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

郑雪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郑雪梅  

页数:

178  

字数:

220000  

内容概要

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演变出来的,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正因为如此,如果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境而论环境,单纯依靠命令—控制式行政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国际经验,更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实行环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决策层面引入环境评估,要求所有重大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包括考虑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但在实践中,由于“唯GDP至上”的经济主义仍占据主流地位,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并未得到扭转。如今,日益脆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一严峻现实使长期以来实行的单边经济主义发展路线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亦不容拖延的大问题。 2005年末,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标志着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我国的战略层面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二者不再是此弱彼强、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此后,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出台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要与环境“同步”、“并重”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转型为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书所研究的生态财政是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生态财政并不是简单地对既有环保财政政策做零敲碎打的“应急式”修补和调整,而是在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下,通过建立生态财政调控制度,实行“一揽子式”的生态财政政策来全面推动财政生态化改革,从而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环境保护形成系统的支持,并在制度上为政府切实履行其保护环境的职责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是对现状与理论的综述,由第一章至第三章组成;第二部分是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就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做概要介绍,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以明确本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生态财政的基本理论。本章对构建生态财政的三大理论基石——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传统经济理论范式产生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各章关于生态财政的政策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生态财政改革的现实起点。本章从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欧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以及对我国30多年来环境管理的反思三个方面论证了环境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必然性。基于中国国情,本书主张将生态财政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框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推行。从现阶段财政内外的制度环境看,我国实施生态财政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第四章: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总体框架设计。本章阐明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功能和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财政调控系统的设想。 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对第四章“生态财政调控制度”所包含的主要生态财政政策做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安排为: 第五章:生态税费体系。 第六章:生态化取向的财政支出政策。 第七章:以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横向生态补偿体系。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压力 1.1.2 日趋严重的国际环境压力 1.1.3 唯一的选择: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1.4 财政生态化改革势在必行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书的框架安排、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 对若干基本概念的讨论 1.5.1 生态 1.5.2 环境 1.5.3 资源 1.5.4 生态、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 1.5.5 生态环境问题 1.5.6 生态财政第2章 生态财政的基础理念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的概念 2.1.2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两种方法及其比较 2.1.3 生态财政的直接思想来源:庇古的外部性理论 2.2 公共产品理论 2.2.1 公共产品的定义及特性 2.2.2 公共产品属性是外部性的存在条件 2.2.3 公共产品的提供与公共财政的范围 2.2.4 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问财政职责划分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流 2.3.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3.3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经济理论范式的革命第3章 环境经济一体化:生态财政改革的现实起点 3.1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3.1.1 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 3.1.2 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1.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3.2 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欧美国家环境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3.2.1 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政策发展的主要趋势 3.2.2 对我国的启示 3.3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的环境保护及其战略思想的发展演变 3.3.2 我国的环境政策现状 3.3.3 存在的问题 3.4 实施财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4.1 实施生态财政的必要性 3.4.2 推行生态财政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第4章 生态财政控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4.1 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 4.1.1 制度的经济学含义 4.1.2 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涵义及功能 4.2 构建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基本原则 4.3 生态财政调控体系 4.3.1 生态财政调控子系统 4.3.2 生态财政调控体系的支持系统 4.3.3 生态财政调控体系也是一个“政策集”第5章 生态税费体系 ……第6章 生态化取向的财政支出政策第7章 建立以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横向生态补偿体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2章 生态财政的基础理论  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构建生态财政的三大理论基石。很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市场失灵引起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来解决。财政作为政府活动及实现其职能的最重要手段,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环境经济调控者的重任。与资源环境利用最直接相关的市场失灵原因是它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外部性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就构成了生态财政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无论外部性理论还是公共产品理论都没有涉及代际之间的环境公平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只有在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才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最大福利是保证这一物种能够生生世世地繁衍生存下去)。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经济学和财政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构筑生态财政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制度。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从事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他们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以攫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着自己的利益,与此同时,也“无意”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从而产生社会总效益最大化。但这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效,外部性、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妨碍效率的实现,造成“市场失灵”。  ……


编辑推荐

  深入研究构建生态财政的三个理论基石,精辟分析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传统经济理论范式产生的重大变革,全面论证环境经济一体化的台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详细阐明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功能和基本原则。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