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寂靜的春天

瑞秋.卡森 晨星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晨星  

作者:

瑞秋.卡森  

译者:

李文昭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 內容簡介: 1962年,瑞秋.卡森女士《寂靜的春天》一書甫在美國問世,立即引起 熱烈的爭議及迴響,繼而成為轟動全球的警世木鐸。 三十多年來,卡森女士在本書中的先知與遠見早已獲得証實﹐《寂靜的春 天》更在世界環保風潮中佔有相當的地位。這本跨世紀的環保經典代表作, 隨著全球環境日益惡化而亦趨重要,關心生存環境者,不能不讀! ◎ 關於作者: 瑞秋.卡森女士生於1907年,逝於1964年。賓州女子學院科學士、約 翰普金斯大學動物學碩士,她雖未攻讀博士,但一生卻得了四個榮譽博士學 位。卡森女士畢生有四部重要作品——《海風下》(Under The ea—Wind,1941)、 《海洋圍繞著我們》(The Sea Around Us,1951)、《臨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1955)及《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其中以《寂靜的春天》最 廣受注目與傳誦,在卡森女士先後十五種著作獎中,單單這本書就榮獲了八 種獎項。 ◎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著名的環保經典代表之作。 2. 當今台灣環保運動方興未艾,該書所提供的智語與省思,正可與之相觀照。 ◎內文摘錄: §目次 前言    Ⅰ 作者序    9 第一章 明日寓言    13 第二章 忍耐的義務    17 第三章 致命的萬靈丹    27 第四章 地球的水    51 第五章 土壤的國度    65 第六章 地球的綠衣    75 第七章 無謂的破壞    99 第八章 沒有鳥兒歌唱    117 第九章 死河    147 第十章 禍從天降   175 第十一章 如影隨形的惡夢    195 第十二章 人的價格    211 第十三章 一扇窄窗    225 第十四章 四分之一    245 第十五章 大自然的反撲    271 第十六章 大災難的徵兆    291 第十七章 另一條路    307 §前言 保羅.布魯克 一九五八年,當瑞秋•卡森開始寫下《寂靜的春天》時,年五十歲,在她 大部分的職業生涯中,她是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協會的海洋生物學家和作家。但 是由於七年前出版的《周遭之海》大為成功,她現在已是世界聞名的作家。那本 書的版稅及其後的《在海之濱》,使她能專注於寫作。 對大部分的作家來說,這似乎是最理想的情況:已建立起名聲,能隨心所 欲選擇自己想寫的主題,有出版社隨時準備為她出書。她的下一本書很可能就像 她前面出的書一樣,屬於同一領域,提供研究上的知識和喜悅。事實上,她的確 有這樣的構想;但最後寫出來的,卻非如此。 當她還在為政府做事的時候,她和科學領域中的同事就頗為所謂「農業防 治計劃」中廣為使用的DDT,及其他持久性的毒藥擔心。戰後不久,在確定這 些毒藥有危險性時,她就寫了一篇文章,但沒有一家雜誌願意刊登。十年後,當 殺蟲劑和除草劑(許多都比DDT藥效強許多倍)對野生動物及生態已造成重大 破壞,且明顯對人類有害時,她決心出來說話。再一次,她寫了篇文章投給那些 雜誌;儘管這時她已廣為人知,但是雜誌發行人為了怕失去廣告收入而拒絕了 她。例如,一家嬰兒食品罐頭製造商宣稱,這種文章會讓使用其產品的婦女產生 「無謂的恐慌」。只有︽紐約客》雜誌例外,在本書出版前刊載了一系列書中的 文章。 因此,唯一的途徑便是寫書,書的出版商才能不受制於廣告的壓力。起初, 卡森女士試著找別人來寫,不過她最後決定,如果要寫,非得自己寫不可。