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陳之華 天下文化
出版时间:

2009/04/01  

出版社:

天下文化  

作者:

陳之華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前言

  芬蘭教育,一本最動人的勵志書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這位一向認真,也樂於讀書的孩子,一年來曾經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樣讀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成這般辛苦嗎?  他問母親:「你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但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沒有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補習?」這孩子也很納悶,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巧合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對話,出現在二○○七年十月份的一次酒會上。一位有兩個青春期孩子的芬蘭人(亞洲女婿)對我說:「I think, you guys are crazy! 」因為他親眼看到,太太在亞洲的姪女為了升大學,而必須犧牲芬蘭人視為至寶的夏日假期努力K書。他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疼惜不已地問了和朋友兒子如出一轍的問題:你們這麼辛苦,一定會比較好嗎?你們這樣能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品質?你們是這麼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創新?  待過不同國家,接受過不同文化洗禮的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跨文化衝擊下的深層思索。這兩家朋友,都曾經歷過洲際之間的搬遷洗禮,而我也在自己和孩子們歷經不同國度多年生活的時候,遇見極為相似的深刻體驗。  不斷必須要跨文化生活的人,常常會從一個框架被迫跳入另一個世界,再從另一個世界望見原本就熟悉,但卻又已然有些迷惘的視野。只有習慣了,而且最後能適應之後,方才會透過這一扇自己慢慢打開的窗,看見世界的多元,看到了不同的彩虹,也看到自己的家鄉。  然後人們會發現,不是每個地方都是早上六點天亮;人們會察覺,不是每個地方的四季都一樣。讓你驚奇不已的事物,別國別族可能習以為常;你已經習以為常的管理,跨洋之後就被視為對權益的箝制;從小認為天經地義的競爭、要贏,他人卻把每個孩子的尊嚴與權益放在最先。  而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定要給教職員工打考績、分等級才會產生績效,卻有另一個社會的思維強調,只有運作有效的工會,以及引導出自發性的認真態度,才能確保教師與員工的教學與工作品質。當我們過於慣性思考,以為沒有排名就會失去世界的競爭力,卻有另一個天地把對學生公開排名視為社會公平性的淪喪;當我們一再聽到要消弭城鄉差距宛如是天方夜譚,卻有一整個地理區塊的好幾個國家認為那是最根本的人權。  當我們總認為國家競爭力,是來自全民不眠不休的打拚,卻發現地球另一端有著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少一年有好幾週的假期,持守著朝八晚四、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並認為那是很具經濟效益、又最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任何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思維和選擇不同,所帶來的結果不同。  每回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亞洲各地人們對於教育的憂心,聽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煩惱、整個社會對教育未來方向的焦慮,以及最重要的,為什麼孩子自小就需要日以繼夜的拚命苦讀?甚至幾十年來,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移居海外。  在北歐住了六年之餘,我不禁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子民不再想要外移?讓外人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夠人性、夠優質、夠「有教無類」而想要遷入?讓我們的社會因為教育的平等、人本,而成為亞洲其他國家人民心生嚮往之地?  我們或許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可以讓教育的一切回歸根本,讓原本屬於教育良善的一面能夠發揮得更好?讓大家能多一分對於教育體制可以好好寶貝自己孩子的放心,而不是對於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學校的憂心,能不能多考幾分以打敗其他競爭者的焦慮;讓大家心生願景的為自己的家園,種下那一棵棵百年始成的樹人,將教育改革做到近悅遠來,而不是去怪罪移遷出走的子民,就如同去怪罪孩子成績表現不夠好,卻不願去正視整體教育已經使孩子讀到筋疲力竭了。  