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陳可辛‧自己的路

主編:李焯桃,策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香港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3-24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作者:

主編:李焯桃,策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
「可辛」一名原是為了紀念他母親生他時難產,不料卻變成了他生命的一句讖言,他一路走來,的確背負了最艱苦的藝術事業──電影。不過他也這樣走過來了,拍了不少戲,有成有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到了今天這把年紀,要改行也太遲了,做父親的也只有勸他多加小心,多些謙虛,辛苦地堅持下去。對於一個電影人來說,成功只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 父親陳銅民
(二)
路走到這裏,是我自然的選擇,也是被選擇。
我必須走這條路,做很多別的導演不用做,也沒耐心做的事情。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3月21日至4月5日,焦點影人為陳可辛。此書訪問陳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團隊與家人,包括父親陳銅民,伴侶吳君如,亦師亦友的曾志偉,同路人李志毅、趙良駿、鍾珍、許月珍等人,從陳可辛本人及眾人口中呈現陳可辛的電影之路。父親的理想與背景如何影響他的電影路途?陳可辛如何在他的電影事業中體現自身的多地域特性?他生於香港、自小移民泰國、到美國讀書、再回流香港工作、前往荷里活發展、組織亞太合拍影業、再與內地團隊合作製作大型電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如何體現在他的光影世界之中?
此書亦收錄本港著名影評人包括紀陶、朗天、李照興、湯禎兆、石琪等對陳可辛電影的綜合評論。

作者简介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簡介: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是一個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團體,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
透過全年活動,協會期望加強世界各地對中國電影文化的欣賞,並把各地具啟發性的電影帶到香港,豐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為加強香港及亞洲電影的感染力,協會於每年三、四月期間均舉辦三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及亞洲電影大獎(AFA)。

书籍目录

目錄:

李焯桃 電影全才陳可辛
陳銅民 他的電影不歸路
訪問Interviews Divider
源起
陳銅民:我的兒子陳可辛
I. 香港電影人
陳可辛:美好的電影童年
曾志偉:不走重複的路
鍾珍專訪:UFO獨立製作的艱辛
張倩華:山寨式荷里活創意宣傳
II. 亞洲電影人
陳可辛:為夢想奔波
趙良駿:我直覺 他織網
許月珍:隨陳可辛一起成長
奚仲文:次次叫苦次次做
III. 大中華電影人
陳可辛:找到自己的路
林愛華:難為了編劇
黃建新:可以辛苦 但別太辛苦
金城武:源自導演的安全感
陸 垚:他的宣傳方案讓我們都傻了
後記
吳君如:緣來自電影
陳可辛:贏是自己 輸也是自己
Essays Divider
石琪:雙城情結異鄉緣
紀陶:一生多台戲
馮若芷:重探移民和精英心態
朗天:陳可辛的背叛者世界
湯禎兆:共犯江湖的人性思考
李照興:香港導演的中國可能性
Film Notes Divider
雙城故事
登徒:遊牧vs安定
風塵三俠
家明:九十年代港男焦慮
金枝玉葉
家明:工業與哥哥俱往矣
嫲嫲帆帆
登徒:家庭和個人的廝磨
甜蜜蜜
鄭政恆:飄泊的人
情書
陳志華:變奏《雙城故事》
見鬼
黃志輝:十年後的再閱讀
三更 /三更之回家
黃志輝:香港旳死亡與再生
金雞
陳志華:逆境中的溫情勵志
如果‧愛
湯禎兆:如果幻受 怎樣懷舊
投名狀
劉嶔:走進歷史 安置香港
十月圍城
朗天:《十月圍城》的幻相遊戲
武俠
登徒:黑幫恩怨和人性本惡
作品年表
Appendix Divider
鳴謝
工作人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陳可辛‧自己的路 PDF格式下载



  
  
  很少有香港导演会纠结于自己是否拥有电影“作者”的身份,因为这在香港电影的整体环境中几乎是个奢望。如许鞍华曾说,很认同台湾导演侯孝贤、杨德昌,但终究成为不了如此的创作者,“因为我听他们对电影的要求,与我自己,或是很多香港电影导演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陈可辛,他是一个风格化的导演,却并不固执于电影“作者”的“签名”,而是在所处时势与环境的流变中做出相应的变通;他不介意拍类型片,但尽力避免自己泥足深陷商业化一隅,处理好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在作品中既考虑市场与观众的所需,亦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创作理念。陈可辛还是一个全才的电影人,他作为监制的名声与其导演的身份相比不遑多让,甚至有超越之势。在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的潮流中,陈可辛是走得比较成功的一位,自然,亦总有得与失。这样的一个总结与检讨,在《陈可辛:自己的路》一书中,以深度访谈与评论的方式,获得巨细靡遗地呈现。“赢是自己,输也是自己”,这是陈可辛自己的话,其实与此同时,香港电影的一脉亦在电影人的实践路途中折射出曲折的影像来。
  
