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是你爸爸

王朔 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1993-1-1  

出版社:

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

王朔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是你爸爸 PDF格式下载



   任何长大的人都有过这种父子之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
   有时候写老马,感觉就好像是在写很多清高的文人,他们的内心是怯懦的、是孤傲的,有时候也有点小幻想,自我坚持,却又自我怀疑,对于美好跃跃欲试终又停止不前……
   摘抄:
   那个脸色苍白的少女刚走进书店,那是个朴素干净学生打扮的少女,有着一张非常年轻瓷器般光洁的脸蛋和略显单薄但已发育的苗条身材。在日光灯的照耀下,她的两粒黑瞳仁点漆一般闪闪发光,但嘴唇仿佛褪了色和周围的肤色同样苍白。每当看到这类少女,总要在他心里引起一种痉挛般的心酸和几乎啜泣的感动,犹如听到一首熟悉的旧歌看到一张亡友的旧照片。
   我们同胞一个著称于世的可爱天性不就是当把对手逼得走投无路时网开一面?任何人,当确保自己优势地位不受威胁时,都愿意稍示怀柔以表明自己的宽大和有理有节在胜利的喜悦上加上一种欣赏对方感激涕零的享 受。
   痛快地悔过有时真是比恬不知耻地吹牛和强词夺理地狡辩那么硬撑着更令人舒坦,过后那么心安理得无忧无虑。旧的罪孽、恩怨一笔勾销了,从今后又像个婴儿那么清白纯洁,何况对方又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
  


   前些天,有一个讲座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钢琴家,从钢琴的起始到名家巴赫、贝多芬、肖邦,让我突然充满了对钢琴的向往,同时也有无尽的遗憾:为何我小时候没有学钢琴呢。我想,等我当老子了,我一定要让我的下一代从小学钢琴,可这会是他们想要的吗?
   读这本书的时,很多描写很多感受都是身为一个儿子非常能理解的。小时候我也像马锐一样倔强,反感父亲的教育老是严厉把我塑造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他的人,他少时不爱学习、不务正业,所以就严格要求我做这做那,完全不顾我的意愿,如果我顶撞了,他还会苦口婆心地说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吗。马锐在顶撞父亲时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话我都感慨为什么我小时候想不出来呢,他说:你当过儿子你能理解我,可我没当过老子怎么能理解你呢
   如今我已是成年人,掐指一算,用不了几年我也到了快当爹的年龄,现在回想这种思想模式,不禁嗤之以鼻。有些道理是需要年龄的升华来体会的,多说无益徒增烦恼。我同情马林生,对马锐的一些做法也表示不能理解,父亲不论在什么时候回忆都应该心怀敬意,儿子与老子,三十年前看父论子,三十年后看子论父。
  这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我还没看,据我看过的电影,类似的就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并不是说其中的父子关系,而是与王朔相同表现出来的中国现实主义,都是一个小小普通的家庭,柴米油盐都是需要天天惦记,很能体现现实。
   最后,致我还未出生的孩子,至今我还未寻找到你的母亲,不过希望将来团聚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快乐。无论做什么,自己觉得对就好,人生社会那么复杂,我不指望你能全懂,用你的一生去感受,过得像自己就好。
   ----- 你20岁的爸爸
  
  


  其实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我是你爸爸》有感
   对于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一书,也许大家看来是父子两代思想碰撞、代沟与爱并存的一部著作,而在我读来这是一本有关青春的小说,让我想起许多我自己早已隐藏在细琐之事里的故事。
   看什么《回不去的少年时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书籍、电影,总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总是不禁在看罢后嘟囔句:“难道我们的青春里就离不开这种爱恨情仇的故事吗?!”看着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主人公稍一奋发便爱情成绩双丰收的桥段,不禁暗自神伤,咱咋就没这些拿出手的事迹,跟别人装装逼呢。
  
