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悟人生大智慧
廣遠文化
秦漢唐 著
313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即理”學說,主張人心是本源與人世間的唯一道德準則。因此,提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觀點。王陽明由“心即理”學說中發展出“致良知”的學說。 所謂“致良知”就是去盡人欲,從而把心中的善性發揮出來。“致良知”的方法就是去除私欲蒙蔽,恢復良知的原來面目。 “致良知”不是憑空可成,而是一種認知的功夫,是透過實踐和行動來達致的。王陽明重視身體力行,故提出“知行合”的主張。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認為一切“知”都需要“行”,否則不可視為真知,教人不單要“靜處體悟”天理,而且要在“事上磨練”,從日常生活和行動中認識及實踐天理。 自王學出現,明代學者多蜂起從之,一時蔚成風氣,門生遍天下。自明中葉至清初,王學仍是主流,可見其流傳之久,影響之深。
前言第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靜時存養,動時省察終日不忘反省君子改過,人皆仰之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身忙碌,心幸福財富是外在,心是快樂的根沉浮動靜皆人生幸福在於追求得少無執無著,無滯無留常快活便是真功夫樂得其所即是幸福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時時微笑,雨打芭蕉也無愁要活得輕快灑脫第二章 能容能恕,字利利他待人處世,忍讓為先退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宰相之肚,納小人之船吃小虧,免禍事容人方能得人之心不急人怒,忍讓內斂恕人之過,釋人之嫌忍小事成大事心存厚道,寬容他人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與人為善,暖人暖己愛人者人愛之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第三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言辭不可太露骨嘴巴閉關,舌頭收箭好話說過了不如不說少妄言,多好話書滿天下無口過硬邦邦的話軟綿綿地說不爭才是最大的爭低頭是一種智慧在其位,善謀其政上樑正,則下樑不歪與貪婪斷交,與清風做伴……第四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王陽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與總督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獲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作妥協,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擒獲了朱宸濠,是總督軍門和士兵的功勞。如此一來,江彬等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王陽明稱病到淨慈寺修養。張永回到朝廷之後,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之舉,正德皇帝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就免除了對王陽明的處罰。王陽明以退讓的方法,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王陽明退讓一步,換來了江彬的感恩戴德。努力進取、堅持不懈的行為無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複雜的人生道路上,既需要勇敢拚搏,也需要有為有守。退讓不僅是一種機智,也是一種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瞬間的忍耐,有限的退讓,將使狹隘的人生之路變得無限廣闊。 唐朝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弟弟當上代州刺史,臨行向他告別,並徵詾他的建議。婁師德對弟弟說:“我現在輔助丞相,你現在又承皇上厚愛,得以任州官,我們真是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而這正是別人所嫉妒的,你如何對待這些妒忌以求自免家禍呢?”婁師德弟弟說:“自今以後,若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絕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地方。別人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豈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嗎?別人會因此而增加他的憤怒。不要擦去唾沫,讓它自己乾了,應當笑著去接受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