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卡薩諾瓦是個書癡

Hamilton, John Maxwell 麥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1/26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作者:

Hamilton, John Maxwell  

页数:

400  

译者:

王藝  

内容概要

小心!所有愛書人都是隱形的瘋子!愛書之人因為書而產生的偏執、瘋狂、卑鄙,以及因此違背良心的舉動令人嘆為觀止:某位紅衣主教去參觀別家修道院時努力偷書,另一位紅衣主教則監守自盜自己管理的修道院圖書館。一位皇帝四處征戰的同時,也從各地劫掠圖書來充實以他為名的圖書館。某名作家在二戰期間,倫敦被轟炸時將全部的書運到鄉下安全的地方,卻讓兒子留守倫敦。這是一本關於作者、讀者、出版相關人士的書。充滿知識,洋溢幽默,而且,非常瘋狂!讀者、作家、即將成為作家、推薦人、書評人、出版行銷業務人員、書商、圖書館、出版社,以及編輯都應該閱讀!如果你是讀者、書癡……內容充實的書「它會先充實你的學問,然後──更高層次地──充實你的靈魂,進而建構一個完整的藏書室。」如果你是作家……十八世紀沒有足夠的閱讀供作家謀生,而二十世紀則是有太多讀物,以致作家無法謀生。如果你想成為作家……當作家最重要的就是運氣,各式各樣的運氣。那可以是狗屎運,也可以是楣運,甚至踩到香蕉皮而滑倒摔死,都能成為暢銷作家。如果家族中有名人更好,趕快來當作家吧! 如果你是出版社行銷業務……名人加持效果絕佳,因為任何人都會願意購買一本被炒得火熱的書。如果你是推薦人……出版社常會在書封上引用誇大其詞的推薦,朋友請你寫推薦時,請不要拒絕,因為很快地,你也會需要他們來為你的書寫一些誇張的推薦文。如果你是書評人……是不是覺得下列文字很熟悉,該注意囉!?……然而,這樣的缺點是可以被忽略的,感謝書中的…… ?……儘管如此,這也並不會減弱____在這裡所付出的努力。 ?……不過總而言之,每一點都是值得稱道的。如果你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永遠不要把書借出去,因為沒有人會歸還。如果你是編輯……書籍上的錯誤,就像神諭一樣,並不總是它一開始看到的那樣。如果我們仔細注意的話,它們就會逐漸並且愈來愈多地把自己顯示給我們。我們應該避免它們,不過要想有效地避免,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瞭解它們,從錯誤中尋找珍寶。 如果你是書店工作人員,你會知道暢銷書排行榜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是出版社老闆,讀完這本書,你會知道所有人在想什麼。

作者简介

  約翰?麥斯威爾?漢彌爾頓  曾長期擔任駐外記者,現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霍普金斯?布雷齊爾教授(Hopkins P. Braezeale Professor),兼任該校大眾傳媒學院(Manship School of Mass Communication)主任。作者也是國際公眾電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市場」(Marketplace)節目的評論人,在本書之前已經獨立寫作或與人合作出版了四本著作。

书籍目录

致辭作者的警告前言第一章 羅格爾?克雷普爾的水產店第二章 市場營銷的藝術第三章 拙劣的致謝第四章 與書籍有關的修養第五章 不體面的職業第六章 作品的運氣第七章 最容易被偷的書第八章 親愛的政客先生,請不要寫了第九章 包羅萬象的圖書館附錄a 圖書推銷--一項基於我們本性的事業附錄B 自助出版--美國夢附錄C 關於編輯錯誤的四大誤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把我笑翻了!」  --法國最後一任皇后/瑪麗.安東尼  「一本好書再加上一杯烈酒」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你不能鞭打這本書!」  --性虐待文學始祖/薩德侯爵  「令我愛不釋手!」  --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  「我等不及出書了!」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我給漢彌爾頓的評等A!」  --十九世紀文壇巨擘/納旦尼爾.霍桑  「愛極了其中一部分;恨極了其他部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卡薩諾瓦是個書癡 PDF格式下载



