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蘭西組曲

依蕾娜 内米洛夫斯基 聯經
出版时间:

2009年5月  

出版社:

聯經  

作者:

依蕾娜 内米洛夫斯基  

页数:

496  

译者:

蔡孟貞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  瑪黎安.安妮西莫夫(知名傳記作家)  一九二九年,伯納.葛拉賽接到一份從郵局寄達,書名為《大衛.高勒德》的文稿,一讀之下驚為天人,立刻決定出版。於是,他急著找作者簽約,這才發現作者因為怕被退稿,竟沒有留下姓名和地址,信封上頭只有一個信箱號碼。他只好在報紙上刊登分類廣告,籲請這位神祕的作家現身。  幾天後,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親自登門拜訪時,伯納.葛拉賽無法相信眼前這位在法國待了僅僅十年,外表開朗恬靜的年輕女子,跟寫出這麼一本出色、殘酷、大膽,特別是文字運用爐火純青的小說的小說家會是同一個人。這是一部寫作技巧成熟的作家才創作得出來的作品。他雖然深感佩服,多少還是有點懷疑,所以他問了她許多問題,以確定她不是某位意欲隱身幕後的知名作家派來的替身。  《大衛.高勒德》甫出版,立即獲得一致的好評,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頓時聲名大噪。當時,各派作家儘管立場迥異,好比猶太籍作家約瑟.凱塞爾和反猶太極右派人士羅伯.普拉西拉欽,均異口同聲大表讚賞。羅伯.普拉西拉欽尤其欣賞這部空降法國文壇的小說文筆之純淨。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雖然生於基輔,但她很小的時候便開始跟隨家庭女教師學習法文。她還說得一口流利的俄語、波蘭語、英語、巴斯克地區方言以及芬蘭語,另外還看得懂意第緒語,她的語言造詣在一九四○年寫就的《狗與狼》中可見端倪。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沒有因為初闖文壇一鳴驚人而沖昏了頭,反而對她出自真心謙稱為「小書」的《大衛.高勒德》的備受肯定感到驚訝。在一封一九三○年一月二十二日寫給一位女性友人的信中,她說道:「您怎麼會以為我會因為一本大夥熱烈討論了十五天後,隨即拋諸腦後的書,就像那些被巴黎遺忘的一切,而忘了我的老朋友呢?」  一九○三年二月十一日,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在基輔呱呱墜地,也就是今日所謂的意第緒區。她的父親,萊恩.內米洛夫斯基(原希伯來文名為阿里耶),本家是烏克蘭城市、內米洛夫一帶的望族,該地是十八世紀哈西德運動 的一大重鎮。萊恩於一八六八年生於依莉莎白格勒,很不幸的,這個城市在一八八一年掀起大規模反俄籍猶太人的風潮,而且持續數年之久。萊恩.內米洛夫斯基的家族從事穀物貿易,他曾旅行各地出差,之後轉戰金融業賺了大錢,最後成為俄國最富有的銀行家之一:萊恩.內米洛夫斯基身兼沃隆涅商業銀行董事會董事長、莫斯科工聯銀行的執行董事、聖彼得堡商業私人銀行董事會董事。他買了一座雄踞城中高地的大豪宅,寧靜的道路兩旁是一方方的花園和一棵棵的椴樹。  依蕾娜在女家庭教師的悉心安排照料下,受到許多優秀老師的教誨啟蒙。因為雙親輕忽家庭,依蕾娜小時候非常的孤獨、不快樂。她又愛又欽佩的父親忙於事業,多半的時間不是因公出差在外,就是到賭場大手筆砸錢。她的母親人前人後自稱芬妮(原希伯來文名為芬雅嘉),生下她唯一的理由是為了討好有錢的丈夫。