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技术
2009-3
苏州大学出版社
马国胜 编
266
41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园林产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编写贴近园艺园林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凸显时代性和应用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教材便成为摆在园艺园林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苏州府农业学堂,是我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园艺技术专业是学院的传统重点专业,是“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在此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园林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自1912年开始设置以来,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培养了以我国花卉学先驱章守玉先生为代表的大批园艺园林专业人才,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园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结合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园艺专业推行了以“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并以此为切人点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套教材正是这一轮改革的成果之一。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大多为学院具有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并聘请具有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编写。编写人员围绕园艺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实践技能“先进、实用”的“能力本位”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并借鉴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教材编写,力求及时反映科技和生产发展实际,力求体现自身特色和高职教育特点。本套教材不仅可以满足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之需,也可以作为园艺园林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教材或提升专业技能的自学参考书。 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读者提出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江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建设了《园林植物保护技术》精品教材。“园林植物保护技术”是以植物保护科学为基础,直接为园林绿化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服务的一门技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本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园林绿化植物的大类为序编写,按照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顺序,构建教材内容体系,及时将园林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和教学改革中的最新成果和成熟实用的技术与理论收集进来,强化区域的针对性和技能的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用技能为核心,重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对园林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常见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与防治等园林植物保护技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本教材在每章的前面均有本章导读,后面有本章小结、复习思考和考证提示,力争使本教材在便于学生学习的同时,兼顾教师教学的方便。
第O章 绪论 0.1 园林植物保护发展简史 0.2 园林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0.3 园林植物保护的任务 0.4 园林植物保护的学习方法上篇 园林植物保护基础理论 第1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 1.1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1.2 园林植物病害病原的基本性状 1.3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实验实训一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识别与描述 第2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 2.1 昆虫的概念 2.2 园林植物昆虫的外部特征 2.3 园林植物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2.4 生态环境对园林植物昆虫的影响 第3章 园林植物杂草基础 3.1 园林植物杂草的概念 3.2 园林植物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下篇 园林植物保护应用技术 第4章 园林植物病虫草害识别与诊断技术 4.1 园林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技术 4.2 园林植物昆虫与螨类识别技术 4.3 园林植物杂草识别技术 实验实训二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形态识别与鉴定 实验实训三 园林植物昆虫与螨类的基本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 第5章 园林植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5.1 植物检疫 5.2 园林技术防治 5.3 物理防治 5.4 化学防治 5.5 生物防治 5.6 综合防治 第6章 园林植物常用农药及其使用技术 6.1 农药的概念 6.2 农药的剂型与分类 6.3 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6.4 农药的施药技术 6.5 常用农药及其应用技术 实验实训四 波尔多液的配制 实验实训五 园林植物常用农药理化性状的鉴别与检测 第7章 园林植物苗期病害与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7.1 园林植物苗期病害防治技术 7.2 园林植物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实验实训六 园林植物苗期病害及地下害虫识别 第8章 园林草本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 8.1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 8.2 球根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9章 园林木本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10章 草坪及地被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11章 园林植物杂草防除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2.3.5 昆虫的生活习性 一、昆虫的食性 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特殊的选择取食对象的习性称为昆虫的食性。按照昆虫所食食物性质的不同,可将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植食性昆虫按照寄主范围又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 二、昆虫的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等惊吓时,立即呈麻痹状态。这是一种简单无条件反射,是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的能使它们逃避危险的防御性反射。成虫如金龟子、梨象鼻虫等,幼虫如大叶黄杨斑蛾、舟形毛虫等,受到震动时从树上掉落地面不动,稍待片刻又活动起来,这种现象即属于假死性。我们可以利用昆虫的这种行为震落捕杀园林植物害虫。 三、昆虫的趋性 昆虫的趋性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是昆虫对外部刺激来源如光、温度、化学物质、水等产生趋近或忌避的动作,这些动作带有强迫性。趋性有正、负趋性之分,趋向称为正趋性,背离称为负趋性。趋性对于昆虫的寻食、求偶、产卵及避过不良环境条件等是有利的。按照刺激物的性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趋水性等,以趋光性和趋化性最为重要。掌握昆虫的正趋性,可以用来预测害虫发生时期、发生数量和诱杀防治害虫。例如,梨小食心虫、苹果卷叶虫、小地老虎对甜酸等气味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因此可用这一趋性来预测和防治害虫。又如夜蛾、甲虫和叶蝉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在生产上应用黑光灯来预测和防治害虫。另外,对于一些刺激有很强忌避作用的害虫,可用一些忌避剂来减轻为害,甚至可以驱除害虫。例如,树干白涂剂由于其白色及气味的关系能忌避天牛产卵。 四、昆虫的群集性和迁移性 1.群集性 在昆虫中,常见有大量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称为群集性。根据群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 (1)临时性群集。临时陸群集是由于有限面积内个体大量集中或大量繁殖的结果。这种现象与昆虫对生活小区中一定地点的选择性有关。因为在它们群集的地方,可以获得生活上的最大满足。临时性群集常见于蚜虫、介壳虫、粉虱等昆虫中,有一些鳞翅目幼虫也有群集性,如樟巢螟的幼虫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虫吐丝缀叶的巢内;天幕毛虫和舟形毛虫幼龄的幼虫常群集一起为害,老龄时则分散为害。某些群集现象具有季节性,如很多瓢虫、叶甲、椿象等往往在越冬期间大量群集在砖石下、建筑物隐蔽处、地面覆盖层下等场所,可以形成有利于越冬的条件,越冬结束后就分散了。 (2)永久性群集。不同于临时性群集,成虫期的永久性群集现象通常与昆虫向其他生活小区迁移有关,并且具有本能的性质。永久性群集的时间占据个体生命的全部或几乎占据生命全部,因此永久性群集是长期性的聚集,又称为群栖。群栖形成以后,往往不再分散,而且全部个体以密集的群体共同地向一个方向迁移,几乎不可能用人工方法把它们分开,如飞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