寫完第一本書《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之後,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的觀察、感受和實地訪談,來不及在第一本書中深入探討。而我仍在出書之後,一如既往、持續不斷地在芬蘭到處訪談與觀察,也在不同的教育機構裡觀摩第一線教師的培養,並自費參與了兩場國際研討會。這些不停汲取芬蘭教育的養分,和一再深入觸碰芬蘭對於教育與社會文化的心思,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說,我的第一本書是個人對於芬蘭教育基礎的全面觀察,以及嘗試以身為一位家長和跨文化觀察者對於「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做的剖析,那這一本書,應該就是希望能持續在某一些價值觀上繼續探索與反芻,看看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些什麼?要給可愛的子女們,許一個什麼樣的未來?也問問自己,是擊敗他人、以競爭為樂,或者瞭解自我、尊重群體,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這些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注視北歐芬蘭的教育成果,對她百般好奇、亟欲探究,但多半仍以原有僵固的自我思維前來一探,以陳舊的教育觀念對她品頭論足,無法真正跨越既定的思想框架。  有時我不免懷疑,如果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索自己的生活與體制到底哪裡走岔了路,只是一味嫌棄他國的模式不適合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再派多少學者訪團,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只是在自我設定的框架裡打轉;頂多在原有框架的外圍繞了又繞,連跨出去一步的基本方向都找不著,遑論檢視自我的勇氣。然後最後的結語就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  幾十年的高談闊論,數十載的教育實驗下來,讓台灣一代接一代的子女成為任意施行改革的白老鼠,讓社會的理念思維和教育工作無法破繭而出。虛擲、耗費的不光是教育學者的苦心孤詣,更是一連好幾代的生命成長歷程。  不記得多少回了,我們行車往返東歐以至波羅地海諸國,更在遍訪北歐各地時,我會深深懷疑、納悶著,怎麼芬蘭有的,別人都有,可是別人有的,她卻不見得有。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擁有這麼少資源的她,卻願意一步一腳印地走向自己心中認為最適合自己,不偏不倚持守的「人本」道路。  她,鼓其餘勇的不去仿傚、正視自我,實實在在、亦步亦趨地走自己的路子,不以全球評比為懸念,不以「贏得全世界」為依歸。  恍然之中,我驚覺芬蘭就如同一本最生動貼切的勵志書,也是一個孤獨行走自己道路的最特別範例。每當我遇到挑戰、挫折,想要放棄、逃跑之時,看著這個苦寒之地如何徐圖再起的艱辛歷程,我就會對自己說:不必急,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想通了、選對了,就走下去吧。堅持,雖然苦澀,但終究會結出果實。  芬蘭堅持做自己在行的事,回歸根本、為生民尋找可長可遠路徑的心,為許多茫然、迷途、憂心、苦惱如何為下一代找出教育基本意義的國家與人們,提供了一個深深研思的模式與指引。從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反璞歸真的求本精神,是一個社會自我成長、自我負責的價值觀。芬蘭堅信,唯有一切回歸到事物的本質,才能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  所以我想,二十一世紀芬蘭教育帶給大家最好的禮物,應該不是去仿傚她,因為她自己都不認為世上有「完美的模式」這檔事。而應該試著去找尋出,她是否關注於讓人人都想要「爭第一」的競爭力技巧,還是只想啟動每個人與社會國家對於教育基本價值觀,與生命和人本價值的思索。  這本書涵蓋了四章,其中幾個篇節,曾經發表在雜誌專稿和我的「北國風情」部落格裡,不過內容都做了些許的調整。而各類課程的描述部分,雖然我家兩個孩子是念了以英語教學系統為主的芬蘭學校,但這兩所學校的課程,都完全依照芬蘭教育當局的國家核心課程綱要訂定,至於我所寫下的眾多學生與老師的例子,則是綜合了過去多年,陸續在各地的訪談紀要,以及在芬蘭多所教育機構的觀察、詢問,再對照核心基本課綱的研讀心得而寫下的。想要書寫出來的實例不少,限於篇幅關係,就先擇其部分內容來做敘述。  感謝二○○八年三月間,在我第一本書的撰寫幾近尾聲之際,天下文化的邀約,讓我有機會繼續把對於芬蘭教育和跨文化研究、體認、觀察的心思意念,分享給更多人。  最後,我個人在這本書所獲得版稅收入數額的百分之三,將於每年的年中及年底請天下文化代為捐贈給遠見?伊甸「大象牽小象?象圈工程」。  一如我在第一本書裡說的:謝謝您來看這本書。推薦序  分數不是唯一的評量方式  洪蘭  福爾摩斯對華生說:數據、數據,給我數據,其餘免談。沒有數據,所有推論都是空的。我也很想說:觀念、觀念,觀念不改,所有的改革都是空的。  