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少年科普馆·水

李蓉 编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3-01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蓉 编  

页数:

154  

前言

  水,在地球上随处可见,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水覆盖着。难怪有人说,人类的家园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呢!到目前为止,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只在地球上发现了液态水。而其他星球,有的在空中含有水汽,有的在极地或地下能找到冰,但它们都没有液态水。  正是因为有了液态水的存在,才成就了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地球。毫不夸张地说,水是万物之源。地球表层水体,即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水等,构成了水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圈,哪儿有水,哪儿就有生命。  人对水的需要仅次子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千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和人类一样,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离开水而生存。  植物也含有大量的水,水替植物输送养分;水使植物的枝叶保持着婀娜多姿的形态;水参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水的蒸发,使植物保持稳定的温度不致被太阳灼伤。  水不但是生命之源,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也有强大的调节和塑造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

内容概要

  《青少年科普馆·水:万物之源》主要内容包括:水的起源及其变化、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水资源的涵义与特征、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及其特征、水循环与三水转换、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蒸发的形式及其特点、水汽扩散与输送、下渗在水循环中的地位、径流的形成因素与影响等。

书籍目录

水的形成及分布水的起源及其变化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水资源的涵义与特征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循环及其特征水循环与三水转换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蒸发的形式及其特点水汽扩散与输送下渗在水循环中的地位径流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全球的水量平衡水存在的重要形式四大洋的分布及其特征世界著名的大海海洋中的资源及其作用为数众多的湖泊世界著名河流的分布沼泽的演化及其特征大气水与全球水循环生物水与生命体的健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世界水能资源的分布水资源需求与供水量预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合理解决水资源危机

章节摘录

  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天空、地面与地下的水分,通过降水、蒸发下渗、径流等方式进行水分交换,海洋水与陆地水也进行水分交换。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水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河流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注人海洋,其来源主要是天空中的降水,而形成降水的天空水汽,主要靠地球表面的蒸发。如果大陆上的降水量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同,便没有多余的水量注入海洋,由此可见,大陆上的降水量要比蒸发量大。这些多余的水汽量显然是从海洋上来的,因而海洋上的蒸发量必然比降水量大,才能有多余的水汽输送到大陆,而大陆产生径流注人海洋,这才能构成海陆间的水循环。  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海陆水汽交换的结果。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借助气流带向大陆,而大陆上蒸发的水汽又随着气流被带向海洋,前者比后者大,因此,海洋向大陆的有效水汽输送量为两者之差。据估计这部分水汽,大约只占海洋蒸发量的8%。在海陆水文交换构成水循环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水的“团团转”,而是由无数个蒸发一降水一径流的小循环交织而成。由于地面受太阳辐射强弱的不同及地理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水循环在各地区和不同年份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形成了多水的湿润地区和少水的干旱地区,每个地区在时程上也存在着洪涝年份和干旱年份的差别。  内陆水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其中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被气流带往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其中一部分形成径流,一部分蒸发上升,继续向内陆推进循环。这样愈向内陆水汽愈少,直至远离海洋的内陆,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而不能形成雨雪。这种循环过程称为内陆水循环,又称大陆上局部地区的水循环。  ……


编辑推荐

  《青少年科普馆·水:万物之源》是全面介绍地理方面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流畅,捧读《青少年科普馆·水:万物之源》,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大干世界的无穷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少年科普馆·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