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

潘煊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03/31  

出版社: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潘煊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  潘(火宣)  聽見海潮音  ──《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寫作心情  我就這樣走進浩瀚的海洋。  二○○三年一個春日,跟隨聖嚴師父來到如此的場域,船舶、地圖、鄭成功、荷蘭東印度公司、原住民、新港文書………,時空感澎湃的「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正在台北故宮展出。一艘艘荷蘭大船、廈門商船、福州船、台灣船的古模型,讓大航海時代中的美麗之島,波濤蕩漾。台灣,就是在這個文明肇始的一百年裡,睜開了望向世界的眼睛。展場中,聖嚴師父時而靜觀、時而舉步,悠然徜徉。  望著師父衣衫飄動、一向跨大海越洲洋的身影,這對我或許正是一個喻意吧,書寫一位禪師波瀾壯?的生命風光,我彷彿也要進入一個大航海時代了。  生命史詩意象鮮明  其實在這個春日之前的兩年,我已首次拜訪過聖嚴師父。那時我因撰寫《印順導師傳》,而訪問師父有關與印順導師之間的佛法因緣。緣起於此,慈悲的海洋中我是一葉扁舟張起風帆,師父首肯以漢傳佛教為主軸,出版一本書,於是,我展開了相關的訪談。  不久,另一個文字因緣出現。台灣高鐵公司殷琪董事長向師父請益佛法,師父覺得既然有此開端,最好連續多次深談,以能釐清種種疑惑,因此希望我臨場紀實,以文字留下相談歷程。我欣喜得以聽聞禪法,從二○○三年九月,到二○○六年八月,三年間總共進行了十一次的問法與解惑。而後結集成書分享大眾,《慢行聽禪》在二○○七年付梓問世。  《慢行聽禪》出版後,原先漢傳佛教的訪談再續前緣。小小的舟子續航大海,愈走愈覺汪洋無限。海,是無法界分的流動,於我所見,貫串師父生命史詩中一個非常鮮明的意象是,打破界限。  師父不斷以他慈悲智慧的弘化、行雲流水的遊蹤,在打破界限。種族的界限,宗教的界限,文化、膚色的界限,時間、空間的界限,乃至於,心的界限。  就如那年觀覽「福爾摩沙」展,我印象極深的是,師父不論與故宮院長或導覽學者交談,總是以多元的觀點看時空。師父說:「我主張文化必須多元並存,才能生生不息。現代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可以說自己的文化最為優秀,如果閉門自守,就沒有路走,一定要融合、吸收、開創,才有新的生命出現。」  採訪就是課堂  文字創作必然也要融合、吸收、開創,才有新的光亮。採訪師父,於寫書而言是重要的程序,於我本身而言則更是珍貴的薰習。記得訪談初期,我曾問及漢傳佛教的禪法對不同民族性的人民,比如美國人或俄國人,有什麼啟發及影響?師父回答我,人就是人,文化不同是歷史使然,但在本質則無大異,不論東方或西方;而且禪宗也沒有一定要給人什麼,而是適應人們的需要、期望或困擾,隨順引導。「我不把自己是一個台灣人、華人,或是一個佛教徒、禪師的意識形態,帶進與國際人士的交會裡。漢傳佛教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宗教,我不自限一個主觀的立場。」  短短一段問答,剎那產生震盪,震幅所及,我心裡似乎有某種東西開始碎了。一張國界分明的地圖碎了,一種既存的人我區隔模式碎了。我知道,師父的回答,正是在破我對美國或俄國或任何國家的疆域感,也是在破我對禪宗與外界主客之間的立場觀。「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抽離自我中心的直觀,就如攬鏡照面,師父告訴我,鏡子沒有主觀意識,沒有一己情緒,也沒有自我的知識、學問、經驗、感情,它只應對當下情景,是什麼,就照出什麼。  師父的這一照,我猛然就看到了自己原來有所執持,原來需要粉碎執持。  