她將生兒育女視為女人味凋零的初期徵兆,因此女兒一出生就完全交由奶媽照料。芬妮.內米洛夫斯基(一八八七年生於奧狄薩,一九八九年歿於巴黎)對女兒始終懷有一種厭惡的感覺,對女兒從來沒有任何愛的表示。她可以花上好幾個鐘頭坐在鏡子前,尋找皺紋的蹤跡,化妝掩蓋,或者叫人給她按摩,不在家的其他時間裡,她則花蝴蝶似地四處尋花問柳。她自認貌似天仙,無法坐視五官老化憔悴,更無法容忍自己變成只能找牛郎作伴的半老徐娘。因此,為了向自己證明她還年輕,她不肯承認依蕾娜已經長大,踏進花樣年華的事實,堅持認定她只是一個小女孩,長年累月強迫她做小學生的穿著打扮。  因此,依蕾娜在家庭女教師休假的日子裡,總是沉浸在書中,同時開始嘗試寫作,更拚命地克制自己,不對母親產生強烈的憎恨。母與女之間違反天性的情感,這等激烈的愛憎,在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有極重的分量。所以,在《孤獨的酒》裡,我們可以看到:  她心裡對母親的恨,詭異得好像會跟著她的年齡增長……  她從來不肯清清楚楚的發出這兩個字「媽媽」;這兩個字彷彿排除了千辛萬難才從兩片唇間滑出;她說「媽」時,像是快速含糊地嘟囔過去,彷彿被人從心底使勁地抽出一絲悶悶的似有還無的痛。  還有:  母親因憤怒而脹紅的臉,慢慢地靠近她的臉;她看見那雙充滿憎恨火光,被怒氣和恐懼撐大的眼……  上帝說:「我隱忍不報復……」啊,算了,我不是聖人,我無法原諒她!等等,再等一會兒,你等著看!我要叫你痛得大哭,就像你之前讓我以淚洗面一樣!……你等著,等著瞧,老女人!  隨著《舞會》、《傑薩貝爾》和《孤獨的酒》相繼出版,她完成了她的報復。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最令人稱頌的作品,背景都取自俄羅斯和猶太社會。《狗與狼》描繪了第一批有權居住基輔的商業同業公會的資產階級家庭,當時的基輔奉尼可拉斯一世的敕令,原則上禁止猶太人設籍。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沒有否認她的祖父母(雅各夫.馬古里斯和貝拉.馬古里斯)以及父母所受的東歐猶太文化洗禮,雖然在賺了大錢之後,他們逐漸地脫離了那個圈子。儘管她年少時期和成年後的一段時間內過著豪門的奢華生活,但是,在她的眼裡,金錢的操作和以錢滾錢方式累積財富的行為,不是頂光彩的事。  她對猶太人汲汲營求一心往上爬的現象,批判毫不留情,字字句句充滿反猶太主義的各種偏見,更冠以當時典型的壞胚子嘴臉。她用最殘酷最偏激的詞彙形容,刻畫出一幅幅恐怖的猶太人形象,她驚疑不定,著魔似地檢視他們,雖然她承認自己跟他們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接下來的悲慘事件更證明了她與他們的不可切割。  (節錄)戰爭寫生者  張惠菁 ( 知名作家 )  一九四○年五月,納粹德軍進攻法國。六月,法國投降。  一九四一年,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已經開始寫作《法蘭西組曲》。第一部〈六月風暴〉正是以前一年六月巴黎人逃難為背景,第二部〈柔板〉寫德軍在占領區與法國老百姓的相處。  一九四二年,《法蘭西組曲》的第一、二部完成。夏天,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被送往集中營,死於奧斯維辛。  讀《法蘭西組曲》,最驚人的或許就是這些書本外的歷史事件,與書寫的關係。