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孩子
2009/03/25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Bridge, Andrew
368
黃中憲
无
在精神病院曲折的長廊深處,她緩緩現身。 她的眼神空茫,身軀浮腫,口中念念有詞,但我一眼就認出,這個女人便是我朝思暮想的母親。 在我珍藏的記憶中,年輕的母親苗條美麗,引人側目;身上緊裹著迷你裙或牛仔褲,指間夾著她交代我買來的百樂門菸。她順手把我放在酒吧的高腳椅上,帶著我翻牆行竊,站在速食店門外等我進去討漢堡。她不記得我的生日,從未準備聖誕禮物。她帶我去迪士尼,也帶我上賭場。她慫恿我和惡少狠狠打一架。 在一般人用以判定母親是否稱職的諸多美德之中,她只擁有其中一項--最真實濃烈的母愛。她不時對著空氣說話,幻想不存在的威脅。當警察破門而入,狹小浴室的四面白色磚牆,盡是她用鮮血寫下的名字:安迪、安迪、安迪。 七歲的我被社工強制帶離時,並不知道往後十一年,我將獨自體會思念她的滋味。在那個不屬於我的家,我不曾喊養母「媽媽」。我把學校當成避風港,在書本中追尋自己的天空。為了捍衛那個讓我明白什麼是愛的人、守護一份熾烈癲狂的記憶,我心生強韌意志。在旁人對「寄養孩童」這個標籤的冷眼之中,我發揮了童年生涯帶給我的寶貴教訓--隱忍與耐力--爭取另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 等待,撐持,不被恐懼和孤寂打倒,直到捱過寄人籬下的日子,我帶著出色的成績飛往千萬哩外的大學之門,而後如願進入哈佛法學院,投身公益律師行列,一步步實踐為寄養孩童爭取利益的人生志業。當我和我媽走在街上,上了年紀的她仍然引人側目。路人想必以為,在她身旁擔任保護者的男子,是她一手養大的兒子。
安德魯?布里吉(Andrew Bridge)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獲選富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曾任兒童權利聯盟(The Alliance for Children’s Rights)執行長兼法律總顧問,目前定居紐約市,持續為寄養孩童的權益積極發聲。
楔子 回到這裡1.兩個母親2.母子行竊記3.兔子群中的大怪獸4.用血寫下你的名字5.記憶的守護者6.羈押童年的房子7.寄養家庭8.獨享我的痛9.你是我兒子,你是我兒子10.為你挺身而出11.一直有個人需要我12.做媽媽的不會忘記13.學校的天空14.言語擾嚷之間的寂靜15.精神病院16.待在我身邊尾聲誌謝
引言 我母親走在街上時,男人為之側目。 她抽百樂門香菸,要買菸時便寫張字條,讓我拿去街角雜貨店買。她玩牌,大多數時候玩單人紙牌戲。她個子不高,但從不穿高跟鞋,而偏愛靴子;特別是那種後面或側邊有拉鍊拉上、裹住小腿肚的款式。 對於小孩的童稚言行,她沒什麼耐性。她不只一次厲聲責罵我,要我停止我那個年紀的舉止。 她有一頭黑髮,和眼珠的顏色一樣。說起話來嗓音輕柔,以女人來說略微低沉。但如果她願意,她犀利的言辭足以叫男人結結巴巴,好似那男人的舌頭——或不只舌頭——剛被人一把割掉。她愛捉弄她的女性友人。有時,有點虛榮。 她喜歡搖滾樂,特別是門戶(Doors)和滾石(Rolling Stones)這兩個樂團。 她腦筋靈光,說我跟她一樣。 除了偶爾塗點口紅,她很少化妝。 她認為我穿Izod的T恤最好看,而我喜歡鱷魚牌。 她喜歡我陪她,到哪裡都帶著我,不管別人怎麼想,就是要把我帶在身邊。她帶我去酒吧,讓我坐在高腳椅上,帶我去迪士尼,在賽馬場教我如何下注。 知道我需要保護時,她出面保護我;知道我自己應付得來時,就讓我自己應付。 我八歲時,他們在北好萊塢的一條街上,把她從我身邊帶走,把我扣上寄養孩童的身分。她與我為伴的時光,加起來僅僅將近兩年。即使是現在,我如果和她一起走在街上,她雖然老了些,仍會引來路人的側目;路人會以為,她身邊那名年輕男子——這是他第一次在她身邊扮演保護者——是她一手養大的兒子。
1. 作者敘寫成長過程中與母親分離、在寄養家庭孤獨成長的真實經歷;兼具「成長故事」、「親子教養」、「心靈勵志」、「社會關懷」、「真情催淚 」等暢銷元素。 2. 本書於2008在美國出版,榮登 《New York Times》、《Los Angeles Times》、《Publisher’s Weekly 》暢銷書榜,並獲選《Washington Post》年度選書;《People》、《Elle》、《讀者文摘》等多種期刊雜誌報導本書或訪問作者。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