許多 對她頗為激賞的人,曾懷疑寫這種內容駭人的書,能否賣得出去?她自己也有同 感,但還是逕自寫了,因為她覺得這是她的責任。她曾寫信給朋友說:「若我保 持沈默,我將不會安心。」 寫《寂靜的春天》,花了四年時間,其內容和過去所寫的書不一樣,在過程 中也無過去在森洞實驗室或落潮時海岩池中的喜樂,取而代之的是近乎宗教性的 奉獻感。這真是無以倫比的挑戰。在最後幾年,她患了一種病,她稱之為「總合 病」。 同時,她也清楚地知道,將遭到化學工業界的攻擊。她不只是反對無選擇 性的使用毒藥,她更明白指出,工業及科技界對大自然的態度,根本就是不負責 任的。等那些攻擊真的來到時,其殘酷和無禮,可能和當初達爾文出版「物種起 源」時差不多。化學工業界花了數千萬美元,企圖打擊此書,抹黑作者,把她形 容為一個無知、歇斯底里的女人,只想把地球拱手讓給昆蟲。 幸好這次攻擊產生反效果,製造出出版商買不到的宣傳效果。有一家大化 學公司企圖阻撓此書的出版,宣稱卡森女士對其產品的說詞是錯誤的。她並沒有 錯,所以書如期出版。 對這些騷擾,她絲毫不為所動。同時,受了《寂靜的春天》直接的影響, 甘迺迪總統在他的科學諮詢委員會中設立了一個審查小組,研究殺蟲劑的問題。 審查小組在幾個月後做出報告,完全證實她的理論。 瑞秋•卡森女士對她的成就極為謙虛。在書快要完成時,她寫信給一個好 朋友,說到:「拯救生物界的美,一直是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而且人們對這世 界無知而殘暴的破壞行為,也讓我感到深惡痛絕……現在我相信,我至少提供了 一點幫助。」事實上,她的書對「生態學」的產生助益很大。在當時,生態學還 是不為人所知的一門學問,如今卻是人們非常注重的,也致使各階層政府制訂了 保護環境的法規。 在《寂靜的春天》出版後二十五年之中,她所貢獻的,不只是在歷史上佔 了一席之地。這本書正如C.P.史諾(C P Snow)所說的是「兩種文化」之間 的橋樑。瑞秋•卡森是個理性,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科學家,同時也具有詩人的 洞察力和敏感度。她對大自然有她引以為傲的深厚情感。知道得越多,她對大自 然「讚嘆」得就愈深。因此,她成功地使一本描寫死亡的書成為對生命的禮讚。 今天,讀她的書使人了解到,她寫的不只是迫在眉睫的危機;此書的意義 其實更深廣得多。她把我們從用化學物質毒害地球的危機中喚醒,同時也讓我們 看到在很多方面(有些在她那個時代還鮮為人知),人類也在降低地球上的生活 品質。《寂靜的春天》將繼續提醒我們,在現今過度組織化、過度機械化的時代, 個人的動力和勇氣仍然能發生效用;變化是可以製造的,不是藉著戰爭或暴力性 的革命,而是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作者序──感謝 瑞秋•卡森 在一九五八年的一月,娥喜•歐文•哈金斯寫信告訴我說,她已深切體會 到,一個好好的小鎮可以被弄得了無生機。因此,我馬上把注意力轉回到我過去 一直很關心的問題上。接著我便想到,我一定要寫這本書。 之後數年中,我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鼓勵,在此無法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 那些曾熱心提供我多年經驗和研究結果的,包括美國和其他國家各級政府機關、 大學和研究院,以及其他種種行業的人。對於他們慷慨提供的時間和意見,謹在 此表達我最深的謝意。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那些花時間看我文稿的人,他們本著專業知識,給我 意見和批評。雖然本書內容的正確與否我必須負全部責任,但是沒有這些專家的 幫助,我將無法完成此書。這些人是:馬友診所的L•G•巴索洛穆醫師,德州 大學的約翰•J•比斯列,西安大略大學的A•W•A•布朗,康乃狄格州西港 鎮的莫登•S•必斯肯醫師,荷蘭植物保護中心的C•J•布雷惹,羅布與貝西• 威爾德野生物基金會的克蘭斯。