戰爭,逃難,占領,這些我們如今看來是歷史,在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書寫的時候,卻是剛剛發生、甚至進行中的事,新鮮得還冒著硝煙。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是個寫生者。即使在現實如此迫近的時刻,她進行的書寫仍然不是新聞報導,不是日記回憶錄,而是小說。她原本規劃《法蘭西組曲》應該有五部曲,分別是:〈風暴〉、〈柔板〉、〈監禁〉、〈征戰?〉、〈和平?〉。她在後兩章〈征戰〉與〈和平〉的標題邊上打了問號,因為戰爭會如何結束、會打多久,她不知道。寫完〈風暴〉與〈柔板〉,現實像是作為她書寫的鏡像般,趕先一步發生,她進了集中營,〈監禁〉還只是她寫在筆記中的設想,來不及完成。  這是《法蘭西組曲》與其他二戰小說最大的不同處。她真的是且戰且寫。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與她丈夫都是猶太人,戰爭開打後她們的經濟景況便捉襟見肘,這對出身富裕人家的內米洛夫斯基而言,應當不是容易的事。時局變幻萬端,不知會將她帶往何方。她生存的權力與空間,在國家機器的一再壓縮下不斷消失。她沒能活著看到戰爭的結果,沒和其他倖存者一起翻到歷史的下一章,不能像往後那些二戰電影有個邪不勝正大結局,像《辛德勒名單》結尾猶太人們在地平線上走向光明。作為那個時代命運被歷史暴流捲動、不能由己的一個微小個人,寫作成了內米洛夫斯基的定錨點,她眼中觀察周遭的一切,筆下寫生戰時人類群像,一直到死。  《法蘭西組曲》以巴黎六月的一個凌晨開場。警報在巴黎人熟睡的時刻響起,人們醒過來,貪戀被窩的溫度,不願起身。日常的景象,日出時分的金黃色天光,閃耀著光芒的塞納河與巴黎聖母院,新生兒在門窗緊閉的房間裡誕生......,這一切,以空襲警報的聲音為背景。  讀〈六月風暴〉會有一種印象: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社會階級之間、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矛盾與摩擦,好像在等待一場戰爭撕開和平的表面,讓矛盾浮上檯面,重新洗牌。德軍兵臨城下,大資產家、中產之家、勞動階級,紛紛從慣性的生活被驅趕出來,收拾財產離開家門。  這場被迫的「在路上」(用小說中的話是「進退維谷的旋轉木馬」),到了內米洛夫斯基筆下是一幅人性素描。什麼是珍貴的?什麼是重要的?逃難的路上,情義的順序重新排列組合,情婦被情夫拋下,職員被上司拋下,公公被媳婦拋下,甚至不是基於惡念,只是顧不上。擁有錢財的人,發現錢買不到食物。掩蓋的真相,忽然被掀開。內米洛夫斯基描述一張平日養尊處優,而大難猝然臨之的臉孔:「我們可以在那些意外身亡的人臉上看見同樣的臉色,僅僅幾秒鐘,天人永隔,連感覺到痛和怕的時間都沒有。他們當時可能在看書,或望著窗外,在想公司的生意,或正要去餐車車廂,剎那間,就這麼天旋地轉,墜入地獄。」  因為自身的際遇(她本是俄國猶太富家女,共產革命後舉家遷往法國,二戰爆發後又因猶太人身分,丈夫一夕間失去工作,她也不能發表作品,全家經濟捉襟見肘),內米洛夫斯基對倏然籠罩個人的社會劇變格外敏感。她的另一個短篇小說〈秋之蠅〉,寫一個俄國貴族家庭祝賀兒子的出征;作為家族傳統,戰爭是俄羅斯年輕貴族男子必經的成年禮,家中的老女僕送過一代又一代的主人出征。但緊接著,翻過一頁,便是革命之後了。貴族全家已經逃亡,當初被榮耀地送出家門的兒子,沒來得及和家人會合,像隻落單的小獸,被森林裡無數雙眼睛窺伺著。他坐過牢、千辛萬苦地回家,鑽回小時候睡過的床,最後死在農民之手。  (節錄)                