  仔细看了前半本,实在太多外国人的名字,基本都不认识的。看得太晕太累了,后半本就粗略scan过了。
  书名,真是标题党啊。只是在开头的地方提到了卡萨诺瓦,后来都没有写到过。
  不过,可以通过这本书,初略能够知道判断作者写书的用意。提供了不少经验。然后,突然发现,市面上就没有基本好书了。有点悲哀。
  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总有收获吧。


  0.卡萨诺瓦是个书痴,【so do I】
  1.作者可爱死了,他在扉页上写道【我的题注献给所有评论家,因为只有不领情的人才会在得到本书的题献后,还抨击它】
  2.埃德蒙威尔逊说【没有快乐可以与给别人讲述我看过而对方没有看过的书籍相比,这样可以迫使他们去向往一本难得的书籍或者一门不了解的语言】
  这种快乐很少与我有缘,人们装作向往,给你几分面子,其实他们不在意,我花了两三年才发现这一点,这年头比读书有趣的事情太多了
  3.卡莱尔评价人是依据他藏书的数量【so do I】
  4.愿在公园拿书页叠纸船的济慈和喜欢把新书的书脊和封面切掉便于翻页的达尔文的灵魂在地狱里煎熬
  5.金钱始终是作者们最终极的创作瓶颈【更是译者的,每次看到快餐式译法就想掏刀子,语言苦手生活在这个时代,还能期待什么】
  6.如果我必须有两个邻居,我选择乔治吉辛和爱德华纽顿【一个我可以开心的借书给他,一个我随时可以借书或者廉价问他买书】【当然,管家是兰姆】
  7.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早期英语文学史最重要的三个人,没有一个是为了面包而写作的【不禁想起早期的爱伦坡和喝酒喝到没钱时的古龙】
  8.莎士比亚时期,剧团支付剧本费的数目是第二场演出的全部盈利,而已,没有其余钱财,所以莎士比亚靠演出自己的剧本根本没得几个钱【尽管如此,他死时拥有当地第二大的房子和107英亩用来收租的土地
  9.十八世纪没有足够的阅读供作家谋生,二十世纪则有太多东西可供阅读以致作家无法谋生
  10.译者就是我想喷的那种菜逼,把厄普代克名字译的不知所云,其余错误不详列
  11.全职作家享受的家庭收入【配偶的收入】平均是他写作收入的三倍【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女人这话是作家说的,看来是有感而发】
  12.凡尔纳和阿西莫夫两个写作牲口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两个人两辈子一共写了五百多本书,我感觉收全集近乎不可能
  13.亨利梭罗嗫嚅的写信讨要198美元稿费这事太喜感了,任何一个读了瓦尔登湖和野果的人都会以为这厮是个野外生存行家,靠着天地长的小果子和树根泉水就可以开心一辈子呢
  14.卡萨诺瓦的名字出现了两次,一次封面,一次吐槽,这就是这本名实相符的书籍
  


  我也曾经起过偷书的念头,也就是说把图书馆借来的绝版好书据为己有,但是从来没有实施过。
  
  红衣主教偷书。
  
  窃书也是如今那些富人和名人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曾因《全金属外壳》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的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就曾经被指控偷窃了几千册图书,很多来自海外图书馆。196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生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图书馆发生偷窃行为的概率,两倍于仅受过义务教育的穷人。
  
  1992年,日落大道购物中心的抢劫犯闯进了环城百货和特拉克电器行,却对皇冠书店秋毫未犯。这就证明了偷书的原动力与偷一台电视机的冲动来自大脑中的不同部分。图书管理员们在提到一本长久过期的图书时,尽量避免使用像“被盗”这样的词语,而是说“尚未归还”。他们显然不会对剐蹭了他们汽车的人这么仁慈。
   书籍与汽车的不同在于书籍是关乎思想的,而思想被认为是免费的。纽约城的法律就认可了这种差别。市参议员要求那些经常兜售赃物的街头小贩们必须申请许可证,但是书贩除外。书贩/贼通过纽约的言论自由法,得到了许可证豁免权。那个告发了百万图书大盗斯蒂芬·布隆伯格的人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坏家伙。”
  
  但是那些以善本书经销商为名号的偷书贼还是很讨厌的,现在国内善本书复印网站千元起价,我们所藏有很多海内孤本的善本室也丢了很多书,我曾经要做的一项研究涉及的善本书就明明在目录上却没了踪影以致研究计划只能搁浅。美国也有这样的家伙,威廉·莫菲特博士就抓过这样的资深窃书贼,还以此主题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
  
