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绝代风流

刘宜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宜庆  

页数:

247  

Tag标签:

无  

前言

  联大风流何处寻?  70年前,昆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铜质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大学,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寇的飞机屡次轰炸,它巍然屹立,在昆明一驻就是8年。  西南联大虽然消逝了,但创造的辉煌,已经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拍摄《西南联大启示录》的张曼菱说,在物质形态上联大正在消逝,但是联大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不会因为物质的损毁而消逝,将时刻昭示世人。  经济学泰斗、曾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前言中这样写道:“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生活十分艰难。生活在“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大学的尊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自敬其业,诲人不倦。当年联大外文系教授冯至先生指出,西南联大“绝大多数教职员都是安贫守贱,辛辛苦苦地从事本位工作”。安贫守贱,再加上乐道——这个“道”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或者正如吴宓先生所一再强调的“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生活朴素,思想高超。原句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言),这也都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西南联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共赴国难、同仇敌忾激发出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融合了三校的特色。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清华大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学理念,南开大学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实际作为教育的目标。“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特点不同,共有的是良好的传统,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而联大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一笔宝贵的遗产,需要后人挖掘。  联大风流何处寻?缅怀已成绝响的联大风流和风骨,铭记联大创造的奇迹和辉煌,自不待言。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流失?是在怎样的历史境遇下如广陵散般人终曲散?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和学子,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在历史的动荡中,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诡异命运?在时代分岔的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他们的命运和归宿是怎样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误会?显然,这一系列问题,不只是停留在西南联大时期,纠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这些事关当下的拷问,我无法给出全部答案。我所做的,只是渗透自己的思考和省察。这本小书试图打开通向西南联大的一条隐秘的通道,从他们的生活细节来观察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我选择的少数联大教授,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书写即拯救,钩沉湮灭的历史碎片,进入今人的视野,对抗社会集体失忆。  联大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在我看来,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先来看风骨。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独立?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  联大历史系教授吴晗写了一本关于朱元璋的书:《由僧钵到皇权》。因为朱元璋的军队起义时扎了红头巾,所以就叫红巾军,简称红军。国民党审查的时候说书写得很好,可以出版,但是要改一个字,不要叫红军,叫农民军。吴晗家贫,妻子又害肺病,吃饭只能买农民晚上卖剩的菜。而这本书只要能出版,吴晗就可以拿很高的稿费,但是吴晗表示:宁可不出,他也不改。  联大航空系主任庄前鼎(后任航空工程研究所所长)从未动摇过坚持在科教战线上、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尽管重庆国民政府曾再三商量调聘,甚至以“委座促驾”来电催请,他以“敬谢不敏”复电坚辞。他常说:“我这辈子不做官,也不善于做官,我要以毕生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益于国家、造福于人民的实际工作。”  再来看风范。联大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绪论),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联大名师出高徒,西南联大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  联大教授并不因为和学生结下深厚的友情,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好多教授以严厉而著称。有志研究电机工程的学生大一微积分和大一物理的成绩至少要达到70分。大二时,周日早上的小测验考查学生课堂知识以外的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实验课的研究计划得预先准备,实验报告交迟了则不计分数。  1941年进入联大希望成为电机工程师的七八十名大一学生,到1945年只有17人拿到毕业证书。  有一段逸闻是关于机械工程系孟广喆教授的。孟广喆教授讲课生动活泼,能利用口才使学生的思维跟着他转。但他评分极其苛严,为此弄得很不受学生欢迎,连助教白家祉都求他宽容一些。一天,白对一幅题为“我若为王(If I were king)”的墙报漫画感到很愤怒——“我若为王”是当时在昆明放映的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漫画的说明文字是:“If I were king,I would kill Meng  ”白把这个消息告诉孟,孟大笑,但评分原则并未因此动摇。  联大教授的风度最令人心折低回。像黄钰生、李继侗等教授在联大先后担任过十几种职务,为学校服务,担任的职务没有任何报酬和津贴,但他们乐于奉献。文法学院从蒙自回到昆明,教学秩序正常后,郑天挺就向蒋梦麟校长提出辞去行政职务,专攻学问,蒋表示谅解。当时,郑天挺曾请魏建功代刻杖铭两根,其一曰“指挥若定”,另一曰“用之则行,舍则藏”。罗常培见后,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相讥,暗指郑坚辞不任行政事务。于是,郑天挺出任联大总务长。  我们还可以从联大教授的仪态来感受他们的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吴宓持手杖,着长衫,和钱钟书一起,沿着翠湖边的小路边走边谈,隔着70年来的历史烟云,向我们走来。身材高大的金岳霖经常穿着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常年戴着一顶呢帽,总是微仰着脑袋,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因他的眼睛不好,有一段时间戴眼罩。闻一多在南岳时,开哲学系教授的玩笑,作了一首打油诗,有“金公眼罩郑公杯”之句。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联大另类的风景。朱自清的毡斗篷,同潘光旦的鹿皮背心、冯友兰用来包书和讲义的八卦图案的黄包袱,被称为“联大三绝”。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联大教授。  这本书和诸多已经出版的关于西南联大的专著不同之处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集中呈现这样的生活细节,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吃穿住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他们住的环境是如何恶劣?他们如何请客吃饭?在空袭频繁的年代,他们怎样娱乐?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情况下,他们过着怎样的文化生活?  他们的一饮一啄,他们的一言一行,无关历史的宏旨,可是若没有这些琐碎而生动的细节,我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史亦是心灵史。  70年沧桑巨变,联大的教授绝大多数已经走进历史,较晚入联大求学的学子也在望九之年。作为后人,我们遥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抚今追昔,所感受的不仅是激情,更是深深的沉思。一本打开的书,在您的面前,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读过之后,您自然会有答案。