   在《我是你爸爸》里面,儿子马锐和他爹马林生都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
  
   先说马锐——那个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的自己也是那个是非分明的孩子,虽不记得我是在幼儿老师和老爸老妈满嘴“知错就要改”“待人要真诚”等谆谆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但是直到现在我都相信咱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老师上课说了个错别字,写错了一道题,我都会善意的提醒下,但是从何时起,我就被老师冷漠的表情和不置可否的态度打压了热情,倒没用爹妈痛打教育一顿“大人好面子,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自己便对老师的小错误视而不见了,貌似到最后我对同学指出老师的错误时都有些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小学生的做派。
  不知道马锐那孩子最后是怎么面对他那个“自以为是”的刘老师的。想到当年我上小学时,貌似也有位老师,姓田,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时候,换成她当我们的班主任,她一上任就给我一个下马威,愣是说我的作业是全班最差的,非要我重抄题重写一遍,并要我妈来学校一趟。我很不解,虽不敢说我是班里最认真的孩子,学习也不是倒数啊。不过那时候还是怕请家长,一个小孩被请了家长,那他就自动被划入差生的行列,况且当时的小孩还没那么多的叛逆,还是怕爸妈生气训斥的。于是我晚上就藏在被窝里,在一片漆黑中偷偷的抄语文作业(因为当时妈妈对我的生活作息要求很严),生怕被发现。后来,也许这位田老师看我不像调皮捣蛋之类,学习也不差,请家长之事便不了了之了。现在想想,估计当时的我算是个搞体育的吧(我小时候为了强身健体跟着专业队练过两三年游泳),整顿班级就要先要搞体育生是个好策略,可惜这位田老师选错了人,要是我当时不服管,和她吵闹,然后被迫请了家长、写了检讨,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作揖,这位田老师应该会威信大增。不过后来我还是给了她机会,有一次做语文阅读作业,她偏偏说我私藏了答案(大家都有学校发的练习册都被老师把答案收走的经历吧),抄袭并传播答案(我靠……突然觉得这是个好大的罪名),莫名被莫须有,我自会站起来“犟嘴”,一来二去她甚至说出“这题我不看答案都不会,你怎么能会”的话语,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填空题,问某一自然段是文章的“-------”部分,(答案是“高潮部分”),听到她说这话,我便放弃了和她争论,兀自坐下,又想哭又想笑,哭是因为当着全班的面被老师训斥,笑是因为……太好笑了……后来老师下课还找了我谈话,blabla,我也忘了具体讲了什么,总之老师看我眼泪在眼眶里打滚就很满意的让我走了,我好像咬着牙,走到一个没人的角落,挤落几滴眼泪,骂了两句,不是骂老师啊,是嫌弃自己不争气,竟然在别人面前差点让眼泪掉下来。
  我不是说这位田老师怎么不好,我突然只是想到小时候的事了。我真算是个尊重老师的孩子,真的,不光我自己这么觉得,我的朋友老师都有目共睹。
  不过,我对我妈,对最亲的人,算不得真正孝顺,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虽说我妈一直觉得我特省心、特听话,并引以为豪。就像书里,马林生对马锐说:“儿子,你真好”那样,父母都觉得自己儿女是个好孩子吧。
  小时候的我还是挺听话的,偶尔和爸妈吵两句,也都是以我的认错而愉快结束。书里那对父子俩对着哭的场景虽说看来挺搞笑,但是小时候我妈骂我两句、打我两下后,心疼我、抱着我,两个人对着哭的事情却真的时有发生。我突然想起来那时候因为我不洗袜子还是什么原因,我妈批过我之后,也说过什么母女角色互换的事……
  到了青春期,自以为看过几本书的我开始不服管教了,在他们看来“顶嘴”啊,“梗脖子”啊,都是不可容忍的,为此我也挨过老爸的巴掌。直到我看到我妈年轻时候做得剪报,我爸看过的高端小说等等之类的有关他们的年轻印记之时,我才重新夹起尾巴。但是我直到现在还是像马锐一样,还是不愿向爸妈说自己的伤心事、受到的困境等事的,即使自己难过到不行,也顶多找朋友们谈谈。
  和爸妈相处时候发生的故事就不多说了,数不胜数啊,选文理科时候的纷争,高考报志愿时候的冲突……现在想想,还是蛮有意思的。
  还有描写马锐碰上的那一帮小流氓,让我记起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有那么一位叱咤风云的小恶霸,碰巧他还住在我们小区,我也见过他欺负女生、殴打男生,但是他从来没有欺负过我或是找我的麻烦。想来是因为我从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看到他便侧目而视,也不像那些女生一般见到她便哆哆嗦嗦,每次我与他擦肩而过和与其他人照面没什么两样,以至于后来我们再见面时竟有时笑一下、打个招呼,我恍惚记得他还爬到树上摘最嫩的桑叶给我,帮我养蚕。最终他还是被学校劝退或是开除了,他爷爷领着他给所有被他欺负过的小朋友道歉,好像有一次他和我说过和他在一起住的只有他爷爷。再后来我再没见过他,可能是他们搬离了我们这个小区。
  上了高中,独自一人骑车回家的时候,也碰上过一群坐在道边叼着烟,长得像流氓的小孩们(也许只是长得像流氓),他们看到有人骑车经过便大吼一声,然后放声大笑。我一开始总是搞不懂他们在笑什么,后来明白了,他们可能觉得我被吓到了吧。
  还有像什么马锐和夏青的绯闻之类的事情,估计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里的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经历过,不算什么。
  
