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
2008-10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程新生 编
292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促进组织中目标不完全一致的个体进行合作,向着组织的既定目标努力。“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了改善内部控制,有些大型跨国公司设立控制部,将控制职能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或取代原来的内部审计部门。本书以控制论、代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为指导,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研究内部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了有关内容。例如,对公司治理层次和管理层次内部控制研究,对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的关系进行解析,对内部控制方式加以深入探讨等。本书还对内部控制实践进行了总结,如战略控制方法有哪些?信任与控制是什么关系?如何将管理控制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征求了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他们是:南开大学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维安先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天津财经大学田昆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兆国教授,重庆国际集团董事长朱大伦先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刘霄仑博士等。 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 总论:申拴亮、程新生 第1章:罗艳梅、李海萍、程新生 第2章:李海萍、程新生 第3章:杨清香、程新生 第4章:王丽丽、程新生 第5章:王斐斐、程新生 第6章:徐婷婷 第7章:扈豪、程新生、王薇 第8章:尹方义 第9章:申拴亮、程新生 第10章:朱琳红、程新生 第11章:耿神雯、程新生 第12章:程新生 第13章:程新生、程璐 本书由程新生提出总体规划、写作思路,并负责部分章节的写作和各章节的补充、修改,最终完成统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杨清香,南开大学商学院MBA学员刘雄志、赵宏英、孙素艳等,MPAcc学员王健、娄杰、王新发、梁少峰、许晓梅、杨欣怡等参加了资料收集、整理,并对本书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以控制论、代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指导,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又有翔实的案例。全书分为5篇,共13章,5篇分别为内部控制基础篇、内部控制层次篇、内部控制要素篇、内部控制方式篇、内部控制过程与评价篇。从控制层面上将内部控制分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管理控制两个层次。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人员控制、资金控制、信息控制;内部控制方式从制度设计和实施角度可以划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从权力配置角度划分为委托型控制和直接型控制,对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内部控制过程包括过程控制和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包括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管理控制评价。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司治理教学科研的广大学者、研究生(包括MBA、MPAcc、EMBA学员等),以及工商业企业管理人员、银行和保险公司管理人员、政府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和部门的相关人士。
程新生,1963年生于山西省大同市,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南开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其评价。
2004年至今,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室主任;2005年6月至今,《南开管理评论》副主编;
第0章 绪论 0.1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0.2 内部控制模式 0.3 内部控制框架 思考题第1篇 内部控制基础篇 第1章 内部控制理论 1.1 控制论 1.2 组织行为理论 1.3 代理理论 1.4 权变理论 思考题 第2章 内部控制环境与目标 2.1 内部控制环境 2.2 内部控制目标 2.3 控制案例 思考题第2篇 内部控制层次篇 第3章 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 3.1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3.2 股东行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3 董事会结构与治理机制 3.4 公司治理层面内部控制案例 思考题 第4章 管理控制 4.1 管理控制概述 4.2 战略控制及相关研究 4.3 运营控制及相关研究 4.4 管理控制案例第3篇 内部控制要素篇 第5章 人员控制与群体控制 5.1 人员控制 5.2 群体控制 5.3 人员控制案例 思考题 第6章 资金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6.1 资金控制及相关研究 6.2 财务风险防范及相关研究 6.3 资金控制案例 思考题 第7章 信息控制 7.1 信息控制及相关研究 7.2 管理信息系统 7.3 业务流程信息控制 7.4 信息控制案例 思考题第4篇 内部控制方式篇 第8章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8.1 正式控制及相关研究 8.2 非正式控制及相关研究 8.3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协同及相关研究 8.4 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案例 思考题 第9章 委托型控制与直接型控制 9.1 委托型控制 9.2 直接型控制 9.3 委托型控制与直接型控制案例 思考题 第10章 行为控制与结果控制 10.1 行为控制及相关研究 10.2 结果控制及相关研究 10.3 目标设定与绩效评价 10.4 控制案例 ……第5篇 内部控制过程与评价篇 第11章 过程控制 第12章 内部审计 第13章 内部控制评价参考文献
2.控制论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管理活动中运用控制论,是使管理对象按照预定的计划和预期目标运行并保持某种状态。任何系统在确定整体目标之后,必须通过控制来调整其运行状态,纠正偏离整体目标及与计划的差异,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最佳适应状态,最终实现目标。控制是指按既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系统实施过程施加某种干预和影响。由此可见,系统需要达到的状态为系统目标即控制目标;为实现控制目标采取措施的实施者为控制主体;影响系统不能达到目标的因素、控制活动的承担者是控制客体;控制主体所采取的作用于控制客体的方法是控制措施手段;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依靠信息沟通渠道进行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依照系统控制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大系统,而创造价值就是这个大系统的目标,也就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在企业系统中,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这里,控制的主体是各级管理人员,控制客体是下级工作人员的行为,而控制手段就是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标准等。 依照控制论的观点,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特性是信息的交换和反馈过程,利用这些特征可以达到对系统的认识、分析和控制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可以描述为: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经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作为不同层级的控制主体与受控对象,通过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之间的信息耦合,使系统朝着企业整体目标运行的各种规范的总和。这种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即公司治理层次和公司经营管理层次。首先,企业内控制度的产生源于公司治理的需要。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表现为一个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即股东作为所有者只保留了选举董事、修改公司章程与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等少数权利,而将大部分权利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也只保留了聘用与解聘总经理、经营计划与重大投资等战略性决策的控制权,而将日常生产、销售、采购等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理层。由于职业经理人取代业主直接控制经营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及代理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公司治理机制表现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之间的责、权、利的分配和制衡机制,这是企业内控制度的第一层次。企业经理层为实现董事会制定的目标而建立起的一系列政策、规章和组织程序,形成了企业内控制度的第二层次,其主要目标就是使企业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并实现效率效果经营,从而实现所有者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 信息反馈对于系统控制十分重要,反馈是系统进行任何环节调整的前提,没有信息反馈也就很难达到系统的稳定状态。事实上任何管理系统都是反馈控制系统,控制的基础是信息,准确的信息是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考虑到控制信息的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应包含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司治理教学科研的广大学者、研究生(包括MBA、MPAcc、EMBA学员等),以及工商业企业管理人员、银行和保险公司管理人员、政府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和部门的相关人士。
企业的特点,尽可能详尽具体地解说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技能。
内容很补错
书的纸摸起来感觉不是很好 是老师推荐看的
不说别的,光参考文献就有243个,足足占了5页,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