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发展报告
2010-9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李建华
283
369000
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发达。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一背景下,浙商走遍全国、走出国门,在经济舞台上展示了当代中国私营领域发展。然而,浙商在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和损失;在近年来的热点炒作中浙商既有成功获利之喜也不乏惨遭损失之痛,更有走向未来之忧。 “草根”浙商的崛起,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研究浙江经济走在前列和浙商崛起为中国私营领域重要群体的历程、原因,全面分析当代浙商的现状,研究浙商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情况,有助于启迪浙商发展的未来,有助于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转型升级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浙商发展报告:2010》显示:“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结构调整,通过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企业的新发展、新突破,已经成为不少浙江私营企业的主动追求。实际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浙江私营大企业在缺乏营业收入增长支撑的情况下实现了企业规模和素质的提升。 《浙商发展报告》系列,以当代浙商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分析浙商发展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挑战、新突破,致力于把成功的浙商实践提升为理论研究成果,对浙商未来发展提供警示、启迪和建议。 李建华博士组织开展以大样本调研和企业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总体研究,从当代中国私营领域发展的视角审视浙商现象和浙商发展,从而把浙商崛起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思路将丰富当代浙商研究。 相信《浙商发展报告》能对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研究浙江经济和浙商发展的学者提供直接资料和启发,对关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们提供参考。 祝愿《浙商发展报告》系列越做越好。
《浙商发展报告:金融危机与浙江企业发展(2010)》主要考察了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浙商和浙江经济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并对未来几年发展做了预警和对策性建议。报告从国际比较和微观群体考察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冲击下浙江民营领域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变化做了比较详细系统的分析,以回顾和前瞻性的视角对经济热点、经济成长阶段、体制改革等与浙商发展的关系做了预测与对策研究,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形象化地提供了深入认识浙商长盛不衰和创新发展的原因。
前言
总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作为市场主体的浙商
第二章 企业突破与产业转移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大企业及其企业家
第四章 上市公司经营状况
第五章 新兴市场主体
第三部分
第六章 经济热点与浙商发展
第七章 经济成长阶段与浙商发展
第八章 体制改革与浙商发展
第四部分
第九章 近年来浙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第十章 前进中的政府与政策
第五部分
第十一章 长盛浙商:万向集团和鲁冠球
第十二章 创新浙商:吉利汽车和李书福
后记
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实体经济最先受到影响,大量企业濒临倒闭。不少浙商企业抓住机遇,勇敢地推进“走出去”战略,兼并收购同行业领先企业,或者兼并收购关键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或者收购兼并研发机构,或者收购兼并分销商以及营销网络等渠道资源。金融危机的特定条件,提供了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手段进入发达国家、获得新的核心能力、超常规地提升自身实力的机会,“小鱼吃大鱼”的国际收购案例在金融危机中频频发生。 只要低成本模仿模式的基础和依据仍然存在,试图提升浙商发展水平的良好愿望,就很难实现。近年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和政策法律环境,已经开始动摇低成本模仿发展模式的经济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冲击和“倒逼”机制,成为浙商脱离低成本模仿、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和参与全球化竞争,实现发展模式“蜕变”最强大的动力。正是在此种背景下,知识产权、品牌战略等,成为当前浙商发展中的显著趋势。 在“2009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榜单中浙江占33席,均集中在民营经济强县。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引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品牌战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09年底,浙江累计注册国际商标3.8 万件,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马德里体系申请量世界排名第八的企业。区域品牌发展也有重要突破。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倒逼”机制下,企业股权出资出质、商标权质押、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等作为化解企业融资难的举措,有了实质性启动发展。 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和外需不振的威胁,国内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和发展梯度则成为浙商发展的潜在机会。两年来,政府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积极促进浙商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新发展空间,谋求实现浙商发展空间、发展方式、发展阶段的突破。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牵线,浙江民营企业大规模抱团挺进重庆、新疆、河南等地。
《浙商发展报告:金融危机与浙江企业发展(2010)》回归主业和多元化的激变,低收入增幅下规模素质提升,资产泡沫与产业空洞化风险。冲出危机,面向未来,不断追逐经济热点,与发展阶段契合,同体制改革共进。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