  但是如果这种资深窃书贼只偷不卖,甚至他也不读这些书只是为了收藏,这种行为也已经被美国的法庭认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1991年,得梅因的联邦法庭审判斯蒂芬·布隆伯格窃书案,证实他在美国的四十五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加拿大的两个省(说不定还有欧洲)的268家图书馆和博物馆偷了两万多本价值两千万美元的善本书。“我这个儿子是个你从来没见过的怪人。”布隆伯格富有的父亲说。除了整年穿长内裤和羊毛大衣之外,他还是个收集铜制门把手的爱好者。他在高中惹麻烦的时候,曾经被专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且还被送进了专门机构。他的律师在这场图书犯罪官司中没怎么犹豫就决定用精神不健全状态辩护,但是陪审团表示反对,从此建立了一条法律原则,即任何一个有偷书欲望的人,都一定是精神健全的。只有精神不健全的人才会不想去偷一本不属于他们的书。
  
  天!这也太夸张了点。不过带着去当地图书馆偷书的幻想旅游也许会是一个有趣而刺激的游戏。


  如果你有时间来读书的话,还不如用那点时间去写上一本。什么?文笔!嗯……我的意思是说……即便你写出来也不会有几个人去读……你可能误解了…….我想。
  
  当然,你可能对目前的写作与出版还不是很清楚。其实那就跟我现在写博客是一回事,只不过,印在纸上的书籍要更多点成本,自然,看上去也像那么回事,自古道“人靠衣装马靠鞍,文字的魅力还是得靠包装”。书籍就是对文字的奇妙包装。
  
  自从将“载体”转换为一种“包装”的概念之后,所有的媒介在瞬间发生了质变。人们不仅在一夜间对作家丧失了兴趣,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对文字有了全面的了解,毕竟咱不是文盲了,是不是?咱还认得那些个字,理解那些个意思,看得懂那些个编剧编的电影、电视、甚至是舞台剧啥的,这就足够了。再说了,想太多把脑子想坏了,找谁赔去?人家这也是为了将来的将来打算,所以不读书不吃亏。
  
  要说写书吧,更好了。你只要会编故事就好了,真正码字的活在网上把人民币一撂,包准一大帮子文学青年苍蝇式的撵过来,写字能写出柴米油盐吗?只有人民币能。再说读书吧,你说大家都这样写书,写出来的书,我要是看才白痴呢!
  
  卡萨诺瓦不是个白痴,你呢?


   吸引我的是他完美的封面设计和三联,这本书我抱着睡了多少个晚上(有隐含意义,对于书的内容页数有点多,我不得不慢慢啃),我一摸到它心情就特别好。
   看完了这本书,我开始羡慕西方人的生活态度的恣意,一个美丽的念头就可以出书,让其他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者交流,排除掉纽约时报上那种给人商业味道十分浓厚的新书推荐的感觉。书里卡萨诺瓦是一个线索,更多的是他把西方人对书的理念带给我们,很像一个博览会。有空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在我看这本书前,我并不知道卡萨诺瓦是谁,当然更未曾听说他的“声名赫赫”。在图书馆里借来这本书看,纯粹是因为它的副标题,因为我真的想看一本关于书的书。
   看了这本书后,我依旧不清楚卡萨诺瓦是谁,因为这本书确实与他基本无关,他真的是一本关于书的书,真的如它的副标题中所指明的那样。
   这本书居然引用了466本书,作者熟谙那些书、那些作者、那些出版社、那些发行商幕后的故事以及那些花边轶闻。这使我更加确信,一本书所能承载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说白了,卡萨诺瓦 到底是干嘛的,我其实一点也不了解,有些装逼的主儿会满脸惊讶状说:你居然连 卡萨诺瓦 都不知道哇?!搞得我很尴尬,最后我发飙道:他妈的我是不知道 卡萨诺瓦 是谁,但是,你知道 李二狗 是谁吗?你连 李二狗 都不知道,我干嘛要知道这个什么混帐的 卡萨诺瓦 呢?
  
