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草书研究与创作

杨谔 苏州大学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苏州大学  

作者:

杨谔  

页数:

335  

内容概要

由杨谔编著的《草书研究与创作》内容介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创作实践好比大地,理论好比大地上的植物。扎根于大地的植物才会蓊郁茂密,盆栽的植物则只适宜于观赏。我不作观赏性质的理论家。本书中草书简史部分,立论时要求自己以史家的眼光来评价创作,以创作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凡所议论之书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手自临摹,有的达数十过,有的甚至反反复复,时断时续,长达数年。议论书家时,也尽量使自己进人当时情境,反复体悟,以心解心,由己及人。草书创作论部分,大多是灵感袭来,一气呵成。此前,都是在创作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出现了一些主要观点,最后再作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草书创作自述,立基于真实。有的地方,思考和讨论,至今仍没有结果,像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目前只能“立此存照”,以俟将来。此也正是艺术探索的趣味之所在。

书籍目录

自序
草书简史
草书的产生
惊艳
绝响
巅峰
写意
劲变
百态
草书创作论
草无常形
关于狂草
情天恨海出奇章
怀素《自叙帖》的造型美与旋律美
妙在笔画之外
一半是天性一半是无奈
学习草书心得
草书创作自述
从我的草书长卷创作谈我对书法创作的几点认识
雨夜对话
从“写便条”到“由着心情来”再到“孤月高悬”
欲换凡躯有金丹
附录
境由心生
我与草书及其他
杨谔草书作品三件
感谢

章节摘录

  张怀瓘的《书议》中,把草书与真书作一简短比较后指出草书是“行尽势未尽”。然后又进一步指出草书“行尽意无穷”的特点和缘由:“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人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解释草书与章草,语言极简,但十分传神:“草,电掣雷奔,龙蛇出没。”“章,草中隶古,蹴踏摆打。”再比如解释“重,质胜于文日重”;解释“忘情,雕鹗向风,自然骞翥”等等。此书“注”的价值,当在原赋之上。  另外,李嗣真因庾肩吾《书品》,更分十等,名为评赞,其中有对多位草书家的评述,条理姝然,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是为首创。  再有,对于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书论家们仍有着浓厚的兴趣,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多有探讨,尤其张怀瓘探讨更详,且多有创见。  在书论汇辑方面,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可称蔚为大观。张彦远为晚唐人,官至大理寺卿。其高、曾、祖三代均位至宰相,故张彦远自小所见名迹尤多,精以鉴别。此书辑录广备,选择审慎,辑录了自汉至唐的主要书论,如卫夫人《笔阵图》、虞和的《论书表》、庾元威的《论书》、庾肩吾的《书品》、李嗣真的《书后品》、窦臮《述书赋》、张怀瓘《书断》等,好多著名书论和书家因此得以保存和流传。此书卷十的《右军书记》,载录了右军465帖的释文,可资对“王书”的考据,对从帖文来了解把握王羲之当年的事迹、真实心理等都不啻为一把金钥匙。  唐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时代,唐代的草书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巅峰时期,以诗歌来描述、赞美、评论草书,在唐代成为一种风气。由于它们大多偏于歌颂与描述,所以与思辨类书论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草书研究与创作 PDF格式下载



整本书就是在罗列草书史,何言草书研究?更遑论创作~


书很不错 受用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印刷还可以


资料特别丰富,信息量非常大,好书啊,朋友们!


不错 吧


简史线索清晰,体会有指导作用。


书目吸引人,但是内容与其他教科书没有太大不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