪末,共相(一般)与殊相(个别)的关系始终是经院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概括地讲,唯实论(或“实在论”)(realism)强调共相或一般的实在性,并且认为共相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个别事物的本质,否认或贬低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唯名论(nominalism)则强调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否认共相或一般的客观实在性。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的分支神智学派的主要代表苏哈拉瓦迪(al-Suhrawardi,1153~1191)的“人性个体说”正是在上述唯名论与唯实论哲学争论的背景下生成的。他指出:“有人说先有本性再有偶因,此言差矣,因为种类的本性,如人性,一旦先存在,尔后才是偶因,好像先有全称的绝对的人性,尔后才是个人,这不可能,因为只有存在个别的人才有人性,绝对的只存在于实体之中。”①物体的本质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两者只在思想上可以分开。可见,苏哈拉瓦迪的人性观反对抽象的人性论,肯定人性的个体实在性是有意义的。但一般与个别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联系在于,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两者的区别在于,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而任何个别又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事实上,抽象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总是要通过具体的、特殊的人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
《车文博文集·第9卷:东方心理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