採訪就是課堂,我在堂上深深受教了。  一個燦爛的鼓舞  師父對提問的當下回應,經常具有圖象式的視覺詩意。  有一次談到「瓶頸」,師父說,放空了,瓶中無物,連瓶子也無。瓶子不存在,瓶頸當然就不存在了。「瓶頸,其實是自己的思想轉不過來,是自我觀念畫出來的界限,把那條界限拆掉,人就在瓶外了。」  瓶裡瓶外,界限拆或不拆,一念之別,就在心。「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問題是心的問題。」師父指出二千六百年來古今時空的貫通:「佛法就是心法,是釋迦牟尼佛得道後,留給世人的觀念和方法,使人的心不受煩惱污染,不受痛苦干擾,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在人與人、國與國、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都將走向無疆界的現代,不形成宗教隔閡,不存在文化對立,放諸四海,人人都能從觀念的、精神的改善與轉變,超越悲苦走向快樂幸福。  就如舟筏逐漸嚐出海的滋味,我逐漸體會師父寄寓於「心靈環保」的殷切,於是對這本新書的紀實寫作,便把浩瀚的漢傳佛教主題,聚焦於「心靈環保」之上。  然而如何勾勒主軸的線條、連結組織的脈絡呢?師父談農禪寺時,給了我一個燦爛的鼓舞。  用「心靈環保」架構時空  師父娓娓談及農禪寺從原來的農舍,成為台北市登錄的歷史建築;從最早的暫用,而能擁有,至今成為都會中的修行中心,未來將嶄新擴建。當聽到師父說,要把未來的農禪寺建在水上,我整個心為之一亮!師父以「空中樓閣,水月道場」形容他腦海裡轉動的景象,看似立於縹緲虛空中的樓閣,又像倒映於水中的明月,虛幻中是實景,實景中又蘊含精神理念。  這是多麼動人的創造。且不論將來建築因緣如何,但是這個曾經迴盪在師父心中的意象,是那麼燦爛地鼓舞了我為這本書尋找新的透視。當我以「移動力」的角度貫串心靈環保,師父閱後評註「寫得很好」;當我以「創意」的切入點匯通心靈環保,師父也勉以「可以繼續」。師父言教身教所及的心靈環保在在處處,關懷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火是心靈環保,創辦法鼓大學是心靈環保,發起社會運動是心靈環保,禪修是心靈環保,教授天台學是心靈環保,………,我將這數年間的訪談,整理出十個面向,希望以師父穿越歷史歲月的足跡,架構出心靈環保的時空之路。  我難忘有一次採訪完,當收拾好文具走出來,就看到師父腳踩器材正在運動。師父一生為世人的心靈作環保教化,那走了將近八十載的雙腳,衰病晚年仍如此不輟不歇,我心裡忽然有了莫大的感動。  無限感恩,無比愧疚  師父深知在現今價值混亂的社會中推動心靈環保,必有其難度,但是,「一代一代持之以恆,永遠不退初心,我覺得很樂觀。」抱持如此心情,十六次訪談,採訪時間從初期的每次三個小時,到後來的三十分鐘,師父漸漸體弱。但仍然次次愷切口述,篇篇慈悲閱覽。正因為知道師父寄寓於心靈環保的殷切,我的寫作不敢潦草急就。然而就在最後一批文稿寄出給師父的次日,師父安詳示寂。   這本書來不及在師父住世時出版,我非常愧疚。數年來,我感恩師父給我泛行慈悲之洋的因緣,聆聽海潮之音,而今唯有透過文字將師父的理念呈現得更清晰,讓讀者更易從中感知師父的殷望之心,或許能稍稍彌補我愧對師恩的耿耿大憾。  後記  師父留下了禮物  原來,山是會流動的。  從高處鳥瞰,這一天的法鼓山,山道蜿蜒得特別鮮明,綿綿密密點點簇簇的身影,描出了一彎緩緩流動的人潮之河。除了佛號,一切靜默。  這一天,是二○○九年二月八日,聖嚴師父圓寂後第六日,靈柩起龕前往荼毘火化。簡潔、開闊的大殿裡,迴盪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潮如湧。我想起了過去的訪談時刻。聖嚴師父曾經談起他理念中大殿的造型是,高廣、肅穆、穩重大器,具有西方大教堂的神聖氛圍,建築本身就蘊涵一股震懾人心的力量。而今這力量以一種空間與聲腔的對應,化成一片深邃共鳴的海洋,濤音連綿,層層不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至誠懇切的心靈共振從這裡幅射,師父的靈柩從這裡起行。  