内容概要

  全球36種語言譯本、38個地區發行,法國銷量65萬冊,全球總銷量超過250萬冊。  .在美出版18個月後仍高掛權威報刊《紐約時報》、書感覺網路書店十大暢銷書名單之列。  .2004年法國雷諾多文學獎。  .2006年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圖書。  .2007年英國獨立書店年度最重要的書。  .2007年英國柏德網路書店年度好書最終決選名單,創下本獎項首度非英美系小說入圍的紀錄。  她虛構的當下,成為留給後世的事實──  塵封超過半世紀,改寫法國當代文學風景,俄國猶太裔法語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驚世傑作!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人雜誌、經濟學人、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圖書殊榮!  法國四大文學獎雷諾多文學獎破天荒修改給獎辦法,首度破例頒獎給已故作家。  國際知名作家石黑一雄、朱利安.拔恩斯、王安憶齊聲讚譽。  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出版。  作家張惠菁專文推薦。  原稿沉睡超過半世紀,寫於二戰時期的橫空傑作。  只要對小說或對歷史有興趣,就會珍惜這本書。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  整個巴黎都醒了,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逃向鄉間。  上流人士貝黎剛家族一家人、自視甚高的作家寇特、小職員米修夫婦以及被徵召的兒子尚-馬黎、與情婦糾纏不休的銀行高層柯本,以及視美的東西如命的收藏家查爾斯,  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了時代的浪潮。  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  也是因為戰爭,德國高階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  他們困陷在小鎮卻也遠離前線,嘗到未曾有過的幸福滋味,  更從彼此身上找回渴望已久,身為一個人的美好。  每張臉孔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些臉孔共同刻畫出時代的樣貌。1942年俄籍猶太裔知名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結束她39歲的一生。在非常有限、最後的時光裡,她選擇以小說勾勒出二次大戰法國逃難潮的眾生相,為總是遺忘得太快的人們留下《法蘭西組曲》這部未完的鉅作,也見證她/他們曾經存在的事實。  而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距今並不遙遠。  戰爭終會結束,但歷史的這一頁將令人為之色變!1929年以處女作《大衛.高勒德》驚豔法國文壇的俄籍猶太裔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在嘗試數部成功的中、短篇小說後,1930年代末開始寫作一部新的長篇作品,原計畫以五個章節完成,寫作靈感則來自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五個章節包括於1942年完成的〈風暴〉(後另名為〈六月風暴〉)、〈柔板〉,已定名的第三部〈監禁〉,以及暫時命名為〈征戰〉與〈和平〉的最後兩部,有直向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致敬的意涵。  1942年夏天,剛寫完第二部〈柔板〉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毫無預警遭到法國警方逮捕,後送往外籍猶太人士集中管理處,在她先生以及所屬的出版社等親人好友四處奔走下仍舊營救無效。有呼吸道疾病宿疾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1942年8月17日因傷寒逝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來證實死於毒氣室),不久,她的先生米歇爾.艾普斯坦也在同年遇害,身後留下一雙分別為13歲、5歲稚女:丹妮絲與伊莉莎白。兩姐妹經由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密友也是作家的朱莉.杜蒙協助,帶著作家/母親所遺留的皮箱四處輾轉躲藏,裡面除了個人遺物,另存有一本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生前最後的筆記。寫在筆記本裡的〈六月風暴〉、〈柔板〉兩章遺稿,在沉睡半世紀後,由大女兒丹妮絲.艾普斯坦加以編輯整理。整理期間,由於字跡微小難辨,再加上筆記所寫之事皆是1940年代逃亡潮的人事物,一度無法確認是日記還是小說,直到看見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小說」兩字的親筆注記,2004年,收錄了〈六月風暴〉、〈柔板〉兩章的《法蘭西組曲》終於公開出版。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逃難中不放棄寫作,以及作品本身對世局、人性異常冷靜的清晰觀點,《法蘭西組曲》出版後旋即造成話題,創下全球總銷量超過250萬冊的銷售熱潮,長據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等指標性暢銷書榜前茅。  與二戰後大熱題材的傷痕文學不同,依蕾娜.內米洛夫以身處戰爭當下的「特殊位置」,近身寫出當時的時代氛圍跟人性善惡,其根植於俄國小說說故事傳統的深厚實力,讓《法蘭西組曲》被譽為是最貼近二戰時期的真實之作;如同彗星般橫空出世的《法蘭西組曲》,程度上也改寫了當代法國文學歷史的風景,無論是讀者還是評論者,都無法忽視這本「遲到半世紀」才被發現的傑作。2005年,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雷諾多文學獎」,不顧當年評審團主席的異議,修改給獎辦法給已故作家,首度破例將年度書獎頒給了這位早慧也早逝的天才──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  《法蘭西組曲》以近乎實境紀錄的手法描寫1940年德國進占巴黎後的難民潮。第一部〈六月風暴〉栩栩如生刻畫巴黎居民急於逃離首都的驚恐群像;從大資產家到自命不凡至愚蠢可笑的作家、銀行小職員和暴躁易怒的老闆,內米洛夫斯基分以小節交錯側寫這些人的心情、命運和逃亡路上遭受轟炸以及法軍投降後居民返回巴黎的一幕幕情景。緊接著,在第一部的難民群像之後,第二部〈柔板〉描述德軍進駐法國蒲希小鎮之後的情節,當時法國已淪於德軍之手,無所不在的敵軍從城市到鄉村展開鋪天蓋地的占領行動。內米洛夫斯基在此捨棄了刻板的戰敗形象,將戰爭的混亂場面天衣無縫地換成對立雙方的情感掙扎。因為戰爭,男人從日常裡缺席,女性力量在這一章當中色彩更為鮮明,接續第一章貝黎剛家族媳婦的角色,年輕少婦露西兒成為〈柔板〉的主軸,從形同被囚禁的好人家媳婦身分,到自身情感的摸索,後續更成為《法蘭西組曲》未竟章節、連結城市巴黎跟鄉村的重要角色,在在呈顯出依蕾娜.內米洛夫身為女性作家敏感、不流俗的特質。  《法蘭西組曲》同時收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寫作筆記,以及她與出版社和後來她先生爲營救她奔走的往來書信紀錄,從中將看得見這部鉅著未完成篇章後續的諸多發展,以及作者在小說之外,個人最後一段時光的日常輪廓。