  至于马锐他爹马林生,总觉得书里把他描绘的像一个二十多岁的迷茫小青年。
  开篇第一句便说他是个“类知识分子”,多有趣的一个词,就像是身处理工学校的我,非说自己有个文艺范儿。他幻想自己有个女朋友,设想与S小姐相识相恋的过程,就跟我每天睡觉前幻想自己突然间很牛气,会在某个领域大显身手一般;他有时跟“看破红尘”、“自暴自弃”,让我想起来自己每个月总有那么忧郁的几天;甚至觉得他跟他儿子的对话,就像我跟我室友的对话一样(此处最好别让我室友看到)……
  
  
  总之,《我是你爸爸》这本书是被我划归到了青春小说一类了,一本书能够让人想到自己的故事就是成功之作。不过,若是我这几千字的东西算是书评的话,未免显得档次太低,大家姑且看着玩玩,想想自己儿时的故事。每晚爬上床之后除了感叹句“寂寞空虚冷”,也能被自己的傻缺事迹逗笑,或是突然觉得自己也比较牛气,也就够了。
  其实,我们都算是个有故事的人。
  


  刚开始只觉得这就是一个父亲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琐碎的拼凑,自然是矛盾冲突喜悦,酸甜苦辣,但却折射出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所面对的最基础的问题:如何给这父子关系定位?马林生尝试过与马锐“平起平坐”,马锐也毫不客气,将角色进行到底,可父子俩最终都没有掌握好分寸,只能让矛盾激化,并最终在母亲夺子计划的陪衬下将马林生逼向绝境,不管是天意还是自作,老马至少突破了当时的禁锢,与儿子“平起平坐”过一番,尤其最后与儿子简短的问答,更体现出儿子开始理解父亲,就像马林生自己说的:“你真懂事,儿子。”


  说马林生是个屌丝我承认,说他是个loser我不接受。在我看来做为一个父亲,马林生是伟大的,做人,马林生是真诚的,和儿子做朋友,马林生就显得做作了。他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总是显得那么敏感似乎很要面子一样。
  
  做父亲的都有过做儿子的时候,父亲知道自己年少轻狂时是个什么样子的,所以那段马悦搬着字典和老师顶嘴在他看来根本不是个什么事儿。但能当一个人的父亲,马林生可以说是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于人人爱面子这点是深有体会的。他是知道生活中的很多无奈,可他并没有忘记当年刚开始当爸爸时的誓言。
  
  故事戏剧性的转变是在马林生和马悦称兄道弟的那个时候开始的。马林生也有过做儿子的时候,他记得自己做人儿子时的内心世界,不愿意成为当年自己发誓不做的那类父亲。他和儿子的这种朋友关系,起初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一切都是挺好的。只是他的朋友不这么认为,这个讲究伦理和脸面的社会不这么认为。如果看到这段时我还是个会挨骂的小孩儿时我一定会羡慕马悦,就是现在我也希望未来我可以和自己的儿子兄弟相称,尽管故事的发展让我觉得这个风险太大。
  