一個既有的制度很難改變,如果只改制度而沒有改變制度內的人的觀念,那麼不論制度怎麼周延還是不可能成功,因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滴水不漏,聰明的人就會去鑽制度的漏洞,改革就破功了。所以談改革,第一要做的就是改變思想觀念。歷史上許多立意良好的改革,都是因為沒有從人的觀念去改變起,後來都沒有成功。  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不容易,最好的方式是透過書本,因為看書是依自己的速度,看電視、聽演講是依別人的速度。依自己的速度可以隨時停下來慢慢咀嚼、靜靜思考,想通了,才能改變。所以國父要推翻滿清政府時,是從辦報鼓吹革命開始。我覺得教改也要從出版教育的良書開始,最好的一本書就是這一本。我非常欣賞作者的觀察力,她吸收內化別的國家的經驗後,回頭來看自己,指出了很多應該要破除的舊觀念。  人是習慣的產物,習慣了原有的生活後,所有的陋習就看不見,一切的不合理就變成理所當然。這是為什麼古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必須跳脫出來,甚至跨越文化,才會真正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才會像作者說的看到不同的彩虹。  作者在北歐住了六年,又很用心的去深入瞭解芬蘭的教育理念,所以她在本書中所提出的許多觀點都是一針見血,直指我們的沉?。的確,現在學生最痛苦的就是國中、高中這一階段,但是誰說書一定要念得這麼辛苦呢?難道一定非得這樣念書不可嗎?北歐的孩子在教室的時間比我們少,為什麼他們的知識沒有比較少?反而在人際關係、待人接物上比我們成熟?我們這麼聰明的中華民族,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生活和環境做出更多的創新,帶給自己更有品質的生活?  台灣學生很痛苦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分數的觀念一直改不過來。分數是評量的一個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人的學習成果不是呈一條直線成長,而是貝殼式呈波浪形逐漸上升。每個孩子學習的速度不同,如果段考時間正好在孩子融會貫通之前,這孩子的成績當然會吃虧。孩子不是不能學,只是學得比較慢而已。我們明知道每個孩子的個性、長處並不相同,可是偏偏要用同一把尺去衡量孩子,這樣怎麼可以呢?數學好的有比英文好的聰明嗎?  每個父母都知道真正有關係的分數是聯考那一天的分數,平時考一百分,聯考時考五十分,一樣不能上第一志願,但是父母卻常為了平日的一分、兩分非常計較,作者說得對,「天下沒有不在乎成績的孩子」,連芬蘭男孩拿到成績單時也會拿著計算機猛算。是的,每個孩子都在乎分數,但是可以用更健康的態度來看待分數,分數應該是讓孩子知道,和全班同學比起來自己的程度在那裡,不應該成為挨打、甚至是被羞辱的原因。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打完了,原因還在,孩子下次一樣考不好。我們應該先沉澱下來,找出孩子學習不佳的原因,再做補救教學。每個人開竅的早晚不同,如果孩子智慧還未開,學習能力還未達到學校的標準,即使打死了也考不好的。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很冤嗎?其實,哪個孩子不想好?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人誇獎?許多最後自暴自棄的孩子背後都有很多令人辛酸的故事。  我們「因材施教」講了三千年,到現在仍是鏡花水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始終認為如果別人會,我們的孩子也應該要會,如果不會就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回家沒有做功課。我們很少從發展上的原因來看孩子是不是開竅的比較晚,是不是老師教學的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山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曾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我們很少能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孩子,我們吝於誇獎孩子,我們甚至不允許孩子犯錯,什麼事都要求完美、考試也都要全部一百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求全呢?當我們在指責孩子時,有沒有想過大人也有忘記帶東西的時候,那麼,為什麼孩子忘記帶聯絡簿就要罰站、挨打呢?紀律來自長期的堅持,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允許錯誤,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  這本書是我所看到比較東西雙方教育制度最親切、最有人性,也最好看的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它放在案頭,當我們又回到舊觀念去時,拿出來看一下,它會提醒你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孩子讀書究竟所為何事。  教改要成功需從整體社會價值觀先改起,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從既有的窠臼中跳脫出來,看到彩虹的另一端。                