  那 李二狗 到底是谁?我告诉你,他是我隔壁邻居的表弟,擅长在阴暗的巷子里打人闷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老是以很文艺的姿态来欺负人,文艺青年其实都挺懦弱的,把别人逼急了跳起来暴打你一顿,你连哭都来不及,而且最关键的是文艺青年一般也打不过别人。
  
  关于这本书,我只有一句话要说,那就是,很搞,此书是详细描述 米国 出版业 现状的文献,涉及到出版业的各项工序。
  
  
  以下为摘抄。
  
  “……其他提到把书籍当作礼物的情况中,只有极偶尔的是送给比蹒跚学步的婴儿大一点的孩子。艾米·范德比尔特 礼仪手册一个比较新的版本,是有 南希·塔克尔曼 和 南希·邓南 编辑的,她们建议的礼物是一排色泽鲜艳的袜子以及绑腿,根本就没有提到书。……”
  
  “如果要让读者觉得你是一个任人摆布、数数都数不利落的酒囊饭袋。(最好写)“如果我没有某某某的鼓励,我恐怕无法完成这一工作”或者“如果我经常像个固执又呆头呆脑的学者,那可不是他们的错。”又或者,“感谢我的经纪人发现了我,并且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把握从迷失和绝望中搭救出来”。我怀疑这本书其实是献给他的心理医生的。”
  
  还有就是,如果你预感到你写了一本烂书,那么这本书的建议是尽量在书后面感谢多一点的人,这样的话,至少还可以保证这些人都会去买上一本,而不至于显得太寒碜。这本书本身其实也深喑这一点,于是在书的开头和结尾大概致谢了有四五页纸,上面全都是人名,毫无疑问这些被点到名的倒霉蛋将不得不去书店买上一本《卡萨诺瓦是个书痴》丢在家里的书架上。
  
  


  
   读三联新书话系列的《卡萨诺瓦是个书痴——关于写作、销售和阅读的真知和奇谈》.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个包括写作,市场,促销,评论,代笔以及收藏在内的图书业的概况;如果你还有兴趣知晓关于阅读,写作和出版的赤裸裸的真相;或者说,你压根儿只不过是想知道一些关于作家们的烦恼和怪癖的话,比如米尔顿是躺在床上进行创作的,纳博科夫在三寸长、五寸宽的卡片上写作,济慈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来写诗,萨克雷必须在自己家以外的地方才能写出东西之类的;如果你刚巧还是这个时代几个残存不多的读书人的话......那么,你算是找对书了,关键是,不要太把它当回事。作者也讲,他承认某些人或许愿意读这样一本书,不过他不愿意冒险以他的名义担保此事。毕竟赫胥黎讲:对人类最好的研究就是书籍。可惜赫胥黎不是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否则话应该这样讲:对人类最好的研究就是残存的书籍。
  
  
   为保证这本书在这样萧条的图书市场依然可以卖出去,作者,串通出版社、发行商,为它起了个非常花痴的名字《卡萨诺瓦是个书痴》。(毕竟我们生活在一种符号文化中,读书的人少的可怜,很多书籍都升级成有钱人的家具了,一水儿纯真高质皮革封面、铂金书口等)但这却刚巧为我们普及了一下西方文化,省得我们以为卡萨诺瓦也只是个18世纪的大众情人,事实上,他是个狂热的书痴,虽然他经常“以文人之名”招摇撞骗。他其实属于我们这个政治正确的时代里,嘈杂的书籍和文学世界中的一个代表。写作正如女人一样,在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无处不在。现在的人真应该学学卡萨诺瓦,不要只爱美人不爱书。
  
  
   在书的致辞中,作者将这本书献给所有的评论家,因为他相信:只有不领情的人才会在得到本书的题献之后还抨击它。作者也几乎不再确认还会有什么评论家对这本书有高超见解,如果有的话,那他们也一定是同时在对本书施予善意的嘲笑。事实上,关于书评家的是是非非也是作者故意写到的。作者认为:那些心不甘、情不愿的批评态度刚好代表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包括一切的、但是没有批判的、政治正确的社会。所以当拿到一本书的时候,评论家最终需要作出的正面或负面的分析其实是个政治选择行为。诚如作者所言:“图书评论如此之差的原因是如此之多的因素迫使如此之少的评论家能够表现的如此的“好”。”于是受伤害的也只能是作者本人了,因为温和的评论会使公众错觉书评家本人的沉闷、荒谬和缺少诚意。
  