  是个屌丝,心中就一定有个女神存在,这个女神一开始可能是真实的存在,渐渐地这个女神只能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世界上不会再找到那个可以与之相媲美的女人,哪怕是当初的那个真实的存在。所以,马林生在和齐怀远初见面时的活动是那么的戏剧(这里不知道应当是什么形容词,应该是滑稽、可笑、可怜、猥琐),像个被揭穿心事的少女似的。他以为自己要见的是那个让他在脑中幻想了无数次的女神,可齐怀远和那个女神相差太远,一下子还接受不了,他把这归咎于儿子的阴谋。是儿子打破了他长久以来的幻想。
  
  马林生和儿子的一场胡闹喝的大醉,上吐下泻,这场大醉让他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通透了。他喝酒时想到的那件事绝不会仅仅是记起了当年的誓言,他是不是真的像宝玉后半生那样看通透了就不清楚了。看这段时正听到汪峰的觉醒,我觉得他记起的那件事应当是自己被如刀的现实切碎之前的理想和立下那段誓言的动机。
  
  儿子在法院里的那段谈话更像是发自马林生内心的独白,可能这就是那个痛快大醉的那晚想到的最重要的事。人们争来吵去的是非黑白只是不同人处于不同立场的各执一词而已,看似客观公正的事实却不代表着真相,就好像风平浪静的水面下是汹涌的暗流。
  
  “这么教育孩子不见得对她好,总有捂不住的那一天”
  “谁说不是?我也为难,让她老在梦里吧,她老长不大,叫醒她吧,又怕她伤心;等她慢慢自个儿行呢,又怕冷不丁一睁眼吓坏了,她那么小,哪受得了看见父母也长着尾巴?”
  所以明白了之后真是可怕!
  


   借工作空闲之余,一口气读完了王朔的《我是你爸爸》,起初是确实无聊,看不进讲理的文章,只得找来一本看似戏谑的幽默的书,于是便想到了王朔,挖出了《爸爸》这本书。
  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未成为父亲的自己,似乎也过了一把做父亲的瘾,看着马林生对马锐的纠结,对培养孩子过程中的困扰,应该是每个父亲在学好做父亲这门学问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过得事情,换位思考,当父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全对,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何必在乎父母的过错,他们也没有经验,他们才正在学习。
   书里马林生对自己的不信任,对教育上的无从下手,导致自己缺失的自信,郁郁寡欢,而马锐又是个睿智机敏的孩子,在书中有着成年人甚至超越成年人的稳重,顺从父亲,坚持原则。在马生林看来儿子的坚持原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就是全书的矛盾所在,至于错对是非,无从定论,只能用千年的儒家思想来解释,百善孝为先,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理论全全推出,哪怕自己错了,也要在孩子身上讨回颜面。这是通病,也是历史禁锢思想的沉淀和遗留,在书里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马锐反驳了老师,坚持指出老师的错误,反被学校划在了坏学生的一路,断绝了少年据理力争的心态,这同样是通病,并且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还作为一种诟病真实的存在着--------领导的话全对,领导的指示全要落实,领导说了才办,老师说了才算,学生反驳了就成了叛逆,下属反驳就成了不尊重,成了反叛,毫无真实真相存在的空间。至于孰对孰错,哪位旁人又有过争执呢?
   记得书里马锐和检察官有这么一段对话:刚才说的问题只不过是半年间发生的,你们可以说我爸爸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但是他养我了十年之久,也可以从里面找出半年来证明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要因为一点目前的小事和父母怄气,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争辩调皮就放弃了希望,我想这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小说中塑造的儿子马锐,虽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有时显得孤僻和冷漠,自以为是单又很理性。小说中更多的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教导父亲,指出作为父亲的不足之处。最终也就落到了怎么处理父子关系的问题上。听说过父爱如山的说法,也总是感觉对于母爱,父爱要略显低调一些。虽然父亲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但有时对于自己的孩子也还是很难做到非常了解,这中间有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问题,但也有时代的变迁因素。做父亲的不能拿自己小时候的年代与自己为人父的年代相比。但总的看来,从生活条件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是越来越好的,但同样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小说最后在马锐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继续生活而结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马锐跟法院审查员交流了真实想法,这些想法出于一个孩子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也看出儿子马锐对于自己父亲的认可。对于作者想借此来审视对于社会的各种不满也值得思考。