内容概要

  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為什麼芬蘭做得到?對於過度強調競爭、課業壓力繁重的台灣教育體制,芬蘭教育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鏡。《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記錄了作者在芬蘭生活的所見所聞,以及兩個女兒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  藉由自身的觀察與感受,作者在書中不斷比照、對應台灣和芬蘭在教育方面的差異,對於台灣社會爭執不休的教改的內涵、資優班制的存續、學校排名、補習風氣、孩子的價值觀等議題,有深刻且多面向的討論。本書能提供所有關心教育的父母、老師、行政官員,甚至是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一個自我省視、重新思考教育本質為何的機會。  ◎聯合推薦  芬蘭駐台灣商務辦事處代表/史亞睿  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  作家/吳祥輝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校長協會理事長/李秀貞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林天佑  兒童文學作家/林良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郝譽翔  何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莊祝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莊淇銘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教授/秦夢群  公共電視台副總經理/郭至楨  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郭重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陳明溥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黑幼龍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劉旨峰  台北市敦化國小校長/蔡秀媛

作者简介

  陳之華 ( 作者 )  陳之華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目前旅居芬蘭,曾住過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多年。曾任職台灣的紐約設計公司、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格蘭英語、格瑞文理中心等。並曾在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客座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擔任天下雜誌《親子天下》、城邦《旅人誌》、芬蘭《Agenda》英文雜誌等專欄作者。譯有《泰國》、《尼泊爾》、《以色列》(知性之旅《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鹿橋)等書。譯編有【夏威夷旅遊局】《夏威夷觀光圖集》、《夏威夷?歐胡島旅遊》等。  作者其他經歷還包括台灣《T3 雜誌》、《Macworld麥克情報》國際中文版特約翻譯及撰稿,美國GTE電話公司、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泛太平洋學院等特約編譯與藝術設計。  作者個人部落格《北國風情》,述說芬蘭、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生活、人文、設計、藝術、建築、音樂、教育、旅遊等感受與體驗,獲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命記錄」首獎。

书籍目录

推薦序 分數不是唯一的評量方式 洪蘭推薦序 從心改變教育思維  莊祝娥推薦序 童話世界在人間  郭重興推薦序 找回教育的原愛  蔡秀媛來自各方的感動自 序芬蘭教育,一本最動人的勵志書前言 回歸自然第一章社會價值,是一切的基礎1讓所有事物回到根本面2醫師和廚師一樣偉大3沒有「最好」的大學4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5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6資優,使別的孩子受挫7教育,是給每個孩子的8社會不能只看到菁英9不強調競爭,也能獲勝第二章以孩子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10以尊重孩子為考量11公平正義,從小開始12任何階段都不能失衡13協助孩子選擇未來14不要指名道姓 No Names, please15不為任何測驗作演練16爭第一只是永無止境的數字之爭17不對分數推波助瀾18讓孩子盡情發揮創造力第三章文學、藝術、運動,全方位的學習!19女兒們的多語言學習20母語文學課:大家來說故事吧!21孩子森林找路去22游泳課要怎麼學?23在框架中的學習,不是真學習24市長的舞會25音樂課:融入「國際化」與欣賞26「四季」裡的「冬」27認識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28工藝課裡,自己做外套!29安娜學苑的「美學週」30藝術,動手體驗!31八年級生,樂在實習32見識 Work Practice第四章開闊的生命視野,豐富孩子的人生33小學校的課堂34和學生一起找答案35小國的國際視野,從小開始36本土化可以這般精采37不說學才藝,是去找興趣38芬蘭孩子的興趣真不少!39公民責任,高於自身享樂140品格,來自價值觀41考試,是要讓大家都能進步42評比,讓未來更好43芬蘭人滿意她的教育嗎?44和孩子們一起正視面對問題45美麗與哀愁後記童話世界裡的生命期許