作者简介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 Irène Némirovsky  1903年生於烏克蘭的首府基輔,猶太裔出身,因俄國革命之故,1917年全家逃離俄國,後遷徙至巴黎定居,18歲起開始以法文寫作。1926年與一位同為俄國出身的銀行家米歇爾?艾普斯坦結婚,處女作《大衛.高勒德》(David Golder, 1929)在巴黎甫出版即聲名大噪。同年,生下大女兒丹妮絲(Denise Epstein)。緊接著出版的《舞會》(La Bal, 1930)同樣轟動。1937年,她的小女兒伊莉莎白(élisabeth Epstein)出生。與其他同期的猶太作家一樣,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因為血統的關係無法通過國籍審查,始終維持滯法俄國人的身分。二次大戰歐洲戰場全面開打,1940年,內米洛夫斯基的作品因為血統問題被迫停止發行。同年,她隨著法國境內的逃亡潮逃到伊希-主教鎮(Issy-l'év que)附近。1941年,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遭法國警察逮捕,1942年夏天於奧斯威辛集中營遇害,她的先生隨即也因猶太身分被捕,在毒氣室裡結束生命。他們的大女兒丹妮絲當時年僅13歲,逃亡時始終帶著一只箱子,裡面裝了母親所遺留的珍貴紀念物:內米洛夫斯基最後的手稿,也就是至今甫得一見的《法蘭西組曲》。蔡孟貞  1965年生。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魯旺斯大學(Université de Provence)應用外語碩士。喜歡法文,喜歡法國。譯有《20世紀的巴黎》、《螞蟻》、《肉體的惡魔》、《豹紋少年》、《放手》、《沉淪》等作品。

书籍目录

推薦序/張惠菁出版序/瑪黎安.安妮西莫夫第一部 六月風暴第二部 柔板附錄從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筆記本裡節選出來,關於法國當時局勢和她寫作《法蘭西組曲》的親筆筆記1936至1945年間的往來書信