  王朔的这部作品,时而逗乐时而深刻,确实达到了王朔自嘲“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的目的。其实作为书写当代中国人生活现状的小说,难免给人肤浅的第一印象,但《我是你爸爸》并不像书名这样看上去哗众取宠。
  作为一个90年代后出生的人,王朔所讲述的生活形态我在幼年依然有过切身的体会,在这样一个意识转变时期,对全体国人的意识形态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社会意义层面来说,在马林生的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王朔确实将平民生活的最常态表现了出来,在这种最质朴无华甚至有些乏味的平淡场景中,反而直观地揭示了中国人临近21世纪初的精神面貌,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基准。
  从文本可读性层面来讲,王朔行文间运用的“京话”也让小说读起来更加趣味横生,让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
  从小说内容来看,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当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在父亲儿子相互摸索甚至转换位置中发展的,似乎也正暗示了在那个年代市民意识飘忽不定的摸索状态。
  对于爸爸怎么当儿子怎么当,这个每人在成长过程都中遇到过的难题,王朔给出的答案是:爸爸当爸爸,儿子当儿子。好像一场闹剧最后却又回到了原点,但其实马林生和马锐的关系已经比先前更亲密,实为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其实有些事情很简单,只不过我们将其复杂化了,但奇妙的是,没有这些磕磕绊绊,我们也不能收获彩虹,这正是生活给我们的恩赐。


  王朔这篇小说的创作感还是很强,就像他故事里的那个爸爸,写着写着就得意忘形了,不管合适不合适、真实不真实,想到了好词儿就一股脑儿往读着脸上摔。但骨子里是真的,又太较真儿了点儿。也像他故事里的这个爸爸。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父母不只是父母,也是一个人,也只是一个人。但这个人生了你、养了你,虽然也没经过你同意,但就是欠他们了。呢咤也闹过割肉还母割骨还父这么一出,结果呢?我总想着,我们小时候那些特讨人厌的时候他们没把我扔沟里不管,他们现在多烦我也能挺住。
  
  关键是教育。孩子长大了就得肩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早晚去跳广场舞,白天就十字绣加电视剧,做好三餐,学学烘培,够忙的。故事里的儿子还是小,手法欠考虑,讽刺爸爸的写作才能,弄得他连静坐都不好意思了,更不能介绍女朋友,绝对是添乱。而是鼓励爸爸勇敢的走上写作道路,没准儿写出来的就叫《我是他爸爸》。


  这本王朔的小说,是尹迪老师的最爱。他非常有兴致地说了几番之后,王志敏老师也节选了其中一段很经典的桥段,就真觉得不看不中了。
  
  刚看了没多久我就能感觉到尹迪老师真心被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他爱说,编剧就是思想家,就是要把人的阴暗的一面抽丝剥茧,把人的假面卸下来。这本书干的就是这个。
  
  虽然还是没怎么找到自己的为人的底线,然而有一条必然的,就是绝对不想要孩子。呵呵,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孩子,自然也隐约可以料想到为人父母的苦处。但是呢,我说不清楚,想不透彻,还好,王朔同志很鞭辟入里地把为人父母的纠结——即我最想逃难的人生经验,给说得太痛快了!有这么一号人给我代言,我就更心安理得、名正言顺地要走一条绝对不要孩子的路了。以后跟人说不通的时候,还有证有据说,你要不先去看看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咱再来聊聊?
  
  其实看书的时候,真心想着我可怜的老爹。我估摸着我老爹的心态跟这书里的马林生也就一个经历走过来的,只是他不是王朔,表达不出来,只能心理混沌一片地苦着了。所以我说,这本书真写绝了父子之间的那种纠结的心态。虽然尹迪喜欢强调父子之间的关系比父女之间的更激烈,然而我自个儿觉得,至少对我而言,我不是一般类型的女生。
  
  也落笔的刹那理解了,尹迪那天的猜测,他说, 男人是学着做父亲的,而女人是天生就有母亲天性。前半句我绝对认同,后面对我来说还不好置其可否。我看着马林生那个人物,怎样纠结地学习着作为一个父亲的姿态何其不自然,无论怎样调整都还是让自己灰心丧志,至于后来的落落寡欢,难怪父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冲突——儿子都把老子整的不知道自己怎么做人了!我可不想有这样的负担!
  