D.卡坦,克利夫蘭診所的喬治•克萊爾醫師, 康乃狄格州諾佛市的法蘭克•伊格勒,馬友診所的莫坎•M•哈格拉夫醫師,美 國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W•C•休伯醫師,加拿大魚類研究所的C•J•克司維, 野生協會的歐羅斯•慕理,加拿大農業局的A•D•匹克,伊利諾州自然史調查 中心的湯瑪士•G•史高,他佛特衛生工程中心的克蘭斯•他維,以及密西根州 立大學的喬治•J•華利斯。 每一位根據紛陳資料寫書的作家,對圖書管理員的熟練與幫助都會懷有欠 意與謝意。我在這方面虧欠的人很多,特別是內政圖書分部的艾達•K•強生, 和國立衛生局圖書館的帖爾瑪•羅賓森。 我的編輯,保羅•布魯克,數年來一直不斷地鼓勵我,並不遺餘力地幫助 我,多次改變他的計畫以遷就我的拖延與遲交。為此,以及他在編輯上高明的判 斷力,我永遠感激他。 在圖書搜集方面,我有負責又勝任的桃樂黛•敖基兒,貞妮•大衛斯,和 貝蒂•漢尼•達夫擔此重任。此外,若沒有我的管家,艾達•史布羅,忠心耿耿 的幫助,特別是在情況極為窘迫的時候,我將不可能完成這件事。 最後,我要獻上無限的感謝給一群人,這些人中有許多我並不認識,但他 們讓我覺得寫這本書非常值得。這些人曾率先高聲疾呼,指出毒害人類與萬物共 享的世界是草率魯莽、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現今還在進行無數的小戰役,這些 戰役最後將為正確的理念和常識奪得勝利,使我們得以和周圍的世界共存。 §內文選讀 第一章 明日寓言 在美國中西部有個小鎮,那裡所有的生物都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小鎮位 於一塊塊棋盤般密佈的農田之中;富庶的農場和麥田與覆滿果樹的山丘交織成一 幅美麗的圖畫。春天時,白雲般的花朵飄盪在翠綠的田野中。在秋天,橡樹、楓 樹和樺樹展現出烈火般紛飛跳躍的彩燄,在蒼松的底幕上熊熊燃燒。還有狐狸在 山林中嚎叫,小鹿無聲無息地橫越田野,身影在秋日晨曦的迷霧中若隱若現。 沿著路邊,幾乎一整年都有令遊客賞心悅目的月桂、莢迷、赤楊,及大簇 的羊齒植物和野花。即使是冬天,路邊的景色也是美麗的;無數的小鳥會飛來啄 食漿果和露出雪面的乾草種子。事實上,這個鄉鎮素以鳥類種類和數量之多著 稱;每到春秋季節,候鳥群集飛來時,常吸引遊客遠道前來觀賞。也有一些人來 河邊釣魚;河水從山上順流而下,冰涼清澈;溪流中陰涼的水窟,則是鱒魚匯集 之處。自從早期定居者來此蓋房子、掘井、搭建穀倉以來,這裡就一直是這個樣 子。 後來,一場奇怪的瘟疫襲擊了這個地區,一切就開始改變了。莫名的咒詛 降臨──神秘的雞瘟將雞群一掃而亡,牛群和羊群病的病,死的死,到處都籠罩 在死亡的陰影中。農人都在談家人生病的事;鎮裡的醫生越來越覺得奇怪,怎麼 新的疾病一直在出現。很多人突然死於不知名的疾病,甚至小孩會在玩耍中忽然 得病,在數小時內死亡。 不尋常的寂靜突然降臨。「鳥兒都到哪裡去了?」很多人問起,感到迷惑不 安。後院的餵鳥槽已遭棄置,眼前所見的鳥,都奄奄一息,激烈顫抖著,無力飛 翔。那是個無聲的春天。在清晨,過去是充滿了知更鳥、反舌鳥、鴿子、橿鳥、 鷦鷯,和其他數十種鳥共鳴的大和唱,現在則一點聲音都沒有,只有「寂靜」覆 蓋著農田、森林和沼澤。 農場的母雞孵不出小雞。農夫們抱怨豬養不大,產下的小豬隻數少了,且 活不了幾天。蘋果樹開滿了花,但因沒有蜜蜂在花叢中授粉而結不了果實。 過去路邊美妙的景緻,好像被火燒過一樣,成為一片灰黃。這裡也一樣靜 悄悄的,為所有生物棄絕。甚至溪流也變得了無生機。沒有人來釣魚,因為魚都 死了。 屋簷下的水溝和屋頂的瓦片間,留有一處處白色粉粒形成的斑點;那是數 週前雪花般飄落下來,降落在屋頂、草坪、田野,和溪水中的東西。 不是巫術,也不是敵人陰謀阻撓新生命在這受創的世界誕生,這乃是人自 己造的孽。 在美國或世界其他地方,很容易找到上千個像這樣的市鎮。我想沒有一個 地方曾遭遇到上述所有的不幸,但是其中每一件都確曾在某些地區發生過。