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社会学教程

曾遂今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曾遂今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音乐社会学教程》的设计,是基于笔者本人近10年在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基础。这是因为,中国传媒大学在8年前,开始专业性地培养传媒领域中的音乐人才。为此,开办了专门培养“传媒音乐人”(或称“媒体音乐人”)的、具有传媒特色的音乐学专业方向。这样的方向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特殊的音乐工作者。他们将在音乐演出、音像制造、音乐出版、艺术品交流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领域中从事音乐策划、音乐监制、音乐编辑、音乐经纪、唱片制作、音乐制片等音乐艺术传播与管理方面工作。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音乐传播专业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也创办了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方向。此方向将培养学生以较扎实的音乐创作功底,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电子音乐设备进行音乐创作与制作的能力。他们能创造性地、敏锐地、高质量地为广播、电影、电视创作音乐,并能在文艺团体和唱片公司等部门从事多样化的音乐创作与制作。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完整而较全面的知识积累,才能实现上述目的。他们在传媒大学学习期间,除了要完成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经济与管理选修课外,还必须完成音乐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传媒音乐人”除了要掌握文、史、哲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传媒技术知识外,还应当在音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层面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音乐社会学”课程的开设,是建构、掌握以上传媒音乐知识体系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本书的编写在原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的音乐现实,根据突飞猛进的传媒技术动力,根据音乐社会学观念的新思考、新整合,也更是根据我们学生的诉求和教学的需要,增加了大量新鲜的内容和新的活力。为此,本书更具有今天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时代性、前沿性。在本教程中,融人了大量当今具有强烈社会性的音乐传播内容。

内容概要

本教程的编写,是在原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的音乐现实和突飞猛进的传媒技术动力,根据音乐社会学观念的新思考、新整合,更是根据我们学生的诉求和教学的需要,融入大量当今具有鲜明社会性的音乐传播内容,从音乐社会学视野,对宏观的、流动的音乐现象加以整体的把握,论中带史,以史促论,探寻音乐社会学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与以往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相比,本教程更具有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时代性、前沿性。

作者简介

曾遂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音乐系主任,传媒音乐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会长。出版《音乐社会学概论》、《音乐传播学理论基础》等著作15部,发表音乐论著、论文、译文、评论等文论共约500万字,论文60余篇。三篇音乐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音乐社会学理论概述 一、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早期认识 二、音乐社会学研究对象概览 三、21世纪音乐社会学学术展望 本章理论思考与社会观察第二章 社会音乐生产 第一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类型  一、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音乐生产  二、不同商品属性的社会音乐生产  三、不同组织形式的社会音乐生产 第二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分析  一、音乐创作生产  二、音乐表演生产  三、音乐传播生产  四、音乐伺服生产  五、社会音乐生产的动力分析 第三节 对促进社会音乐生产良性运转的思考  一、当代音乐的消费现状  二、社会音乐生产良性运转的特点 本章理论思考与社会观察第三章 音乐受众 第一节 音乐受众概述  一、音乐受众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类型  二、音乐受众的历史发展概略 第二节 音乐受众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一、国内外音乐听众分类研究的状况  二、音乐受众调查研究 第三节 中国当代音乐受众的宏观观察  一、当代中国音乐受众的整体把握  二、当代音乐受众中的典型群体——“音乐粉丝” 本章理论思考与社会观察第四章 音乐流行 第一节 音乐流行的概念与特征  一、流行和音乐流行  二、音乐流行≠流行音乐  三、音乐流行的特性 第二节 音乐流行的类型及相互转换  一、开放型的音乐流行  二、封闭型的音乐流行  三、两种音乐流行形态的相互转换 第三节 音乐的社会流行机制  一、正视音乐流行核心——音乐作品  二、透视音乐流行心理——“求同”、“求异”的转换  三、重视音乐流行激发环节——“权威性” ……第五章 音乐传播第六章 音乐商品与市场第七章 社会音乐生产运行机制中的中国音乐第八章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几种重要音乐类型

章节摘录

插图: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政治改革,主张刑无等级并取消贵族特权。他的政治主见,有利于瓦解奴隶制,推动社会的前进。商鞅在其论述中也有论乐的片段,从而使我们了解到他的音乐社会观。“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缙笏作为乐,以申其德。……民知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①商鞅认为音乐的社会作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的太平盛事之时。此刻才能作乐,此刻音乐才能发挥其作用。而音乐的社会作用是有选择的,这个选择,就是“缙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商鞅要求人们唱颂歌、奏赞乐,用以歌颂新兴地主阶级的功德。他要求人们讴歌战争,唱革命歌曲,这就达到了他的教育目的了。在秦以后,汉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主张礼乐治国,为此他认为音乐对社会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强调音乐对个人品质、道德形成的影响;而刘德、毛苌的《乐记》更为人们所熟悉,其中对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阐述;汉宣帝时由戴圣编辑成书的《礼记》,在其音乐社会观的论述中,对礼乐的起源与社会功能也做了一番考察。由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论述了音乐的功用、民歌与社会的双向联系等。东汉道教经典著作《太平经》,从道教的角度出发论述音乐的社会功能。在蔡邕的《琴操》、应劭的《风俗通》中,均能发现相似的音乐社会观。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音乐来源于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所制约的情感形态。“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而怨,则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若君政善而美,人心平而和,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流矣。,,②自居易在这里谈到了政治对音乐的作用与影响,是通过情感形态来联系的。他认为是社会政治形态决定音乐,而不是音乐决定社会政治形态。“太平由实非由声。……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欢;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


编辑推荐

《音乐社会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社会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真是太好了,下次一定在当当购书,既便宜又快速,质量有保障!此书具有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时代性、前沿性;适合初学者阅读。


对于社会热点,分析透彻、深度;专业数据权威、广度!是本绝佳教材。以后还买!


还好,刚刚送到,一直没有仔细翻


音乐社会学的重要力作,是了解、认识音乐的社会现象,全面认识音乐文化的一个最佳引导。


值得一看,非常好,绝对正版


该作者写有类似专题著作好几部,本书具有教材的特征,还不乏新的信息与操作行为指南,值得一读!


正品。还没有读。


送货的态度也好!书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