  
   至于何谓写作、销售和阅读的真知。一句话,如今的文学就是一种生意,市场是整个链条的起点和终点,其中每一道环节的终极瓶颈也只能是金钱。在确认了这句话之后,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就可以采取一种更加娱乐的方式了,而这种方式正好保证了阅读过程的有趣。至于是先有高水平的阅读还是先有高水平的写作;是想读的书更有价值还是应该读的书更有价值之类文绉绉的问题,在书中是很难找到什么答案的,而读者也有必要把这一切看得更加的现实化一点。
  
  
   比如书中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看起来像个作家的人,是如何与他的编辑进行合作,从而完成那个被称之为小说的过程的,而他们又是如何将商业上的无赖行为和附庸风雅结合在一起的呢?
  
  
   又比如:既然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商业行为,那靠图书自身的价值来出售,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十分荒谬的了。成功的文人正是手段高明的商业人,除了少数几个靠神力而成功的天才人物之外。甚至作家自己也都讲的很明白:“要不是为了钱,只有笨蛋才会去写作;也除非你发愿受穷,否则不要沉默寡言的写作。”
  
  
   而至于上面讲的少数几个靠神力而成功的天才人物,事实上是指那些非常有运气的作家,毕竟最好的天分就是运气。而有的时候,最坏的运气也可以突然间成为最好的运气,比如“死掉”。这样一来,那些废纸就可能变成一本畅销书,除了作者本人,大家都会很开心。
  
  
   正是有鉴于此,图书的策划和宣传就成了比写作本身更重要的一桩事情,其手段玲琅满目。比如在诸多书籍中,会出现这样的警告:“本书内容只代表作者观点。”这种声明与其看作我们这个爱打官司的社会和蹩脚的市场评估能力的结合所造成的恶果,更不如说是要把他们最重要的卖点广而告之。更有甚者,会提出这样的安全警告:“小心!戴上手套!纸张有可能会造成划伤哦!”
  
  
   书中还讲了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偷书”的欲望,作者就爆料他的所有藏书都是别人借给他的。
  
  
   在书中,作者还好心的对政客先生们提出警告,请他们不要写了。因为成为一本好书的作者,也不能被凿刻在总统山上。实在没有哪本书选举出了任何人。毕竟公众花钱雇总统可不是为了他们的写作才能,而且写一本书就像在自己的胸口上画一个巨大的靶子,也只能帮助政敌描的更准。
  
  
   附笔:我今后做编辑应该更加用心,因为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作者们经常抱怨:当那本最后的成书送到我门前的那一霎那,就是斗牛中的最后一剑,是幸福的巅峰时刻。但是这种幸福在发现第一个印刷错误之前最多只能持续5分钟。
  
  
   附附笔:感谢本书叫我们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次恶补,它里面至少引用了466本书呢!
  
  
  
   http://blog.sina.com.cn/tongxinxiaoyu
  
  
  
  
  
  
  
  
  
  
  
  
  
  
  
  
  
  
  
  
  
  
  
  
  
  
  
  
  
  


  最近,以风趣的口吻讲述一段历史的书籍不断浮现,
  比如《先上讣告,再上天堂》,比如《十亿消费者》,
  比如这本《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如果说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那么作者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可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忽悠。
  许多看过该书的人都对该书的题目表示愤怒。
  没错,天知道,这本书其实跟卡萨诺瓦半点关系都没有,
  至于书痴,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读者都以为自己是个书痴的心理。
  其实,该书改为《一部关于图书业的趣味史》要更贴切。
  可是果真如此,恐怕没几个人有兴趣翻它。
  作者研究的就是图书写作、出版和发行、宣传整个流程的真相,
  自己当然深谙营销之道,起这么个名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它告诉读者写作其实是怎么回事、书评其实是怎么回事,
  它们并非你想像的那样高尚和纯洁,不掺杂任何利益和私心。
  对于一个职业作家来说,想要不为金钱写作,或许是一个理想,
  但却仅仅只是个梦想。
  我个人最喜欢“不体面的职业”一章。
  在这一章中,作者生动的揭示了大众传媒和图书出版业相互利用的真相。
  或者说,用黑幕来形容更合适。
  
