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报告2008
2009-1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
212
无
本年度的《世界贸易报告》探讨了在过去几十年中,贸易在一个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中的作用。这种相互依赖——今天我们都称之为全球化——是一种多层的、复杂的现象,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在国家内部和国际范围内密集互动。很少有人会质疑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数十亿人享受了更大的繁荣,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但是,在世界的不同社会,许多个体在全球化中受益极少或根本没有受益。政府在应对全球化中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而成功地将繁荣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则需要达成一种稳固的共识。 这些年对全球化的后果有越来越多的误解。日益增加的对混乱、取代和排斥现象的担忧越来越明显,这种担忧不仅仅是反映在民意调查中。这些误解已经操纵了政治辩论,特别是在选举迫近的时候。无论这种担忧出现在哪里,如果不能用建设性的方式加以解决,那么政府将难以有机会推行有助于社会从全球化中获益的政策。这种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会激起人们对不公正、不公平(违背了国际经济政策中基本的公开性原则)的强烈抨击。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包括WTO)下我们能做什么,才能消除积极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政府在推行国内改革中负有多大责任? 本报告探讨了贸易如何适应今天的全球化。报告回顾了关于贸易收益来源的经典理论,也考察了许多新的见解,还重点关注了我们所知甚少的问题。它摆明已得利益的证据以及由谁提供证据。自李嘉图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贸易利得并没有得到平均分配——有人赢有人输。有时解释复杂、深奥的理论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将分析和证据置于偏见、民粹主义和机会主义之上的努力是值得的,并且这适用于关于贸易及其在日益全球化世界中的地位的争论的各个方面。 对证据进行深入分析恰逢其时。最近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热烈讨论向发展中国家外包是否会减少工业国的贸易利得。或许对全球化的吸引力的保留态度不断上升的一个因素是它加剧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国际外包经常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任何部门,可能影响那些以前认为其工作很安全的专业人群。由国际外包带来的生产过程的细分为产业发展和多元化提供了机会。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来减少对弱势人群的负面影响,一些政府很擅长运用这些措施。这里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那些错过了国际化生产机遇的国家可能会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实际上,这个例子生动地反映出全球化可能如何将一些国家和社会抛在后面。不过好消息是负责任的政府掌握了很多办法避免这种结果。
国际贸易是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在逐渐开放经济、参与国际贸易,通过多边贸易体系或加强地区合作,或者将其作为国内改革计划的一个部分。贸易和全球化越来越普遍地带给许多国家及人民巨大的利益。贸易使得国家从专业化受益,从更高效的规模生产中受益。它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但是,更深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总是受欢迎的,而贸易和全球化的利益也不是必然会为社会各个部分所分享。贸易怀疑论在一些地方滋生,而今年世界贸易报告的主题被命名为“全球化中的贸易”,意在提醒我们自己:关于从国际贸易获得的利益和从更深入的一体化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了解多少。 本报告考察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从全球化的构成、它的驱动力、它带来的收益、它面对的挑战,到贸易在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的当今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国家成功地利用贸易成本的下降和政策驱动的贸易机会获利,而另一些国家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国际贸易关系之外。我们还思考:谁是贸易的胜利者或失败者,政策制定者还需要采取哪些配套措施来确保从贸易中最大程度地获益。在分析这些复杂且具多面性的问题时,本报告总结了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理论性的贸易文献和经验证据。
Ⅰ 2007年贸易形势 A.引言 B.实际商品贸易和产出发展 C.2007年名义贸易发展 1.商品贸易 2.商业服务贸易Ⅱ 全球化世界中的贸易 A.导言 B.全球化与贸易 1.全球化趋势 2.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 3.公众对全球化的态度 C.贸易的起因 1.传统方法:专业化的收益 2.“新”贸易理论:来自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和竞争增强的收益 3.最新进展:生产率收益 4.动态收益 5.总结 D.贸易、产地与公司的工业组织 1.国际贸易成本的下降 2.地理集聚 3.生产的国际分割化 4.结论 E.贸易的分配效应 1.贸易与不平等 2.贸易和结构调整 3.贸易与贫穷 4.结论 F.全球一体化的政策含义与WT0 1.引言 2.应对贸易成本和供给约束 3.妥善应对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影响 4.所有国家都从贸易中获益吗:技术的作用 5.结论
欧洲是惟一报告2007年出口(以美元衡量)增速高于2006年的地区(分别为16%和13%)。进口增速略低于出口,但仍快于上一年。名义贸易的加速增长可以完全归因于2007年欧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①。欧洲内部各国相差甚大。一些国家贸易并无变化(如英国),而多数欧盟新成员国的贸易增速超过20%。后者不仅受益于FDI流入,还因为他们邻近快速发展的独联体国家②。 由于美国进口增长的大幅下滑,北美地区总进口增长仅6%,是2007年所有地区中最慢的。中国取代加拿大第一次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但美国从NAFTA成员(即加拿大和墨西哥)和亚洲的进口与其整体进口增速基本持平。尽管两种主要产品,电子产品(-4%)和服装(3%)的进口需求疲软,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增长为12%,是其总进口增速的两倍。 与对中国进口强势增长相反,美国从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进口都有所下滑或保持不变。尽管对NAFqA成员和日本的出口额减少,美国对全世界的商品出口额增长率仍是其进口的两倍。美国对欧洲(16%)和中国(18%)的出口增长速度分别超过了双边的进口增速(分别为6%和12%)。美国对矿产品出口地区的出口增长幅度更大,分别为对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增长20%,对非洲增长25%。 非洲商品出口增长自2002年首次低于进口增长。2007年出口和进口增长分别为15%和22%。仅对中国单个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增长就分别达到25%和40%。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商品贸易国,2007年南非进口减速增长,出口加速增长,这与非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变化完全相反。初步结论中有些出人意料的是非石油出口的非洲国家进口与石油出口国家的进口增速一样快。 2007年中东国家的商品出口估计增长为10%,基本与原油价格的增幅持平。但石油价格并不能完全解释该地区的出口变化。主要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出口增长低于地区平均水平,而以色列和约旦(均为非石油出口国)出口增速都快于地区平均增速。该地区商品进口估计增长为23%。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进口增加了约1/3,而伊朗和也门增速低于地区平均水平。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