章节摘录

  不對分數推波助瀾  在芬蘭,每個學期結束,孩子們都會拿到學期成績單,但形式會依照不同年級,分別以分數、評語或是學習滿意度等方式來呈現。  一般來說,高年級,也就是五年級以上學生的成績單,各個科目在該學期的學習成果會以一至十分顯示出來,或是以分數和評語並重的方式來呈現。但這些以分數為主的成績單,並不會有各科加總之後的總平均分數。  在六月初一個白晝頗長的夏日,我們來到小女兒學校的大禮堂,那一天正在舉行期末結業聯歡會。我在禮堂外面,意外瞥見幾位中學部的芬蘭學生正在走廊上等候自己的弟弟妹妹們。  其中一位男孩,一邊猛盯著手中那張薄到風一吹就會飛起的A4成績單,一邊猛按著手機上的計算功能。他使勁全力的按,又是抿嘴又是嘆氣,手中那張皺皺的成績單看得出已經被來來回回拿出好幾次。當時,不屬於同一所學校的大女兒、我和先生在一旁看得出神。這並不是我們第一回見到如此在意自己分數和總平均的芬蘭學生呢。  才剛參加完大女兒學校結業式的我們,在大女兒班上已經看到好幾位孩子,拿出手機急著算出手上成績單的總平均分數。有時甚至站在一旁的芬蘭老爸也會慢慢走到孩子座位旁,彎下高瘦的身材,低著頭用眼尾的餘光迫不及待瞄著孩子的成績單。每一次我在教室看著這畫面,總不免會心一笑。  我轉頭和一旁的先生說,哪個孩子會真的不在乎分數呢?是人,都會在乎吧。更何況,孩子就是孩子,拿到成績單後,不是滿臉懊惱的生悶氣,就是大大鬆了一口氣,也有的則是猛計算自己的總平均分數,然後互相打探彼此的成績。他們各式各樣的不同表情,讓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多了些許的苦澀與甘甜趣味。  有一回,我和朋友們說起這些見聞時,一位仍屬獨身貴族的朋友就問我,如果已經不去評比了,為什麼孩子們還是會在乎成績呢?  在我為人父母之後,似乎對於每個孩子的心性與人的基本心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重視。沒有人是不在意評比的,沒有人真的不在意成績、不在乎自身的評價、考評。相互較勁、對比,似乎是人性的一環,就像是同一家庭裡的兩個孩子,還是會在意父母是不是比較偏愛誰。人的感性與理性,總在這種拉扯之中或強或弱的消長起伏著。每個孩子都希望能有好表現、討人喜愛;但卻又因為個性、才能不同,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自然不相同。  這樣說吧,哪個孩子不想求好?許多最後自暴自棄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性格等因素所造成。不管是北歐人,還是亞洲人,人性都是相同的。問題在於,一個社會怎麼去看那張薄紙一片的成績單?家長會怎麼說?學校、老師,甚至於街頭巷尾的鄰居們怎麼看?還有,整個社會國家與政府教育單位會不會一起去推波助瀾?國家與為政者的首要責任,是給大家希望,而教育不是只有給菁英和所謂「優秀的人」希望吧?而是必須要讓不同的孩子都有一線曙光與希望。不論成績單上的分數高低,教育不能成為人性相互比較的催化劑,不能成為分類、貼標籤的審判官。  當整個教育體制不去計較那種過早讓學生產生比較心態的分數,或是進一步去激化以分數做為互相競爭的心態,而是長期鼓勵大家一起以跑馬拉松式的方式永續學習,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夠較平和的以自我成長為學習宗旨,那就是從制度面上形成了公平、實在的教育環境,而不是制度反而成為扭曲人心的可怕淵藪。  在芬蘭,最有趣也深具意義的,還是莫過於學校總是不去計算任何學生的學期總平均分數,也從來不會為孩子們做任何的成績排名,因為教育體系認為這時候去做任何的排名,沒有什麼意義與建設性。  說起學習成果的評比,兩個女兒曾經分別在赫爾辛基國際學校各自念了兩年整。學校每學期末,各科目任課老師會分別為孩子寫上一些話,當作學習成果評量。有趣的是,不同科別的老師竟能將同一個孩子的個性與學習態度、成果表現等,準確描繪出來。  兩個女兒後來分別轉入不同的芬蘭學校。低年級的學習成果評量,也是一份各科目老師撰寫的總學習報告;隨著年級升高,才有了各科目的評分。  如此一來,家長對於自己孩子在校期間,而且是長時間以來的個性發展、學習態度、和同學相處情況等,透過各科目老師的說明與建議,將會有更深切而整體的瞭解。這種與其說是學期成績單,倒不如說是老師對每個孩子一整學期的學習與成長,花了心思所寫出來的綜合觀察報告與對話來得更貼切。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這本書是我所看到比較東西雙方教育制度最親切、最有人性,也最好看的一本書。」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