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
2003-12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1日)
黎志添
201
无
十九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与科学理性主义,为其后的宗教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围、对象及方法,并使它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其中一门学科。但是,把理性作为宗教研究的工具,结果不是错误理解宗教,便只是触及宗教的表面。当代西方学界已重新思考宗教研究的方法,并尝试采用诠释学(Hermeneutics)的理论探索宗教现象。诠释学是强调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哲学。透过理解,世界、社会、文化和宗教就能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意义关系。 本书以现代西方「宗教现象学」与「哲学诠释学」两种观点,尤其是几位著名学者(如伊利亚德、伽达默尔、利科等)的理论为基础,寻求宗教研究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此外,本书也希望透过新的宗教学,为华人学术界建立独立和自主的宗教研究。
作者黎志添,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学研究部主任。研究领域除了西方宗教学理论外,也还包括道教的历史、经典及科仪等。编着有《道教与民间宗教》(1999)、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 (2002)
序言(中译本)自序Ⅰ.西方宗教研究的历史、方法舆理论 第一章 导论:宗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 宗教研究的目的 宗教定义的问题 十九世纪末西方宗教研究兴起的背景 再思宗教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章 宗教现象学:伊利亚德的神圣与凡俗论 宗教现象学的启蒙一奥托的『神圣论』 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 独立的宗教模态 宗教经验:与神圣相遇 神圣与凡俗 宗教经验的诠译一宗教象征 伊利亚德『反约化论』在宗教学上的意义 第三章 宗教诠释学:宗教经典的诠释方法——个中西 宗教文化的比较观点 前言 伽达默尔诠释哲学对文本诠释的理论 利科的文本诠释理论:怀疑的诠释与文本意义的揭示性 哲学诠释学对宗教经典诠释方法的启迪 中国经典的诠释问题和方法:中西文化的比较观点 哲学诠释学与道教经典的诠释 第四章 宗教研究与诠释社会科学 前言 社会科学对人类意义行为的研究方法之典范转移 检视过去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方法、理论及其问题 从哲学诠释学看社会科学对宗教研究的目的:公众的关怀Ⅱ.宗教经验舆象征的诠释 第五章 宗教经验的诠释: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 前言 宗教经验的诠释 宗教经验构成人类文化的根源 伊利亚德的『永恒的回归』及其对现代文化的批判 从宗教经验看现代文化的生态与再创造 第六章 宗教象征的诠释:利科的『恶的象征』 前言 结构现象学与诠释现象学的分别:研究『恶』的意志之方法 恶的象征与恶的意识和经验 恶的宗教象征构成哲学的反思 利科与伊利亚德诠释宗教象征方法不同的比较 结语Ⅲ.宗教诠释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宗教研究、哲学诠释学与后现代性 哲学诠释学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后记中外辞汇对照表外国人名译名表参考书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