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物
2009年7月
汕头大学出版社
福冈伸一
213
180000
刘杨
无
我现在住的地方离多摩川非常近,所以经常过去散步。那掠过河面的风让人觉得心情格外舒畅。再看看水里,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从水面上突出来的三角形的小石头上,露出来的是乌龟的鼻尖;那在水里晃来晃去,看上去像是线头的,其实是小鱼群;还有那与水草缠绕在一起,跟垃圾似的,其实是蜻蜒的幼虫……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我刚刚上大学时,生物学老师问过我们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在一眨眼的工夫内就把生物与非生物区分开来,但是,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呢?所谓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在座的各位能给它下个定义吗?” 我热切地期盼着,然而,老师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他只是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些生命的特征,比如说,由细胞构成,有DNA分子,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等。不久,暑假到了,这门课也就结束了。
生命是什么?对于这个生命本原性命题,当今分子生物学上最激动人心的回答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最受欢迎的科普大师福冈伸一,以其沉淀数十年的学术热情和生命思考,带领我们穿越20世纪的时空隧道。与众多鲜为人知的天才科学家并步而行,踏上寻找生命真相的终极历程—— 发现病毒的第一人是谁?世纪大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科学史上的一桩剽窃案吗?遗传的秘密藏在哪里?人类的未来会受少数掌握着克隆技术的人的控制吗?人的一生都在抗拒着什么?生命可以被重新组装或逆转重来吗?……一个个科学谜团的大幕被揭开,真理、智慧、人性在历史的舞台上比在幻想中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作者以其富有创见、充满灵感的思想和清澈明晰、生动幽默的文字,从生物学出发,逐步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我认同的再思考。 《活物》是每一位渴望解读生命密码的人的必读著作。这个读来令人心动不已的故事,将向我们展示大自然创造的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迹。
福冈伸一,1959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日本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历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博士研究员、京都大学副教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曾获日本科学新闻工作者奖。
作者除在专业领域发表论著外,还以深邃活跃的思维和清新幽默的文笔,
序言1 纽约,纽克大道,66街2 鲜为人知的英雄3 四种字母4 绝处逢生5 冲浪者拿到了诺贝尔奖6 世纪大发现的前夜7 狂热的追求8 原子爱运动9 动态平衡10 蛋白质之间的轻吻11 内部的内部是外部12 膜动态13 膜形成14 基因敲除15 生命的未来后记 生命在危险中获得了平衡
1 纽约,纽克大道,66街 纽约曼哈顿一角 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区,这里摩天大楼林立。 它本身是个岛屿,被两条河流所环绕,西部是哈德逊河,东部是东河。曼哈顿岛南北狭长,但是人口分布却相当密集。市区环线游船是这儿一种相当不错的交通工具,它能带领我们去切身体验到曼哈顿的魅力所在。 船从哈德逊河岸边出发,一路南下。沿途我们在绕过曼哈顿岛南端的时候,可以眺望到自由女神像,那里还有高高耸立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这时,船进入东河,然后一路往北返回,可以看到华尔街的高楼群、纽约马拉松的必经之地布鲁克林大桥。 不久之后,很时尚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很有艺术装饰感觉的克莱斯勒大楼,极高的帝国大厦,等等,所有这些看点,都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了,还有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也从我们身边驶过。 经过了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船沿河流继续前行。这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毫无特点的普通公寓群,而正当游客们看得开始厌倦的时候,船就到了曼哈顿岛的北部。这里有工厂、排水管道、引导线路等。相当于是黑人居住区了。 船返回到了哈德逊河。在河口处我们可以看到,哈德逊河就像蔚蓝的大海一样广阔。于是,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风掠过这条大河的河面,而我们的观光游船则继续顺流而行。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回到了出发点。 这种观光游船因为可以带领游客们很轻松地欣赏到整个曼哈顿岛的风貌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但是,也有很多游客虽然人在船上,却忽略了一些看点。让我们来回放一下“录像”,就从刚刚我们提到的搬运沙石和垃圾的船从我们身边驶过的那个地方开始吧。 对,就是在这个地方,正当游客们看那些摩天高楼看烦了的时候,这儿出现了一座吊桥,使人眼前一亮。这座桥就是皇后区大桥。它把曼哈顿区与皇后区连接到了一起。曼哈顿的街道号码是由南往北递增的,如果按街道号码来数的话,这座大桥位于59街。