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物与人生

唐君毅 学生书局
出版时间:

2002-9  

出版社:

学生书局  

作者:

唐君毅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物与人生 PDF格式下载



   感谢孔夫子旧书网,让我有机会买到唐君毅先生的《心物与人生》一书。唐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大家学者,《原道》、《原性》等著作读之深奥难懂,我对唐先生的著作说实话是有点敬而远之的了。但就像真正的大科学家同时也往往是好的科普作家一样,一个伟大的人文学者也常常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语言使平凡若我辈者能够受益无穷。章太炎之于《国学概论》、朱光潜之于《谈美》、梁启超之于《读书指南》皆此类也。
   《心物与人生》由两书相攒而成,分为《物质、生命、心与真理》和《人生与人文》,前者采用严谨的西方式逻辑论辩体例,道出物质、生命与心三者的不同和相互作用,指出了心为求真理之心,绝对自我主宰的心,乃自然宇宙之中心;后者从人类文化之发展为线索印证前书之结论,并扩展心为求真善美之心。本书乃唐先生去国离乡于香港集成,彼时先生怀念故土亲人,痛惜大陆之文化被一形成于西方仅100多年的唯物论体系占据,几成一言堂趋势。“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先生深知思想于人心、人心于社会的重要力量,意图破除这一偏颇体系,同时又苦思人生于世间之价值,试做一普适结论,乃有此书。
   《物质、生命、心与真理》由常识和慎思两位先生的对话和论辩组成。“常识”乃所谓的常识,慎思则奉劝有先入为主所谓常识的人慎思之。按作者的话说,“那些对辩讨论,都是对门外人说门外话”,慎思先生以俗谛之方法,姑顺常识先生之逻辑而破除其偏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是非常高明的手段。论辩颇繁琐,且梳理之:
   一、论辩之约定:二先生须采用共同之概念名词基础,非哲学家与常人之不对等关系,常识主攻,慎思主守;
   二、唯“物”存在之破除:物之定义根据唯物论为“客观存在的实体,不随我们主观的意志而转移的东西”,然生命与心亦客观存在,亦不随主观意志转移。
   三、物为生命、心之根本之破除:“常识”分别从数量多寡、时间先后、逻辑先后、依与所依、见与不见、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偶然出现生命”乃把一段时间之宇宙外表作为整个生命的错误)等几个角度试图说明物为根本,生命与心乃枝叶,“慎思”一一破除之。
   四、物为生命、心之所依之破除:“常识”从物质不灭、生命无常出发,认为生命与心必依待物质而存在,但他焉知生命与心世界的不存在?
   五、生命、心之力量乃物质力量与不及物质力量之破除:生命、心之力量与物质力量不同,不可度量和探测;人往往以不吃饭就会死之理由认为生命心不及物质,然无心即无文化甚或无人。
   六、“物质”定义和性质之给出:表现於所谓实际空间,引生出之形体之变动,能想延续者,为物质之唯一性质。引生此延续之变动,为物质之唯一性质,由此延续之变动,见不动者之动,即物质之力。(量子力学?)
   物质在所谓实际空间中,所表现之延续变动间之因果关系,含二种规律:一是可逆转还原之规律,即若某果真是由某因而生,那么在原则上,可将某果重析为某一些因,在构成某果,中间可皆无物质能力之质量能量之增减;二是互相外在对待之规律,即一物体若是受其他之物体之影响,其他之物体在未影响之之先,与该物体是互相对待,互相外在,可各各平等的表现其在空间中之变动者。所以一物体之于他物体对之之外在之影响,不能有选择自由。(第二种规律弄不清)
   七、由物质之定义辩生命与物质之不同:生命不满足物质之第一规律,即生命无法由身体分裂重组而复得,生命之能力表现於对自然之力之转换。生命避害之反抗即是一种能力。由一度空间到二度空间,原来线之一部分,可以由运动而似乎竖立出来成面,为原来之线之各部分之交汇贯通者。生命为四度空间之新一维,即原来体之一部分,可以由运动而似乎竖立出来,为原来之体之各部分之交汇贯通者。(生命之力量乃使我们之三度空间交汇贯通)正因为这一度空间,使得生物之进化论不成立,生物进化论只从一个时间片段处看待因果,而没有发现生命演进之目的所在。生物进化皆为表现更丰富的生命形式。
   八、辩生命力之无限与物质生命之相通:物质与生命相通于生殖细胞,生命力无穷而不受物质之限制,但对于个体则生命与物质互相作用,个体生命结束时,生命力复归于生命世界,见下图:
  