章节摘录

  內文試閱街上空盪盪的,商店拉下鐵捲門。萬籟俱寂,只剩拉鐵門的金屬噪音。在這戰爭動亂的時刻、危機四伏的城市裡,清晨的這股噪音直敲耳膜。米修夫婦遠遠就看見停在部會大樓門前滿載的卡車,他們習慣性地牽起對方的手,一起穿越辦公室正對面的歌劇院大道,雖然今天早上,人行道上空無一人。他們倆都是銀行職員,而且在同一間銀行服務,丈夫擔任會計一職已經十五個年頭了,而妻子是幾個月前新進來的「戰時臨時約聘」員工。她原本是歌唱老師,去年九月,學生已經走得一個都不剩;小孩子也因為害怕空襲轟炸多留在外省。丈夫的薪水向來不足以養活一家子,而他們唯一的兒子也被徵召入伍了。幸虧有了這份祕書工作,他們才能夠撐到現在,套句她說的:「不要強求,我可憐的老公!」打從他們不顧父母反對、私奔離家之後,生活一直過得很清苦。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瘦削的臉龐依舊看得出當年那位美麗女子的痕跡。她的頭髮已經灰白。她的先生個子不高,滿臉的疲憊,而且不修邊幅,不過,偶爾當他轉身注視她、對她笑時,眼眸裡會閃耀諷刺又甜蜜的火焰;他心裡想,她一點都沒有變,沒錯,真的,幾乎跟以前一模一樣。他攙扶著她走過行人穿越道,撿起她不小心落地的手套。她指尖微微施力,用力握著他的手,表示感謝之意,其他的職員快步走進銀行敞開的大門。其中一個人從米修夫婦旁邊走過,突然開口問:  「我們到底走不走啊?」  米修夫婦也不清楚。那天是六月十日,星期一。前天晚上離開辦公室時,一切顯得是如此的平靜。銀行把所有的有價證券全撤到外省了,卻始終沒有決定職員的去留。職員的命運掌握在二樓的董事室裡,那裡有兩道加了軟墊的綠色大門,米修夫婦安靜地快速從門前通過。夫妻倆在走廊的盡頭分道揚鑣,先生上樓到會計部,妻子則留在這片特權樓層,她是某位董事柯本先生的祕書,這間銀行真正掌權的大老闆。第二號人物是傅里耶伯爵(他的妻子源自薩羅門|沃爾姆家族),他的職責偏重銀行的對外聯繫事務,銀行的客戶數目雖然不多,卻都是財力雄厚的重量級人士。銀行只服務大地主和企業界的頂尖業主,尤以鋼鐵業最受歡迎。柯本先生希望他的同事傅里耶伯爵能夠幫忙,協助他加入馬術俱樂部,已經期盼好幾年了,他心心念念希望能夠入會。伯爵認為邀請他參加晚宴和參與傅里耶家族舉辦的狩獵活動等等這類的好處,已經足以回報銀行對他資金調度所給予的便利。傍晚,米修太太會模仿兩位董事之間的對話給丈夫聽:刻薄的笑容、柯本難看的臉色、伯爵的眼神,多少為日復一日單調的工作增添一點刺激。不過,這些日子以來,連這樣的娛樂也沒了,傅里耶先生被國家徵召,披掛走上阿爾卑斯山前線,只留下柯本先生獨撐大局。  米修太太拿著信件走進董事辦公室旁邊的小房間,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香水味。米修太太從這絲香味中得知柯本先生現在很忙。他包養了一位舞孃:阿赫萊特?珊瑚小姐。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他的情婦清一色全是舞孃,他好像對從事其他行業的女人不感興趣,聘用過的速記員,不管多年輕、多貌美,也從沒能改變他的這個偏執。他和所有的員工都相處得不錯,無論是美或醜、年輕或衰老、難相處的、粗魯的、吝嗇的,無一例外。他那副厚重飽滿、營養充足的身軀,喉裡發出的嗓音卻出奇地輕細;當他生氣時,聲音會變得尖銳而顫抖,跟女人的聲音差不多。  米修太太已然熟悉的刺耳聲響,今天也穿透緊閉的門扉飄送出來。一位職員走進來,壓低聲音說:  「我們要走了。」  「什麼時候?」  「明天。」  竊竊私語的黑影來回走廊之間,大夥聚集在窗櫺邊或門檻上。柯本終於開門,讓舞孃離開。她穿著糖果般的粉紅色亞麻套裝,闊邊草帽遮住染色的頭髮。她的身材苗條均勻,畫了妝的臉上神色嚴峻疲憊,臉頰和前額還紅通通的,顯然地非常生氣。米修太太聽見她說:  「您要我走路去嗎?」  「馬上回修車廠,您怎麼就是不肯聽我的話。別再小氣了,他們要多少就給多少,這樣車子才能修得好。」  