内容概要

  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本书在还原联大师生跑警报、泡茶馆、唱昆曲、看电影的同时,渗透了这样的历史省察:西南联合大学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何流失?在历史的动荡中,联大教授遭遇了怎样的诡异命运?在时代分岔的道路上,他们如何选择?  本书关注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衣食住行,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再现西南联大的风流。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专栏作家、书评人,现任职《半岛都市报》。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心灵史研究。曾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广州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文章亦散见多家报刊。

书籍目录

上编 先生之风:联大教授群像一 西南联大的常委南开有个张伯苓[北大功狗]蒋梦麟清华终身校长梅眙琦叼着烟斗的傅斯年二 中文系教授杨振声:推动现代文学教学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唐兰讲词选[二云居士]刘文典闻一多讲古诗闻一多家书中的柔情浦江清家忙的温馨絮语浦江清西行记朱自清的饮食与胃病沈从文晋升教授风波洗从文如何教书三 历史系教授[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陈寅恪的藏书被偷了郑所长郯天挺良师钱穆讲国史良史钱穆著史纲雷海宗讲史倒背如流吴晗卖书记四 外文系教授叶公超太懒?吴宓的严谨与浪漫吴宓与联大《红楼梦》热吴宓的交际圈钱钟书离开联大的[难言之隐]陈铨与战国策派陈铨与话剧《祖国》陈铨与《野玫瑰》风波冯至家的文艺沙龙温德: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五 哲学心理系教授冯友兰的风度汤用彤沉潜寡言[半个疯子]沈有鼎金岳霖讲[知识论]金岳霖与殷海光金岳霖与王浩单身教授金岳霖六 法商学院教授绅士陈岱孙张奚若:无政可参,路费退回潘光旦:联大的通人七 理工学院教授一代师表叶企孙周培源骑马上课杨武之与杨振宁曾昭抡逸事汤佩松与大普集学术茶会下编 联大风度:师生生活实录一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闻一多参加步行团曾昭抡不绕小道冯友兰意外出事故二 联大师生跑警报何为[跑警报]金岳霖跑警报梅贻琦跑警报刘文典大呼[保存国粹]陈达坐坟头讲课跑警报的幽默和浪漫不跑警报终结跑警报的日子三 联大师生的饮食联大学者的饭局梅眙琦的酒量抗战胜利后的饭局和时局学者的饯行宴潘光旦吃鼠肉真相潘光旦太太请客教授种菜谁动了教授的米面游国恩:米让挑夫挑走了姜立夫、叶楷碾米朱德熙初品干巴菌汪曾祺与云南的菌子费孝通品烤茶联大学子的[八宝饭]四 联大学者的住所联大师生离不开汽油箱吴宓钱穆合租[天南精舍][何妨一下楼主人]金岳霖陈岱孙合住戏楼包厢古庙安家朱自清的住所粱思成林徽因建房子王力的[龙虫并雕斋]费孝通为孩子出生找房子华罗庚:我们的钱都已经花光了五 联大师生的文化和娱乐教授的、荤段子师生都爱泡茶馆沈从文、施蛰存淘古董冯友兰喜欢收藏旧兵器联大教授爱昆曲联大学生的昆曲之好苦中作乐打桥牌看电影六 西南联大的演讲联大的时事演讲刘文典演讲《红楼梦》林语堂演讲冯友兰《论风流》冯友兰演讲中国哲学黎东方讲[三国]老舍在西南联大演讲七 联大学者律诗中的碎年流影和时代精神南渡诗抄南渡白应思往事联大学者过中秋,诗词唱和述性情梅贻琦、顾毓琇唱和伤心史与心酸诗萧涤非送子《早断》游国恩挽朱自清诗后记主要参考

章节摘录

  张伯苓如何找钱和用人  1946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美国过70大寿,老舍和曹禺合写献词:“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吹,也不是谤,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  张们苓(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有着传奇的人生——他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壮丽的甲午海战;他当过私塾教师,他又是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上;他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又在天府之国的重庆创办新的南开中学;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又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奥运第一人”,破誉为“中国的顾拜旦”;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与蒋介打。汪精卫多有过从。


编辑推荐

  西南联大群星闪耀,那些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之士,才华与激情四射,谱写了一个不老的传奇。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70年沧桑巨变,联大的教授绝大多数已经走进历史,较晚入联大求学的学子也在望九之年。作为后人,我们遥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抚今追昔,所感受的不仅是激情,更是深深的沉思。一本打开的书,在您的面前,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读过之后,您自然会有答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绝代风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