  图书业,恐怕和你所熟知的任何一个行业没什么两样。
  它并非因为跟书籍这个自古以来神圣的字眼沾边就变得同样神圣。
  在作者笔下,它同样世俗、商业,充满了欺骗和谎言。
  该书本身就是一个注解。
  
  在该书关于作家出身的研究中,
  我们已经得知自古以来作家和记者就有天然的血缘。
  开头提到的三本书即是如此。
  即使是再枯涩的学术研究,记者因为职业使然,
  都可以把它们变得通俗有趣。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许多记者在多年的职业经验后,
  都乐于研究一些奇妙的领域,
  比如历史上最容易偷的10本书,
  比如讣告中都写了些什么,
  比如西方人眼里遥远而神秘的中国。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大概也与记者对事物的敏感有关系。


  很遗憾,这不是一本讲情圣卡萨诺瓦生平的传记,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副标题所说的“关于写作、销售和阅读的真知与奇谈”,统统都是烟雾弹,作者汉密尔顿很有经验——曾经的记者现在是大学教授传媒学院主任,从标题到献辞到章节,他处心积虑布饵下料,用了本书总结的吸引读者的种种窍门,内容紧紧围绕书。书,何止是教授知识、交流信息、讲讲故事,这是一门生意,一个产业,有定价的,就是商品,要有诱人的题目,良好的装帧,出位的作者,最好获上一两个奖项再想方设法宣传,摸了书皮的都是相关者。从写书、编书、评书、读书、卖书、偷书、藏书,还有图书馆,作者把他的所知、所思吐了个净,还指桑骂槐、夹枪带棒地批评编辑、骂书评人,讽刺奥普拉和小布什,更不放过那些找人代笔的所谓“作者”。
  明知这是美式畅销书的写法,技巧+八卦(引用了466本书)伴以狡黠、辛辣、自以为是,时不时讲一下梦想变成金钱的故事或者再泼泼冷水,比如告诉你那种靠一年发六个短篇小说就可以过日子的年代一去不返,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里面的每个部分多多少少都与我的实际生活有关系,他说得对,我不得不频频点头,即便冒着冷汗,知道我正是他讽刺的那种笨蛋:我写故事,曾以为写东西就是“写自己想写的”,出书也不为迎合任何人和“市场”,对我的编辑固执挑剔,妄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到幸运地出版了两本,又整日妄想它们能月销百万却无能为力;现职是编辑,业余写写书评搞点儿免费书;当然也自己买书,怀着虚荣心装点书架,同时也有借书不还善于“遗忘”的毛病,并常常沉溺于图书馆,回味小时候当图书管理员的人生理想。看这本书之前,我尚未察觉自己跟书的关系这么纠结。关于书,凡历史悠久的,就有套路,让汉密尔顿一说,皆可分成三六九等,无外乎几种类型。联系到现实,我也多少认清一些手法,原来不过如此,也筹措着通过某些途径让自己的书也畅销起来。
  他在致辞里“谨献给所有的评论家”,又在写书评人那段说大家都不做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如果每篇书评都应该至少犀利地说一点儿坏话,我要说,我讨厌在213页的这段引注“一个人开始写书评是因为年轻无聊,并且(乐意)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文章上,而一个人继续写书评是因为钱,……”看得心中刺痒,同时我也确实有不把书读完就开始写书评的经验,当然不是这本。
  


.愿在公园拿书页叠纸船的济慈和喜欢把新书的书脊和封面切掉便于翻页的达尔文的灵魂在地狱里煎熬
===
哈哈哈哈哈


小紫~我的已读到30了哦


还有15篇书评是么,我已经心平气和了


我认为如此


最高级的骂人话就是,你是个写手


俺也当过写手,此手还不如枪手,枪手还有一点戏谑的味道,写手就透着悲凉了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卡萨诺瓦也是头种马


李二狗, 哈哈:)


我支持你!
话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现在知道了,说不定过几天也就忘了.


呵呵,我也是奇怪了好久。


呵呵,有的人装逼可爱,有的人装逼恶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