靈龕車隊緩緩行進在法印路上,貫連園區大道,萬千信眾夾道跪送,向師父頂禮告別。空山微雨,嵐氣氤氳,枝椏猶如伸展作別之姿,葉尖珠露彷彿懸垂追思。溪聲潺潺,緋櫻凝眺,含笑花浮動幽香。佛號一聲一聲,車隊一步一步,師父的法體色身,漸漸、漸漸離開了。我突然領會到,師父一生是如此充滿動能。  回想有一次採訪,訪題未竟,師父下一個排定的行程已必須出發,那是應邀參觀故宮「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我於是跟隨前往,在師父的座車上繼續未竟的訪題。  車行移動中,我問及二十多年來師父奔走於東西方國家弘揚佛法、指導禪修,可有印象特別的旅程?師父談起了某次要從紐約飛往美東主持禪七,由於開車接送的居士走錯航廈,時間耽誤了,班機起飛在即。如果沒有搭上,必定趕不及既定的禪七時間,緊急之下,拔腿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朝著登機門,拼了老命飛奔,終於在最後一刻,跑上了飛機。師父打趣地形容,第一次看到自己那樣飛奔,就像小偷被警察追捕一樣。  這樣如風如如雲的動態,不只在寰遊步履上,也在心境思惟上。這書裡〈創意世紀〉一文中,我有一句話寫道:「創意是人類嚮往的一種能力」,師父閱後,把「能力」改為「動能」。動,於是展現能量,我這樣體會師父的遣辭用意。一字之易,的確讓整句話的力道驟然活絡了。  每次寫畢文稿,我總是請師父過目,於我而言,猶如對師長的寫作請益。而師父也總是多所鼓舞,慈悲勉勵,某些篇寫得很好,某些篇可以繼續,某些篇寫得精彩;而有時,師父也會指出弱處,或者就在文句旁批註:「只有形容未見故事」。師父的提點,於我的寫作是珍貴的加持,讓我得以修潤調整,增益內涵。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評語是:「這篇稿子跟全書其他各篇相比較,後面幾段最好重新寫過,以足本書之完美。對不起。」  指出後生晚輩的不足還要說聲對不起,這是多麼尊重包容的長者氣度,每每讓我深思有得。這些留註在我文稿上言簡意賅的短語,我視如師父給予的禮物。禮物之惠讓我受用殊深的,又豈只在文字寫作,更在師父的德行襟懷、躍動活力能量的生命啟發,回報師恩,我願把這本書的作者版稅全數捐給法鼓大學。法鼓大學是師父所稱最後一個要完成的心願,二○○八年初,我向師父表達了願與所有支持大願興學的十方大眾走在一起,以此略盡棉薄。  寫作這一本書期間,耳中迴盪、心中省思的,經常是師父所談「心」的修行。師父說佛法是「心」法,使人的心不受煩惱痛苦污染,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過去數年間的這些訪談,紀錄了師父的法教身教,我將之聚焦在心靈環保上,以十個篇章呈現十個面向。  而今師父走了,心靈環保的理念是師父留給世人珍貴的禮物。禮物是祝福的,是分享的,既是師父的悲智行跡,也是師父對世人的身教啟迪。  而最後一場身教,是二月十五日,師父的靈骨植葬在法鼓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一瓣花香、兩坏春土,沒有任何宗教儀式,師父的色身,化作春泥,回歸大地。正如師父生前所說,人從父母而生,生而死,死而回歸大地,是最好的方式。在天地自然間,骨灰落土於植存穴裡,覆蓋之後,師父這樣形容:「看不到任何痕跡。」  我難忘那一天細雨霏霏的法鼓山,逾三萬名來自海內外人士分布於全山各殿堂,透過視訊連線,共同參與追思植存,看著師父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人間。  當植存完成,幾乎所有人的腳步都朝向生命園區行進,山又流動起來了。綿綿密密點點簇簇一彎又一彎緩緩流動的人潮之河,沿著曹源溪畔,在十五度斜坡、七個「之」字蜿蜒的步道上,峰迴,路轉,轉動生死無別的觀點,放下種種色身的執念。二公里路程,一堂莊嚴的生命教育課程。  生命園區裡,竹安靜,樹安靜,天地安靜,心安靜。靜靜環繞一匝,師父言猶在耳,「看不到任何痕跡」。原來的草地,原來的春土,彷彿絲毫未動,真的看不到任何痕跡。  草色青青,竹篁翠碧,山高水自流,無心雲出岫,正如師父之願,一切色身所有,寂滅為樂。

