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歷史的巨鏡

金觀濤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金觀濤  

页数:

4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今日孤獨而失去理想的個人在走向茫茫的黑夜之時,同時可以做的,也是首先應去做的,是把對過去的認識轉化為一種超級的歷史意識。這就是軸心文明的大歷史觀。全球化的現代文明唯有在此巨鏡中才能照射出自己存在的意義和方向。」  --金觀濤  現代社會為甚麼起源於西方?本書作者花費二十年時間苦心鑽研,以系統論史觀,全面闡述甚麼是現代社會,認識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處境。  作者研究範圍橫跨科學與哲學領域,兼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學術界難得之奇才。面對今日這個危機重重卻又思想消退的時代,本書提出的典範或許對尋找當代問題邏輯原點以實現「思想再出發」有意義。在人類認識自身的歷史上,存在著一些常青的問題。「現代社會為甚麼起源於西方?」就是其中之一。從十九世紀到今天,無論社會思潮如何變換,這個問題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在學術界以不同的面目出現,而且中國歷史研究的新進展往往是重提該問題的契機。

作者简介

  金觀濤  浙江義烏人,1947年生於杭州。1970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走向未來》叢書、雜誌主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講座教授,現任**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代表作有《系統的哲學》,《興盛與危機》(和劉青峰合著),《開放中的變遷》(和劉青峰合著),《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和劉青峰合著),《觀念史研究》(和劉青峰合著)等。

章节摘录

  要理解現代社會為甚麼起源於西方,首先要回答何為現代社會?用今日話講,這就是界定現代性的本質。所謂「現代性」無非是把現代社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思想上」與「傳統社會」區分開來的特點。人們一般用經濟形態和生產方式作為傳統與現代的分野,把農業社會看成傳統社會,現代社會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工商業社會。但是一旦把這種常識性的見解放到歷史研究中去,立即發現它不符合事實。  就以羅馬帝國為例,自從羅馬皇帝圖拉真(98-117年)完成帝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遠征後,帝國疆土差不多等同於今日美國,人口達一億以上。它基本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是一個市場主導的商業社會。當時,僅西班牙一省,重要城市就有400座。羅馬本土糧食主要靠外部地區供應。「愛色斯」號是穿梭於埃及與羅馬之間的運糧船,它一次可載貨1575噸,平均價值15000美元。羅馬帝國是一個商業帝國,但它不是一個現代社會。那麼,我們能否用生產方式來界定現代社會呢?表面上看,古羅馬不算現代社會,似乎基於其奴隸制度的生產方式,但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前,生產方式中也是以奴隸制度佔主導地位,它卻是一個現代社會。  那麼,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本質不同是不是可以用民主制度以及生產力發達程度來表達呢?我們知道,古希臘城邦曾實行過民主制度,但它並不屬於現代社會。甚麼是生產力?如果我們剝離了市場經濟,那麼它是指生產工具和生產組織規模。不要忘記,古羅馬的奴隸生產勞動也是大規模集體式的,如果一定要用生產力來代表現代性,只能將一切歸為現代科學技術了。但這立即發生了一個新問題,這就是何為現代科技?如果把現代性等同於現代科學,西方現代科學是和第一個現代社會同步出現的。如果我們講的是技術,技術進步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今日電腦、互聯網和蒸氣機、郵局的差別遠大於十七世紀蒸氣機和風車、驛站的不同,我們有甚麽理由要將蒸氣機的出現視為現代呢?事實上,把蒸氣機和工業革命作為現代性的標梽也是經不起認真檢驗的,工業革命開始於1780年代,當時荷蘭和英國早己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社會了。  而且在十六世紀前中國的技術水平遠高於西方。如果技術進步為傳统社會演化到現代社會的關鍵,為甚麽現代社會沒有在中國最早起源呢?總之,雖然我們可以把現代社會普遍看作在各方面大量應用科技的社會,但是,並不能以科技水平和科技在生產中應用的程度作為傳統和現代的分界。實際上,無論是從银行、會計學上的記帳的方式還是金融制度上都無法找到現代與傳統的劃界。正如保爾.格魯賽(Paul Grousset)所說;「當代資本主義沒有絲毫發明」。阿爾芒多.薩波利進一步指出:「直到今天,人們不能找到任何東西,包括所得稅在內,在天才的意大利共和國沒有先例」。  自二十世紀中葉開始,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從另一個角度把握現代性。這就是把現代化視為全球化,從市場經濟發展的無限制和生產力水平的超增長來界定現代化的本質。博蘭尼(Karl Polanyi)指出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特點在於為「賣」而「買」,他認為:「就一般而言(在傳統社會),人類的經濟是附屬於其社會關係之下的」,而現代社會是市場關係無限擴充以至於占領所有領域的社會,故他亦將現代社會稱之為市場社會。哈耶克(F. A. Hayek)把現代市場經濟定義為人類可以不斷擴展的自發合作秩序。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則進一步把現代資本主義的同全球化的經濟關聯起來,並從全球市場的形成特別是遠程貿易的興起來追溯現代社會的起源。因馬克思早就把勞動力作為商品定義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它同博蘭尼所謂為賣而買即社會成員「為稻粱謀的動機被圖利的動機取代了」異曲同功。《共產黨宣言》在刻劃資本主義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生產力超增長和全球化的特征。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博蘭尼和布羅代爾的學說都可以歸為擴大了的馬克思典範。  從科學技術應無限運用於人類生話和市場機制無限制擴張導致經濟(生產力)的超增長來界定現代社會無疑是正確的。市場經濟和科技運用雖然古以有之,但在社會現代轉型之前,人類在傳统社會中生活了幾千年,都沒有發生科學技術無限制地運用和市場經濟不斷擴展導致超增長的情況。然而擴大了的馬克思典範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只給出現象的描述,而不能回答超增長的本質。為何在傳統社會科技應用和市場組織不能無限制地擴大到一切領域而導致全球化,以至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生產水平呈現出不受限止的超增長呢?哈耶克把現代社會視為自發合作秩序不斷擴張無疑也是正確的,但同樣沒有解決有關機制問題。  人的任何行動都是價值支配下發生的,並受道德和正當性框架所限定;當某種社會行動缺乏價值動力並不存在道德上終極的正當性時,其充份展開是不可能的。在傳統社會,除了天災、疾病等自然因素造成生產力停滯外,經濟不能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科技的應用缺乏價值動力和道德上的終極正當性,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和社會制度及主流價值系統發生衝突,不得不停下來。現代社會完成了價值系統的轉化,科技的無限運用以及市場機制無限擴張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正當性和制度保障。故為了理解現代性的本質,還必須回到人的價值系統特別是社會制度及其正當性根據上來。或者說,離開價值系統社會行動正當性標準,是不可能認識現代性本質的。這時,我們必須從擴大的馬克斯典範轉向廣義的韋伯(Max Weber)典範和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歷史的巨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