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媒介演化论

潘祥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

潘祥辉  

页数:

353  

Tag标签:

无  

前言

  今天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形象,已昂然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让人刮目相看。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社会面貌光彩焕然,已非昔日可比,这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  回首过去,我们看到了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微笑,同时也看到了艰辛的汗水和坚实的脚步。中国的媒介与传播研究,也与我们的时代同命运、共呼吸,演绎出激越曼妙的交响,我们既取得了累累硕果,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媒介与传播研究的中国学者,我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这些年中国学界所走过的不凡历程,可以说是发展与困惑同在,成就与问题并存,我深深体会到祖国给予的坚强支撑,历史带来的巨大机会。  人至三十当是而立之年,而当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它的三十周年之际,中国的媒介与传播研究似乎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惑与选择之中,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

内容概要

  《媒介演化论》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媒介演化论》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

作者简介

  潘祥辉,江西黎川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博士后在读。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媒介社会理论、政治传播学。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社科规划课题三项,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参撰《文化产业通论》、《传播与文化教程》等著作多部。在《浙江大学学报》、《中国传媒报告》、《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探寻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中国媒介转型的历史脉络与深层逻辑第二节 理论框架:历史制度主义与媒介制度分析第一章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轨迹第一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时段第二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路径第三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层次第二章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规律第一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与政治、社会变迁同步共振第二节 媒介演化的动力与形态取决于行动者的博弈均衡第三节 媒介竞争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演化第四节 媒介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的创新与扩散过程第三章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模型第一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动力第二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子第三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第四章 行动集团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一节 行动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三节 知识分子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四节 新闻界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五节 政府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五章 意识形态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制度功能第二节 媒介意识形态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第六章 国际体系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一节 国际体系与中国社会的转型第二节 外国力量在中国设置的媒介演化路径第三节 外国媒介对中国媒介制度的作用机制第四节 国际体系与1978年以来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第七章 媒介传统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一节 媒介传统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三个传统第八章 技术力量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一节 媒介技术创新与媒介制度创新互为因果第二节 媒介技术作用于媒介制度变迁的机制.第九章 潜规则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第一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潜规则及其表现第二节 潜规则的制度根源第三节 潜规则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结语 博弈、效率与媒介制度的“理想类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轨迹  第二节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路径  二、无严阶级媒介制度的生成与演化  民国以后,政党媒介、商业媒介与文人论政型媒介并存而立。政党媒介除了国民党的法西斯媒介体制外,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媒介制度开辟了另一条演化路径。考察无产阶级媒介制度的生成与演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百年间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过程。  方汉奇先生在《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写道:“五四以后,在我国首次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无产阶级报刊。这些新型报刊的诞生,是五四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苏联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和五四群众斗争的实际锤炼,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很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比过去更清晰了。经历了几年的新文化运动,保存了一批很好的报刊,培养了一代新的报刊活动家和宣传家。所有的这一切表明,诞生无产阶级报刊的阶级基础、指导思想、编者队伍、读者队伍逐渐成熟了。”这里我们要注意到这么几点:一是,思想变迁与媒介制度变迁的不同。从思想的角度说,马列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逐渐被知识分子接受,奉为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这是一种思想变迁,但就媒介制度变迁而言,这时并没有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编辑推荐

  回首过去,我们看到了辉煌的成就和灿烂的微笑,同时也看到了艰辛的汗水和坚实的脚步。中国的媒介与传播研究,也与我们的时代同命运、共呼吸,演绎出激越曼妙的交响,我们既取得了累累硕果,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媒介与传播研究的中国学者,我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这些年中国学界所走过的不凡历程,可以说是发展与困惑同在,成就与问题并存,我深深体会到祖国给予的坚强支撑,历史带来的巨大机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媒介演化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