  而马锐那个小鬼的角色让我真心态佩服王朔了,怎么能让他这么妙语连珠?我都想抄书一遍的冲动了。特别是最后结尾那一段。一本书之所以好,就是让自己赧颜很多自己也僵化的思维方式。老实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一次一次被马锐这个角色的思想震撼——虽然也明明算是王朔的,但从一个中小学生的口中说出来,作为代言,怎么也让我这个研究生年龄的大妈觉得真心僵化得很,迂腐得很,惭愧地很。
  
  这本书,值得多读n遍。


  看了好几篇书评,几乎都是在讨论本书中描述的父子关系.难道真的没人看出来,这整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失意者那郁郁不得志,那自欺欺人,那琐碎凌乱,鸡飞狗跳,鸡毛蒜皮,那hopeless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吗。
  
  主人公马林生堪称是loser(原谅我这么喜欢用这个词,是因为我真的想不出第二个简洁恰当的词了)领袖,吊丝界的开山鼻祖。而王朔通篇的描写无不充满了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揶揄和讽刺。那细琐的描写无不将马林生那可怜的自尊,那卑微的情感,那梦想和事业未竟的中年人才会有的自怨自艾和长吁短叹写到了极致, 将那在生活垃圾场上气喘不已的窘态描写地入木三分。这些讽刺的白描,甚至让我读着读着都不禁一阵冷汗,作者不仅只是在讽刺马林生(主人公),他连所有的读者都一起给讽刺了。
  
  当然,主人公在苦心保持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清高孤诣,自命不凡的同时,也是会有自我反省的,其实,说“自我反省”莫如说是他终于肯承认自己的自命不凡和云端姿态无非是因为那些自卑感在推动而已。离婚,无所成就,单独抚育一个儿子,没有女人,没有社交生活,于是生活看似阳光灿烂,其实也到处飞着嗡嗡嗡的苍蝇。李碧华说“所谓的知足常乐,知足是知足,长乐却不易,所以长乐,不过是别无他法而已。”马林生常年生活在一种酸腐的迂态里,用一种“清风明月”“舞文弄墨”的姿态指导着自己的人生,而事实上他与儿子发生的种种冲突也好,和解也罢,只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世俗的“灯红酒绿”的满足。他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连拿到了票去看亚运会也被警察无情地拦在了门外而无能为力,他渺小且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自我反省便是:“他无法不承认自己的渺小,空虚和无足轻重。这种巨大的失落和痛楚并不能通过管训儿子得到抚慰和平衡”“一个可怜的人利用另一个可怜的人的不幸得到满足,他就因此万事亨通了吗?”但,这样的反省起到的作用仅仅只能维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已。过后,又像是什么都没意识到似的。
  
  精神世界再美好,也敌不过现实世界的三斗米。他坐在椅子上,在黑暗中幻想得再多还得面对那破烂不堪,衣衫褴褛的悲怆。曾经在我的另一个blog里说过:“谁又何尝不想坐享其成,仪态万方,拈花微笑,却在生活中不断窜出的鸡零狗碎中变得灰头土脸。”念及此,突然想到,主人公万幸是个男人,要是个女的,那就更是被这样的生活糟蹋成一块色彩不明的抹布。
  
  再说作者王朔,小时候不喜欢他,因其流氓气.那时候喜欢村上胜过王朔,就像喜欢蜡烛胜过灯,喜欢会画画的男生胜过会打球的男生(这是我经常做的比喻),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生活本就是浓重的烟火,而痞气才是行走江湖的利剑.一个太喜欢形而上的人是无法在这世界很好地存活下去的,形而下地活着才是人生的真谛.
  谁都只是nothing, 世间几人能真的成为something.既然你我都不是这十里洋场的归人,做个过客也不赖。
  