   九、生命活动以及进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生存:目的在于更多更丰富之生命形式,更充实的生命内容。
   十、心的存在,自觉为心理活动的基础:心之活动本身即是自觉。“自觉”作用于记忆、判断、想象、意志、同情等只有人才有的心理活动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统一者和贯通者。如记忆就是“自觉”将前后不同之经验内容贯通和统一起来了。
   十一、心理活动的目的非自利:判断推理求真、想象求美、同情求善,不能从活动的起源来判断本质,如莲花出于淤泥而与淤泥不同类。
   十二、心理活动未被限于感觉经验,判断推理超感觉经验;人有感觉经验之处皆有心理活动(瞬间灵感诸如此类);心理活动超越生理活动;心无有限制,如说有也是为突破之而自己设限。结论:心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生活之中心,能主宰我们全部生命之活动,是不受任何绝对外在的势力之限制。心是自己决定他自己的我们之生活中心,能主宰我们全部生命活动的。生命活动遍于全宇宙,心即我们之宇宙之中心,心亦主宰我们之宇宙。
   十三、心是一不断克服其限制的心。
   十四、真理的真理性,实现在主观的心与客观对象外物之表现其内容之合一,而泯除其差别的历程中,在此历程完成后,此真理之真理性,仍被系于主观的心与客观对象外物的对待间,而不只在主观的心中。
   十五、自觉施用自觉力的心即期望必得真理的心,乃是一个客观的呈现真理的心,讲普遍真理融会贯通的自己建设的心,是随时可以获得绝对真理的心,是宇宙的中心。
  真佩服,唐先生塑造了两位进行如此繁琐论辩的人物,没有受过思辨训练的我被他俩整的头好大。
   一句话概括本书:生命和心是外在于物质的真实存在,从整体意义来说不受物质限制,从个体意义来说相互作用,生命存在的目的非为生存,而是为了体现更丰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内容,心理活动以自觉为基础,超越生命而贯通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求真善美之心,可以不断超越自身,是自己建设的宇宙的中心。
   本书所用方法也颇值得借鉴,为一虚心无我探求真理之精神、为一廓清问题之为何之方法(名实)、为一譬喻之方法、为一严密逻辑之方法。
  
   下面再说说《人生与人文》一书,唐先生唯恐破唯物之不彻底,又从自我感受角度论证生命和心世界的客观真实存在。人在自觉活动中,求时间和空间之贯通,而必对一客观普遍之理有所追求,即求真理之心。然求真理之心面对的往往是经验的过去的事理,人必对未来有一美好憧憬,有一完美规划,即求美之心,求美之心若果因为现实而受到威胁,则人们会维护其梦想,维护“美”而生起一求善之心,则人心是一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之心。
   唐先生又梳理了心灵与精神概念的不同,心灵为体,精神为用,精神随时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受其限制。将人文领域划分为九:知识学术、生存技术、艺术、文学、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教育。九大领域文化的发展皆源自人们求真善美之心。
   人生之智慧一章是我于本书中最喜爱的一章,本章以诗歌体写成,反映了先生在困惑、迷茫、隐痛中追求人生意义和答案的求索历程。怎样才能看清楚未来的路?前提是你要知道你来时的路。先生于四度空间中亲历人类历史上的大哲,叔本华慨叹人生苦难无有穷尽,悲观厌世;尼采由达尔文之进化论追求超人境界,但失去对人之悲悯;马氏唯物灭阶级,而只体认了人之间之经济关系;斯宾诺莎主爱慧,康德主敬慧,康德以敬立心之律则为纯粹理性,行之为实践理性,真与善之追求集西方之大成,但论美未能充分申其义,席勒为之补充之;柏拉图以真善美建理想国而论政;奥古斯丁则求一绝对之宗教精神,谦卑、忏悔、祈望之人格;子思所论为智慧之格,人性、神性与人文和合一,礼与乐来教化之,悲悯、超人、爱敬美慧、政治、绝对精神通而涵括之;释迦明无明为客尘,贪嗔痴慢为无明,有此大智慧,有此大悲悯。人类发展终求真善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