  置于港片中,陈可辛作品的特出之处,大约在于其浓郁的“中产口味”。刚出道与UFO时期,陈可辛不拍流行的动作片、警匪片,也不愿为艺术而艺术,而只想制作“很贴近生活的东西”,于是有了《双城故事》、《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金枝玉叶》、《甜蜜蜜》等作品,被称为符合“中上环”审美的都市故事调子。从中可以看出陈可辛的趣味及关注点所在,生活本身是他所不愿抛离的,人性的复杂面向与时时处于尴尬境遇亦或潜或隐地在其创作中出没,即使在他日后的转向中这些特征也并未丧失。如《三更之回家》,灵异电影的外壳下是令人泪泫的凄美故事;《投名状》,将邵氏的动作片改造为灰头土脸的兄弟情义与背叛之纠葛,拉入生活的尘土中;《武侠》,原本无现实柴米油盐生活的江湖人物落地为民,增加了细节的质感。陈可辛的拍片足迹涉及香港、内地、东南亚、美国,类型也由都市片逐渐遍及五花八门,但只要由他主导或参与,不管是以导演身份或监制,其创作理念总会渗透到电影作品中,不是“签名”,而是一种隐性的标记,需要细细地识别。
  
  漂泊感与异乡情结,同样在陈可辛的创作中挥之不去。我们最熟知的《甜蜜蜜》,是在香港的外乡人故事,张曼玉和黎明的角色自内地至香港,又辗转美国纽约,情感亦漂泊无依,虽咫尺而天涯,还好有一个温暖的结局。《双城故事》、《嫲嫲帆帆》均在故乡与异乡之间纠缠,更奇特与惊悚的是《三更之回家》,黎明再次饰演一位内地移民,与“鬼妻”相依相伴、不肯离弃,将那种异乡感放置于如此的境遇,直教人惊心不已。陈可辛后来到内地拍片,制作有三部电影,《如果爱》,金城武与周迅的背景板是北京、上海双城,漂泊的窘困生活与功成名就后的“纸醉金迷”,反差之大可以想见,男女主角的分与合尽数展开;《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在官兵与土匪之间首鼠两端,尴尬地陷入边缘的境地,两头无法讨好,只能落得个被刺的下场;《武侠》,甄子丹的角色是一个逃避者,直将他乡认故乡,可惜他的亲朋故友是放不过他的,要在搏命厮杀中才能使异乡的生活安定下来。陈可辛于漂泊感的执著一至如斯,未免令我们惊讶,其实这与他的身世背景是息息相连的。他的父亲陈铜民是泰国华侨(亦为电影从业者),陈可辛自幼随父在泰国与香港之间迁徙,甫成年便去美国念书,后来假期回港,偶然进入电影业,就一直做了下去,以后还有去梦工厂拍摄一部美国电影《情书》的经历,直到近年北上来内地。陈可辛的迁徙体验如此丰富,而他显然对此亦感触颇深,会然于心内,表露于艺术作品,大约是一位创作者倾吐的最佳方式了。
  
  在北上发展的香港导演中,若说自港片到合拍片的转换应对之上,陈可辛显然是成绩相当突出的一位,他的游刃有余具备一种示范的效应。这其中的关窍在于陈可辛知道须放弃什么,同时亦要坚守什么。港片在内地往往水土不服,因为某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本土情调与文化符码,初来内地的香港导演若不能及时调换清理,不免会造成两种文化的硬性扭结,两头不沾。而另一种过犹不及的情状,是全盘放弃原有的东西,尽力讨好内地观众,成为完全的工匠,其效果可想而知。陈可辛发挥了他一向擅长的平衡能力,舍弃香港的本土情调,营造普泛性中国或想象性中国的景观(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且坚持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为内地的“大片”群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质素,因为这是内地导演所缺少的。他的意义,以一位香港电影人的说法,“陈可辛的转型,就不只是说从作者型工匠到大片工匠兼策划的转型,也是在说他自己:由一位导演,变成一种方法。”
  
  自导演而方法,陈可辛的光影维度不可谓不广,他自己也说,“路走到这里,是我自然的选择,也是被选择。”这是陈可辛的性情及气质与整个电影环境的契合,是幸事,也是陈可辛之辛苦电影路要持续走下去的必然。陈可辛于两地电影业融合的努力,对他自己而言是在做一件极感兴趣之事,而于内地与香港的文化融合,亦具有莫大的意义。
  
  


  ﹣喜歡陳可辛,因為他在商業與藝術間有努力找平衡,因為他對香港的思考,因為他與 UFO 仝人為香港拍下了九十年代優板的印記,因為他北上發展的同時努力打破“合拍片”的邏輯。
  
  ﹣書本的訪問立體的展現了陳可辛的種種面向,不少訪問都很值得一讀。中間就“珍姐”許月珍的訪問更叫我驚訝,原來“喜劇之王”中的珍姐真有其人!
  
  ﹣ 書本後尾輯錄了一些評論,水準有點參次,或許己不大喜歡看電影評論學會的某種評論視角。反而節錄了導演在媒體上的電影介紹,更有閱讀價值。
  
  ﹣看本書時剛巧又在平衡的看一些關於武術的書,分散了注意力,有點可惜。將來機緣回來時,可以再細看這書。畢竟,陳可辛及彭浩翔對我來說,是我北上工作的喻言,總覺得在他們身上能學到些甚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