   我敢说,里面暗示的层次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广。 我们也知道,作为我们读者,有多少可以想象的空间, 对于一部作品,我们自然可以任由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的去想。
  
   我就在想,马林生 与 马跃 他们之间不单是父子关系, 不单是·· 真的 信不信由你··


  我只看过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与这本我是你爸爸,第一感觉是王对于孩子的描述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与年代烙印的同时,总有意无意将孩子塑造成一个略带叛逆且具个体思维性的早熟体,这种本不属于“孩子”的成人式性格必然会产生它的悲剧色彩,即使王用了诸多诙谐调侃的语调。在这本书中,我一度陷入角色中体察他或他的感知与苦楚,一方面说明王的语言带有高度写实性,一方面是作者本身掺杂了他自身经历,因而让人觉得它就是那么真实,就像曾经发生着的。而最要命的是,这种感同身受时时在马林生和马锐之间交替,你会觉得自己无从寻找一个理由倾向于谁,更怜悯谁,更埋怨谁,只是在充当那份角色时随之必然产生不可避免的无奈、懈怠、忧悒。作者在前言中说,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便是心甘情愿被它塑造了,虽然这小说本没有合法的精妙的被推崇的虚构,但我依然能从作者的自我陶醉中汲取安慰。这也是宿命吧,明白也没用。


   王朔还是挺会写小说的,起码故事讲得好看,拿捏情感把握时机很到位。《我是你爸爸》阅读性不错,看完轻松地觉得这是一本好小说。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基本都是讲离婚家庭里父与子的相处,有些像美国电影里的《克莱默夫妇》。王朔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父子之间的对话,S小姐和齐怀远都是简略带过。而这部分恰恰是最好看的,中国父子间的奇特、欲说还止的含蓄关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看这部小说的某些时刻里,我一直想着我的爸爸和哥哥。
   他们2个都是小孩的父亲,一个50后,一个80后。
   我们家里有4兄妹,梯度是2岁。说句实话,要动笔写写自己的爸爸我感到有些困难。我爸稳重严肃,不随意敞开内心,或许那个年代长大的男人都这个性格。但回忆自懂事的10来年,我还真没有和爸爸倾心谈过一次。有些时刻和他独处时,哪怕是一小会,都会感到一些尴尬和无从开口。很多次独自坐他的车时都没有话讲,只好把他车厢里的杂志拿出来乱翻,然后和他谈论一些其他的话题,很少涉及到各自的生活,甚至身体健康方面都是略略带过。看那些外国电影,父子间会说I Love You,实在很难想象对着自己的爸爸说“我爱你”的情景-----想到就脸红。其实,我内心也不羡慕他们,我觉得隐忍含蓄的中国人更加可爱。
   到了我哥哥这一代,我感觉他对待小孩子也是那样,父严母慈。父亲永远更爱面子,摆不下架子,比较有自尊心。而很有趣的一点就是,我爸对我哥的孩子他的孙子却是无比宠爱,简直往坏里宠。可能是年龄差距越大反而觉得越没距离吧!
   回到小说上来。
   王朔这部小说有一个很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对小孩子心里的描写。我怀疑这个马锐就是王朔小时的形象。帝都的孩子都好幸福,见识比其他的孩子广,而且内心对国家和政治的观念都比较强。想起16岁前都没怎么说过普通话的我,实在感慨中国幅员之辽阔。
   我想自己的童年同学语言学校都是自己独特的财产,有一天我也要把这些东西认真地写下来,写成我的小说。


   我想读一本小说去另一个世界玩一玩,于是就这本了,倒没有去到另一个世界上,只是看看了远方的人是怎样的生活。
   书中的父亲极力想成为儿子的朋友,不惜为此放弃父亲的尊严和儿子打成一片,然而孩子们的世界大人们怎么能真正地进入呢,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隔膜,父亲的表现也没有了本应有的威严和成熟,反而像是个需要儿子照顾的小孩,实在是令人发笑。
  
  


  王朔先生在书中写到打完孩子的爸爸事后暗自对自己不满,他回忆到自己年幼时被打后偷偷躲在被子里一边掉泪一边暗暗发誓: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打他。 ...    但现在有了孩子我还是打了。。。。。。