可怕 的幽靈,已不知不覺地籠罩在我們身上,上述想像的悲劇,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眾 所周知的事實。 在無數的市鎮裡,是什麼壓抑了春天的聲音呢?本書將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章 忍耐的義務 地球上生命的歷史,始終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動植物的形體與 習性,大部分是由環境塑造的。就地球整個壽命來看,由生物反過來改變環境的 作用微不足道。唯有現代這一段時間,才有一種生物──人類,擁有無比的力量 去改變世界的本質。 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這股力量不但急遽增長到令人不安的地步,而且在 性質上也有了改變。人類迫害環境, 最令人心驚的,是用危險、甚至足以致命 的物質來污染空氣、土壤、河川與海洋。這種污染大多是無法回復的;其所引發 的禍端,不但對世界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而且還殃及生物本身。現今環境污染 已相當普遍,化學物質既可怕又鮮為人知,而且和輻射一樣能改變生命本質。核 子試爆釋放出的鍶九十,隨著雨水降落或形成原子塵飄蕩到地上,留在土壤裡, 進入牧草、玉米和小麥中,再由此進到人體的骨骼裡直至死亡。同樣的,噴灑在 耕地、森林或花園的化學物質,會長期潛伏在土壤內,再進入生物體中,從一個 個體傳到另一個,形成一連串中毒與死亡的鎖鏈。或者,悄悄地經由地下水,透 過空氣和陽光的作用,化合成新的物質,毒害草木和牛群,並使常喝井水的人感 染到不明的病症。真如史懷哲所言:「人幾乎辨認不出自己所造的魔鬼。」 現在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是花了幾十億年時間演化而來的;在這段幾近 永恆的時間裡,生物已發展、演化、分化到一個得以適應環境並與之達成平衡的 程度。而環境以其所含之物質,支持並滋養生物,同時也嚴酷的塑造並指引生物。 有些岩石會發出危險的輻射線,甚至所有生物能量來源的陽光,亦含有害的短波 輻射。只要假以時日──不是幾年,而是幾千年,生物就會適應,與環境達成平 衡,因為時間是必然的要素;然而,現代世界沒有時間。 變化與潮流發生的速度,跟隨著人類性急、輕率的步伐,而非自然界從容 的節奏。輻射線不再只限於比生命更老的地岩輻射、宇宙線以及太陽光的紫外線 等;現在的輻射線是人類激發原子所生的、非自然的產物。眾生物須適應的化學 物質,不再僅限於鈣、矽、銅,以及其他自岩石沖洗而下,由河流帶入海洋的礦 物質,而是由人類富創造力的心智所合成的產物──自實驗室釀造出來,在自然 界是找不到的。 要適應這些化學物質,需要依照自然界的時間表;不只是人的一生,而是 好幾個世代。縱使奇蹟出現,生物真能適應了,也是枉然,因為新的化學物質會 不斷推陳出新,無止盡地湧冒出來。光是美國,每年便有近五百種問市,而且數 量還不斷增加。試想,每年人類和動物必須去適應五百種嶄新的化學物質,後果 實在難以想像。 這些化學物質有很多是用來對抗大自然的。自四十年代中期,已有兩百多 種基本的化學物質出現,用於除蟲、除草、滅鼠,以及消滅通稱為「害蟲」的生 物,並以幾千種不同的品牌出售。 目前,幾乎所有的農場、花園,和家庭,都用噴霧殺蟲劑將所有「益蟲」 與「壞蟲」一概滅絕,使鳥兒不再歌唱,小溪的魚兒不再跳躍,樹葉覆掩上一層 致命的薄膜,藥劑留在土壤裡久久不散,儘管要殺的只不過是幾根草或幾隻蟲罷 了。佈下這層毒幕,可能對生物無害嗎?它們應該叫做「殺生劑」而非「殺蟲劑」。 而噴灑化學藥品的頻率,似乎正在節節上升。自從DDT開放民間使用以 來,尋找更多毒品的潮流就愈是欲罷不能。因為昆蟲已發展出抗殺蟲劑的超強品 種,大大證實了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因此,也就有必要去發展藥力更強 的殺蟲劑,然後又發展更強的。