在西蒙的歌中曾经提到过这座桥。 观光游船通过皇后区大桥后,一群古老的低层建筑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建筑物的砖都是红色的,而船上几乎没有游客注意到这个。当然了,这里也没有路标之类的东西对这些建筑物作个说明。 但是,也许就是在这儿,野口英世(Hideyo Noguchi)曾经留下了他那匆匆忙忙的脚印,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Oswald Avery)也可能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虽然我们不应该拿自己与这些伟人相提并论,但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想到他们,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一种自豪感,就会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地方的。 洛克菲勒大学图书馆里的雕像 纽约有所大学叫洛克菲勒大学,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大学。我们这里所说的“洛克菲勒”,可不是那个位于曼哈顿中心的,到了冬天就有很大的圣诞树点亮的,甚至还有滑冰场的洛克菲勒中心。 这所洛克菲勒大学静静地矗立在东河岸边。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应该是纽克大道的66街。纽克大道是纵贯曼哈顿岛南北的一条主要的干道,位于曼哈顿岛的最东部。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游客来这儿。我想,即便是当地的纽约人,恐怕都极有可能会把这个四周被绿树环绕的地方当成是公园之类的场所吧。在纽克大道的主干道与66街的交汇处,有个小门,在这个小门的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只有看到上面的文字,人们才能知道原来这是一所大学。牌子上写的是: 洛克菲勒大学 为了人类的进步 这所大学是20世纪初期,洛克菲勒为了推动美国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当时是叫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这里的中央大厅以及几栋研究大楼,都是当年比较典型的一些建筑。我们从这些建筑里的罗旋状的台阶以及天花板等地方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这里曾经汇集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尤其擅长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并在这一领域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为把这一领域的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里还出现过若干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这里,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辉煌的历史。 我第一次来这所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初夏的风轻轻掠过曼哈顿道路两边的树。当时我在_个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里工作。这个研究室在这里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医学楼的5楼。透过这个研究室的小窗户,就可以远远地看到东河。就是在这条河上,观光游船载着无数的游客,日复一日地往返于东河与哈德逊河之间。我没有从河上看过这儿的街道,我都是从研究室的窗户往外看的。而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眺望,让我觉得,自己是属于这条街道的,于是我心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让师生们避免纽约冬天的寒冷,洛克菲勒大学将各个分散的建筑物都用复杂的地下通道连接到了一起。我经常在实验的间隙,穿过地下通道,到图书馆里去。这儿的图书馆是全天候开放的。到了图书馆,我会坐在图书馆蓝色的椅子上,先做一次深呼吸,这真地令人心情很舒畅。这个图书馆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来,所以就显得格外安静,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当然了,在某些情况下,我也会一个人在这里莫名其妙地伤感起来。 在图书馆的2楼,静静地立着一尊黑色的胸像,我就经常一个人站在这尊胸像面前发呆。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一边哗哗地翻着最新的杂志,一边漫不经心地瞅着那尊胸像上的说明。我无意中看到,那上面刻着“Hideyo Noguchi”几个字。啊,原来野口英世之前也在这里待过。这是一个克服了贫穷与残疾,独自 一人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的世界级学者,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同时也是早期在美国作研究中途不幸逝世的人物。在日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个伟人的故事。 但是,在洛克菲勒大学,关于野口英世的评价却跟我在日本听到的完全不同。我曾经试着问过洛克菲勒大学的几个同事,他们谁也不知道图书馆里的那尊胸像是谁。 不被认可的野口英世 我手头有本洛克菲勒大学定期出版的刊物,是2004年6月出版的。在这本杂志里,有一篇关于野口英世的报道,口吻看上去显得很微妙,有讽刺的味道。 报道上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门口,每天都聚集着大量的日本游客,他们一再地央求门卫,希望可以允许他们到图书馆的2楼上去,他们想看看那儿的野口英世胸像。还有一天,有个旅游公司组织了3辆大型客车的游客来参观。