  每个大人心中都有一个幼稚的小孩,每个小孩都会问一些幼稚的问题。别太氢自己当孩子,也别太把自己当大人。


   在阳光下合上了《我是你爸爸》。说实话,在之前的大半部分一直都沉浸在王朔文字的诡谲和趣味中,只为王朔对马林生和马锐的一些心理刻画和情感行为感到亲近可笑。直到小说接近结束时,我才被某种东西牵引至一些思考,在那诡谲和趣味的背后,王朔想要表达的东西渐渐现出一丝影子,模模糊糊,又勾人心魂。
  
   “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或者“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这是多么简单,简单到近乎废话的表白。但作者竟然花了整篇小说的工夫做这样的表白。我想起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书名“我是你爸爸”的疑惑和好奇,这该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而事实上,在看完这本书2/3的时候我都一直以为王朔只是在讲述一对父子的生活故事。小说的看点仅仅在于幽默的语言和直白的心理刻画,王朔竟然让我失望了。
   幸而耐着性子看完了余下的部分,一些思考开始在我的头脑中横冲直闯。
   个体的人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到底是什么?
   谁为谁而活?
   在纯粹的自我和各种类似“爸爸”、“儿子”这样的角色之间,人应该如何平衡?
   这些问题看来是大大地离题了,王朔在思考,我也在他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一个人的——“活法”。
   马林生在自我和“爸爸”、“榜样”和各种社会评价中挣扎着,直至扭曲。我似乎能够体会那样的痛苦,就像我们的父母们,谁能否认他们的心里也正涌动着一些自我的暗流呢?谁能说他们不想和年轻的我们一样自由、叛逆、挥霍。
   马锐在“成人”和“孩子”的状态中游离着,他有太多孩子不该有的想法,他偏离了孩子的轨道,异常强大。这种强大竟然成为一种变态。所以,马锐只好伪装,只有沉默,只有把那个强大的自我封闭,在生活中故作嬉笑,甚至装疯卖傻。他变得深沉、异常深沉,并因此被打上“早熟”的烙印。在抽象理智上有着过人之处的天才,多多少少被我们忽视了吧?因为他们看起来那么不正常,甚至癫狂。所以,有多少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在身前终不得志,在他们死后的有一天却突然被人们像珍宝一样地发现,流芳百世。
   自由、牵绊……这些词语在我的脑海中迸发。
  父子,即爸爸与儿子,世界上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亲密的关系了,这样的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每个人都在生活中玩着角色扮演,既定相对或者绝对的一些角色让我们变得不自由,那些充满温暖意义的关系成为牵绊我们的枷锁,每个人都被死死框定,动弹不得,不敢越雷池半步。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这样的独立性究竟存在多大的相对性呢?我们在别人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个体之间的联系到底深到了什么地步,应该深到干涉自我的地步吗?
  王朔一直在寻找答案,尽管可能没有答案。他也希望读者去思考,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老马和小马?还是,爸爸和儿子?
   这个世界终究不是冷漠的,像血缘这样的不可逃避的客观存在把人与人编成一张巨大坚固的网。
   我不知道在这张巨大坚固的网下,有多少人在压抑甚至扭曲自我,又有多少人在沉默、在伪装。
   谁让生活是一场角色扮演呢?
  
  


确实,看的时候觉得马锐这小孩也太恐怖点了,这么点年纪想的东西直透表面抓住本质一针见血,一点不是这年龄的小孩有的思想。。。


对对,还有幻想S那截,吊丝神态淋漓尽至


看了一下午 基本看完了,有些感触,回过头想想 ,很多话也许 不只是爸爸对孩子的教导 也是对这个社会现状很有用的! 例如他告诉孩子 权威如果热就是权威,即使错误确凿 你也不要指出来,否则只会受牵连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爸爸的权威以及又想民主的矛盾,使得父子关系有些拿捏不准,对小家 还是大家我觉得都是一种思考,值得学习嘿嘿


评论的很好,这本书不应该简单的看成父子之战,那格局就太小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