此外,除了其它在本書往後章節會討論的因素外, 具破壞力的昆蟲往往會顯出「反撲效果」,在農藥噴灑之後又活躍起來,數量比 以前還多。像這樣的化學戰永遠贏不了,而所有的生物都難逃其害。 因此,本世紀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的整個環境被化學物質所污染;和核能 戰爭一樣,這有可能造成人類的滅亡。這種化學物質,有無比的殺傷力──能累 積在動植物體內,甚至進入生殖細胞裡,破壞或改變遺傳物質。 有些夢想設計未來的人,期盼有一天能設計改變人的基因。但是我們現在 或許已在無意中輕鬆地做到了,因為許多化學物質,和輻射線一樣,會造成基因 突變。可笑的是,像選擇殺蟲劑這種小事,竟可能決定人類自己的前途。 這樣的冒險,為的是什麼?未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為我們的魯莽作風感到 訝異。聰明的人類,怎麼會為了控制區區幾種不想要的生物而採此下策,污染整 個環境不說,還給自己帶來疾病和死亡的危機?據說,大量使用殺蟲劑並擴大使 用範圍,是維持農產品產量所必須的。然而,過度生產不正是我們的問題嗎?僅 管有減少耕地、補償農民的措施,農產品的產量過剩還是相當驚人;一九六二年, 美國的納稅人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剩餘糧食儲存計畫上。而就在農業部某單位試行 減產時,另一個單位卻在反向推波助瀾,於一九五八年宣佈:「在土地銀行堅持 之下,減少耕地將刺激農民多使用農藥,以期剩餘耕地能獲得最高產量。」 這並不是說,蟲害問題是莫須有,或無需控制;而是說,蟲害管制必須切 合實際,而非針對虛構的狀況。此外,所用的方式不能把我們連同昆蟲一起消滅。 像這種意圖解決問題,反而帶來一連串問題的情況,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副 產品。遠在人類的時代之前,昆蟲就已經住在地球上了;牠們是一群種類繁多, 善於適應環境的生物。自人類出現後,有一小部分昆蟲,約五十多萬種,在兩大 方面與人類的利益發生衝突──食物競爭與疾病傳染。 昆蟲傳染病的問題,在人類群居時非常嚴重;特別是當衛生狀況不佳時, 例如天災、戰爭,或極端貧困的處境。這時,管制昆蟲有其必要。不過,如我們 下面所要看到的,大量使用化學物質的效果不但有限,而且反而會使欲遏止的狀 況惡化。 原始的農業社會很少有蟲害問題。隨著農業效率的提高,廣大的農田只用 來種植單一作物,蟲害才逐漸增多。單一作物的耕種方式,並不是利用大自然的 原則,而是工程師為發展農業想出來的。大自然創造出種類繁多的景物,人類卻 熱衷於將之簡化,以至於自然界本有的管理平衡、各物種互相牽制的系統遭到破 壞。大自然有一種重要的牽制力,即每一物種合適生存環境是有限的。所以,靠 麥田過活的昆蟲在及種麥子的田地所能繁殖的數量,遠比混有其他農作物的農田 多很多。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其他方面。幾十年前,美國很多小鎮都在道路兩旁種 滿高雅的榆樹。這種美景,現在正遭到重大的病害,帶菌者是一種甲蟲。要是榆 樹是和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植物種在一起,這種甲蟲就不可能會大量繁殖,進而將 病菌傳染給一棵棵的榆樹。 現代另一個蟲害問題,是有上千物種從原產地蔓延到新的領域;這必須從 地理背景和人文歷史來看。這種世界性的遷移現象,英國生態學家查爾斯•愛爾 頓︵Charles Elton︶在新作《侵略生態學》中,已詳細描述過。在幾千萬年前 的白堊紀,大洪水切斷許多連接各陸塊的橋樑,使各種生物陷於愛爾頓所形容 的,「極端孤立的自然保留區」,和同種生物完全隔離者,便在此發展成新的品種。 大約一千五百萬年前,有些陸塊又接合在一起,這些新種便開始流動到新的領 域。這種遷徙現在仍在進行,而且還受到人類相當大的幫助。 