这些日本人都很虔诚地依次在野口英世的胸像前拍照留念。因为那段日子图书馆里人流量太大,把那儿的管理人员忙得好辛苦。 这篇报道明显带着歧视。在这里,有件事情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那就是,在那年秋天,日本钞票重新改版,在新版的1000元钞票上出现了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日本国民心中的英雄。在把野口英世在日本人心中如何如何伟大介绍一番后,报道又用讽刺的口吻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在这里,在美国,野口英世是不被认可的。他们对野口英世的评价,与日本人对野口英世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野口英世在洛克菲勒大学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20个年头。而这20年,恰恰是洛克菲勒大学刚成立的20年。如今,在洛克菲勒大学的校园里,关于野口英世,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了。他的研究成果,即梅毒、小儿麻痹症、狂犬病、黄热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功绩,虽然在当时得到了认可,也赢得了极高的赞赏,但是,由于他的研究理论里面充斥着矛盾与混乱,所以不久以后,就被宣布为错误理论。而野口英世本人,在人们心中也只不过是个酒鬼,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于是,他在人类医学史上也没有成为什么主流人物,而仅仅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而如今,他在图书馆里原有的静谧也被蜂拥而至的日本游客打破了,对此,作为个人,我觉得非常难过。 这里曾经还有一个人,他也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医学研究者弗莱克斯纳,他成功地分离出了赤痢茵,被称为美国近代基础医学之父。 1899年,弗莱克斯纳访日。在日本,他遇到了野口英世这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于是,弗莱克斯纳宣布,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持野口英世作研究。 弗莱克斯纳刚回国,野口英世就紧跟着到了美国。这让弗莱克斯纳大吃一惊。但是紧接着,他就安排野口英世做了他的实验助手。很快,在他的支持下,野口英世不停地有着各种新发现,他还培养出了梅毒、小儿麻痹症、狂犬病、黄热病等病的病原体,写了200多篇论文。200篇,这个数目在当时是很令人震惊的。一时间,人们开始纷纷议论,甚至预言他将拿到诺贝尔奖。作为继巴斯德与柯赫之后的又一名人,他有了“病原体猎手”的称号。与此同时,他的出名也极大地提高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声誉。所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1928年,野口英世赴非洲研究黄热病,不幸感染黄热病病毒去世。整个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都为他默哀,弗莱克斯纳还亲自为他操持了葬礼。他们-还拜托雕刻家为野口英世雕刻了一尊胸像,摆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巴斯德与柯赫的研究理论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而野口英世的却没有,他的绝大部分主张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他的论文,不知道被扔在了图书馆里哪个黑暗的、发了霉的角落里,静静地被历史沉淀,就像他那尊上面蒙满了灰尘的胸像一样,早已经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野口英世的研究理论究竟只是个单纯的错误呢,还是他故意编造了一些所谓的研究数据,以此来欺骗世人?现在,我们都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对弗莱克斯纳的知遇之恩的报答,以及他那时时刻刻都渴望重新审视当时日本学术风气的心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野口英世仍然算是一位典型的日本人。 野口英世离开人世50年后,其研究成果才开始得到重新评价。当然了,这评价是由美国的研究学者作出来的。这个人叫伊莎贝尔,她写了一本书叫《野口和他的赞助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野口英世的研究理论在今天看来,几乎毫无价值可言。书中还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时的权威弗莱克斯纳一直在他的背后支持着他,是弗莱克斯纳阻止了当时对野口英世的批判。 ……
《活物》一部充满梦想与绝望、欢歌与悲伤、理性与诗意的新科普著作。科学式的推理极好地推翻了现在的生命观念,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我认同的再思考。全景展现人类寻找生命真相的传奇历史。继《物理世界奇遇记》《时间简史》《水知道答案》之后又一部畅销科普著作。荣获日本新书大奖、三得利文艺奖两项大奖!
无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思路,把科学的东西表现的这样浪漫。让人在赏心悦目的情况下明白了科普知识。真的值得科普作家的学习啊。原来科学并不是个不近人情的师长,而是温情脉脉的女子,可以去接近,可以去沟通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是生命,以作者的科研经历为主线,叙述了很多科研上的鲜为人知的事情,同时也较好的阐释了什么是生命。值得一看。
伸一对生命的理解十分独特
这是十分有趣的一本书,讲述了科学与科学之外的事物
即科学与文学与一体
看了很多好评后买的,很好。
还不错,送给家里亲戚的
看起来不错,比名字好听
好好吗丁啉死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