「我不是跟您說這是不可能的嘛!不可能!您聽不懂法文啊!」  「這樣的話,親愛的朋友,您要我怎麼辦呢?德國人已經打到巴黎的門口了,您還想走凡爾賽那條路?好,首先,您為什麼要走那裡呢?」「搭火車離開。」  「您知不知道火車站現在的情況啊。」  「開車也不保險。」  「您……您真是沒良心。您要離開,而且還是開兩輛車走……」  「我要帶文件檔案還有一部分的員工,你他媽的要我拿員工怎麼辦?」  「啊!也不用講粗話吧,拜託!您老婆還有一輛車啊!」  「您想坐我老婆的車?虧您想得出來!」  舞孃轉身背對著他,吹口哨叫她的狗,狗跳著跑過來。她為狗繫上項圈,雙手因為憤怒而顫抖。  「我竟然把青春浪費在一個……」  「好了!別鬧了!我晚上再打電話給您,再看看有什麼辦法……」  「不需要了!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我反正要死在路旁陰溝裡的……」  「啊!好了,閉嘴,您快把我煩死了……」  他們終於發現祕書就在旁邊才壓低了音量,然後柯本牽起情婦的手領她走到門口。他回來時,看了一眼擋在他路上的米修太太,將所有的怨氣一古腦全發洩到她身上。  「通知各部門的主管到會議室。請您馬上去辦!」  米修太太連忙走出辦公室吩咐下去。過了一會兒,員工陸續進入大會議室,正面的牆上掛著現任董事長,奧古斯特—尚先生的全身畫像,董事長因為年事已高智力衰退臥病在家已經好一陣子了,除此之外還有銀行創辦人的半身大理石像。  柯本先生站在橢圓形大會議桌後面,桌上擺了九張吸墨墊,代表九位董事的席次。  「各位先生,我們明天早上八點出發前往杜爾分行,董事會的檔案由我的車載運。米修太太,您和您的先生跟我的車。有車的人,請先過來載其他的員工,他們明天早上六點會在銀行大門口前集合,總之,這就是我指派必須撤離的員工,剩下的人,我會想辦法安排車子,要不然就搭火車吧。謝謝各位。」  他走出會議室,室內立刻響起憂心忡忡的嗡嗡低語。前天,柯本還向大家宣布他沒有撤離的打算,還說那些危言聳聽的謠言不過是叛賊的陰謀,就算其他銀行全都膽小跑光了,我們銀行也將繼續留在這裡,繼續執行它的義務。但這次「撤退」就像大夥私底下偷偷說的,決定得如此倉促,肯定是大勢已去!女人伸手擦拭熱淚盈眶的眼。一群人當中,米修夫婦找到了對方,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他們的兒子尚—馬黎。他寄來的最後一封家書日期標示六月二日。僅僅隔了八天而已。但老天爺!這八天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倆憂心忡忡,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們還擁有彼此。  「天可憐見,我們沒有被拆散。」她在他的耳邊說。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法蘭西組曲》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留存了下來,成為不屈不撓的勝利與真正的文學鉅作。  ──英國.泰晤士報周日版  讀來令人揪人。就一本無與倫比的傑作來說,給人溫暖、充實以及閱讀時的快感。  ——英國.泰晤士報  一部横空出世的傑作……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小說技巧在本書臻至出神入化的境界。以她的睿智和她的文學素養,不用負面的角度批判,描繪了納粹恐怖狂流引發的德軍入侵下的不安疑惑、動盪時代的微弱希望,以及當時政治上要求實踐「群體精神」下的個人迷惘。  ——法國.世界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蘭西組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