植物的引進,是現代物種擴散的基本途徑,因為動物幾乎無可避免地跟著 植物走;相對來講,檢疫是最近的發明,可惜效果不彰。單是美國植物推廣處, 就從世界各地引進了將近二十萬種各式各樣的植物。在一百八十種左右的美國植 物主要蟲害中,有一半是無意中由國外引進的,其中大部分是隨著植物一起進來 的。 這些侵入新領域的動植物在原產地受到天敵的控制,在新的地方則完全脫 離天敵的威脅,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最棘手的昆蟲往往是引進的,而非偶然。 像這樣的侵入,不管是自然發生或是人為使然,都可能會不斷發生。檢疫 和大規模使用化學物質花費不貲,可是也不過是在延緩問題的發生罷了。我們現 在所面臨的,是如愛爾頓博士所言:「在生死攸關時不只要以新科技來抑制某種 植物或動物的繁殖,我們還需具備動物增生及其與環境互動關係的基本知識,以 期促進平衡,減緩新侵入動植物突然大量繁殖的可能。」 很多必要的知識我們都有,但總是不去應用。我們的大學訓練生態學家, 我們的政府機關也聘用他們,但我們卻很少採用他們的建議。我們任憑含化學藥 物,能致人於死的雨水從天而降,好像沒有其他辦法似的。然而,事實上辦法多 的是,只要有機會,我們的才智便能很快地找到。 我們是否已如行屍走肉般,逆來順受地接受有害的東西,好像已失去意志 或目標去要求更好的了?這樣的想法,照生態學家保羅•薛柏(Paul Shepard) 的說法:「在腐敗的環境裡,只要能把頭伸到比自己所能容忍的限度高出幾寸就 好了……為什麼我們得忍受慢性食物中毒、死氣沈沈的家園、趣味不怎麼相投的 交遊圈子、差一點就讓人神經錯亂的汽車噪音?誰願住在僅可倖免一死的世界 上?」 然而這樣的世界卻強加在我們的身上。這種要建造一個用化學物質消毒、 無蟲害世界的運動,似乎激發了許多專家和大部分所謂管制單位的狂熱。已有充 分的證據顯示,噴灑農藥的單位做起事來毫不留情。康乃狄格州的昆蟲學家尼 利•特那(Neely Turner)說道,「管理單位的昆蟲學家……執行己令彷若檢查 官、法官、陪審員、查稅員、收稅員和警長。」濫用職權最惡名昭彰的,當屬州 政府和聯邦政府機構。 我不是在主張化學物質絕不可用,而是我們已把對生物有毒害的東西,無 分軒輊地交給對其潛在危險大部分或完全無知的人。有無數的人已經接觸過這些 毒藥,既未經過他們的同意,他們也多半不知情。美國權利典章沒有保障國民不 致遭私人或官方散播的致命毒品所害,必然是因為我們的前輩以他們的智慧與遠 見,也沒想到有這樣的問題。 並且,我更要說,我們容許人們使用這些藥物,而這些藥物對土壤、水質、 野生動物和人類自己的影響,很少有進一步的調查。對哺育生命的大自然整體性 如此疏於考量,未來的子孫恐怕不會原諒我們。 化學物質威脅大自然的原因,大家還所知有限。這是個專家時代,每一位 專家只看到自己狹小範圍的問題,對於全面性的問題不是渾然不覺就是看法偏 頗。同時,這也是實業界掌權的時代,無人敢質疑其不惜任何代價賺錢的權力。 每當證據明確顯示殺蟲劑有害,而引起民眾抗議時,實業界就提出半真半假的回 答來哄騙人。我們急需中止這種虛偽的保證、包裹駭人事實的糖衣。蟲害防治人 員所評估的危險,是一般大眾必須去承擔的。因此大眾必須決定是否要繼續往這 條路走下去;但是惟有在完全了解事實後才能做這樣的決定。正如金•羅斯甸 (Jean Rostand)所言:「忍耐的義務使我們有知的權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明日寓言 第二章 忍耐的義務 第三章 致命的萬靈丹 第四章 地球的水 第五章 土壤的國度 第六章 地球的綠衣 第七章 無謂的破壞 第八章 沒有鳥兒歌唱 第九章 死河 第十章 禍從天降 第十一章 如影隨形的惡夢 第十二章 人的價格 第十三章 一扇窄窗 第十四章 四分之一 第十五章 大自然反撲 第十六章 大災難的徵兆 第十七章 另一條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寂靜的春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