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州名人故踪

潘文龙 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

潘文龙  

页数:

224  

字数:

20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果把苏州比做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那么这些街巷自然就是它的枝干,粗细不均,枝桠纵横。而点缀在这些枝叶间的老宅,就像是老树上的果实,每个果实里面都装着许许多多的秘密。 苏州,这座城市还保留了许多可触可感的温度,昨天,并未走远,在小巷里,你还追得上章太炎、沈从文、周瘦鹃,还听得到吴歌与昆曲的悠扬,还品得出茶香与琴韵的滋味……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是有缘分的,不信,你看—— 郁达夫来了,他在观前街上盯着几个买箫的女生不住神地看。他说:苏州城竞还是一个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块,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小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华民族的悠悠态度。 周作人来了,他到马医科曲园去,说俞平伯有这样好的老屋在此,何必滞留北方呢?还说:由我看去,南京、上海、杭州,均各有其价值与历史,唯若欲求多有文化的空气与环境者,大约无过苏州了吧。 俞平伯来了,都说他是浙江人,其实那是籍贯。他长在苏州,十六岁出门远行,回到故里,最喜欢家乡的苏式小吃。 曹聚仁来了,在网师园暂住,喝茶吃酒,专门去光裕书社听杨乃珍的评弹,琵琶一响,呖呖莺声。他说,要不是我太年轻,真可以在那儿终老了。 林语堂来了,他到苏州不逛园林,不访旧书,而是到荒山野岭专门去找一个叫沈三自的墓。他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叶圣陶在北京,和朋友们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就怀念起苏州来了。想到了藕,就想到了莼菜,正所谓莼鲈之思。他说,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有在故乡有…… 那些人们,或许就在翻转的书页之间。 那一颦一笑之间的岁月,也许是另外一种风情。

内容概要

  2007年,在《人文苏州:苏州名人故踪》起笔的时候,我想到的首先 是人与城的关系:苏州人原不应
分新老乡寓,苏州乃爱苏州人之苏州。这个爱苏州者,既包括这里出生,也 包括到
这里生括,当然还包括慕名来游的人。苏州历史名人甚多,本书不过聊尝一銮,难免遗珠有憾、挂一漏万,请 方家学
者不吝正之。对于地方文化,苏州研究者亦甚众,本人在写作中也或多或少 借鉴
和参考了诸师友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致谢。一起来翻阅《人文苏州:苏州名人故踪》吧!

书籍目录

浮生六记行迹考
蒋纬国与林彪的南园旧梦
萧退庵、沈德潜与张大千的苏州遗踪
李根源:忠孝两全的民国老人
最好的时光,才女苏雪林的东吴往事
海棠花下:叶圣陶的苏州情怀
一声叹息:金圣叹之死
林则徐的苏州政迹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最后岁月
张家四凤有传奇
人比杜鹃瘦:周瘦鹃断想
花落春仍在:一个幸运的谶言
留得金针度与人:沈寿传奇
胡厢使巷的春天:唐纳蓝苹罗曼史
史学大师顾颉刚轶事
清末状元洪钧与赛金花遗事
范烟桥:被遗忘的江南才子
梅边吹笛,曲学大师吴梅感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芸娘姓陈,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沈复描绘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可见芸娘虽无绝色美貌,但是却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气质。有人把芸娘当做贤淑知礼、亲切可人的苏州女子代表,其实芸娘不是苏州人,是嫁到苏州的南京姑娘。但她身上却具备了那个时代苏州女子最难得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做一个以教书卖画、习幕作贾为生计的穷酸文人的妻子,而能在时饥时饱中甘守贫病、毫无怨言,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这样一个通文、入情、解颐的添香知己,是多少文人士子梦寐以求的啊! 俞平伯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赞许《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许多“六记”迷都以“六记”不完整为遗憾,因为完整保留的只有四记,其余二记有人认为是后人续貂之作,拼凑了曾国藩等人的养生和域外游历,文字粗陋,令人难以卒读。看来,美好的东珏都会留下些遗憾,一如《红楼梦》,一如维纳斯。 不管那么多了,如果有暇,带上一本《浮生六记》,按照三白的叙述,在苏州沿着今天还依然可循的街巷,一起来寻找他与芸娘的履痕。 沈三白夫妇住在什么地方? 近来有人说是人民路西侧大石头巷的吴宅。此说缺乏足够证据。按照书中说法,新婚后三月,暑热难捱,二人“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日: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如此说来,这对夫妇似应住在沧浪亭附近。沧浪亭在今苏州人民路南段东侧,自北宋苏子美草创至今地址未有大的变化。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无意中发现了一幅旧的沧浪亭图,于是就在南园老的亭园旧址上修复了沧浪亭。当时这个亭园不但达官显贵可以游玩,连附近居民百姓也可以在此吟咏啸傲。沈复生活在乾隆时代,距修复时间不远。根据“六记”的记载可知,沧浪亭原来西有小溪通盘门,与护龙街有小门出入。估计沈复一家当时就是住在沧浪亭园子里面。史料记载,现在的五百名贤祠也是后来才纳入沧浪亭庭院,可能那附近就是沈复居住的位置,因为沧浪亭在道光和咸丰年问也屡有修葺和增补。有一个景物可以佐证,那就是五百名贤祠前的几株百年老树,它们应该就是“板桥内一轩临流”所在地。从人民路西门进园,过板桥小溪,正好到五百名贤祠的位置。房屋可以变迁,而数百年的老树一般不动。沧浪亭临水处有二,一为北向和东向,二就是西向小溪(该溪废后被填),而后者为沈复所述向西通向盘门的小溪的可能性较大,如此说来,三白夫妇很有可能就住在园子西部。 沈复是这样描写他和芸娘的消暑感受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所以,如果是夏季游沧浪亭的话,别忘了体会一下沈复夫妇的绝妙感觉。


编辑推荐

《苏州名人故踪》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州名人故踪 PDF格式下载



家在苏州,必须得对脚下这片热土多谢了解


作者通过人和事把苏州的山水、人文、历史等串联了起来,让人对苏州这座25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虽然苏州的名人很多,但是作者的人文触角,还是让人耳目一新。视角比较简洁,笔触很细腻,资料运用不俗。推荐对苏州文化有兴趣的朋友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