内容概要

聖嚴法師二○○九年二月三日圓寂,在遺言中諄諄交代,身後「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本書在最後的兩年間,由聖嚴法師親自過目,今日能夠將此書出版,實屬難能可貴。潘煊寫作這本書的兩年間,耳中迴盪、心中省思的,經常是聖嚴法師所談「心」的修行。聖嚴法師說,佛法是「心」法,使人的心不受煩惱痛苦污染,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本書以十個篇章,呈現「心靈環保」的十個面向,貫串了聖嚴法師一生最珍貴的身教。變動快速的世間,精神高壓的年代,回應二十一世紀人類不斷升高的痛苦呼聲,這本書是聖嚴法師留給世人珍貴的禮物--忠實呈現了一代偉大心靈的悲智行跡,以及對世人的身教啟迪。

作者简介

  潘煊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就如小小舟筏泛行慈悲海洋,透過文字本分,傳達人間美善事蹟,是無限感恩的幸事。  著有《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朱銘的秘密花園》、《微笑菩薩》、《相信閱讀--天下文化25年的故事》等書。聖嚴法師  (1930?2009年)聖嚴法師1930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近年來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书籍目录

寫在卷首聽見海潮音──《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寫作心情卷一 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戰爭與和諧連鋼筆也要?下失去和平的「和平之城」跨一步,進入封鎖區忘卻歷史的怨恨讓內心的黑暗國界,消失心靈環保,就是把心放在當下不求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善意的神奇轉化※創意世紀大悲心起,別開生面創意在菩提伽耶創意在法鼓山重量級的創意作品把建築造得感動人創造一條觀音信仰的山脈三方匾額,三個層次處於空明狀態,就有創意出現的可能最大的創意就是改變自己※在移動中創造一生遷徙的生命移動感八方來集,走向凝聚以智慧的行雲,用慈悲的流水步步蓮華,行走江湖移動中的禪七,行進中的心靈環保不能移動,就落伍了生命為眾生所用,動中有安定用足跡,打開世界的另一扇窗全球移動,宇宙飛航火箭般的移動力※為社會心靈設計流程──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從黑白的生活,變成彩色的生活心五四運動來自佛陀時代的「心五四」轉變自己,影響他人新時代,心六倫蝴蝶飛舞了海星回家了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改變的發生讓事情開始改變禪修是精神領域的開發次第鮮明的禪法看見強大生命力咖啡禪裡,隨時放鬆身心大乘禪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回應挑戰從逆境中走過來的人釋迦牟尼佛的朋友挑戰在於自己面對考驗,廣種福田突破瓶頸,耕童心福田正面解讀,逆向思考無所挑戰※看見心靈本色一杯清涼水,一程安定路當今時空需要的心法多元時代,以心相融從心靈環境上加以保護清淨之貧,心不窮回到原點看貧富最可靠的富裕,是奉獻懂得與環境相處心靈環保納入地球憲章恢復真我,最珍貴的當下撿回原來的開心※六天課在天台旅行看準趨勢,扎實下手得獎,指標性意義將天台學恢復成活用之學不斷尋找答案在時空的大座標中我必須珍惜漢傳佛教的遺產※法鼓大學「這些書法裡,有師父的體溫」每一個人都在教育的林蔭中創造被需求的價值人類安樂,地球健康──心靈環保的法鼓大學走出一條教育之路一生堅持人才培養「書苑」形式,新穎陶冶我用心在寫字,而非用手在寫字※化作春泥更護花──環保自然葬在風氣形成的最前端小小生命園區,大大突破殯葬觀念告別,一堂莊嚴的生死學特別的「郊遊」十七歲的成年禮「哪裡需要幫助,我就去!」卷二 聖嚴法師 最殷切的叮嚀調心轉念當下安心慈悲,智慧立言,力行人我互動財富生活,生命,生死後記師父留下了禮物

章节摘录

  內文試閱化作春泥更護花  ──環保自然葬  從佛化奠祭到自然葬法,聖嚴法師把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環保精神,透過禮制改革而成為社會性教化。程序簡樸的植存,真正回歸自然本懷,骨灰入土,化作春泥,滋養花樹,護持每一朵花盛開的香氣,為人間帶來芬芳祝福。  十五度斜坡,七個「之」字彎道蜿蜒而上,峰迴,路轉,進入「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聖嚴法師恩師東初老和尚的骨灰,在這裡入土大地。  這是二○○七年,一個歷史時刻完成於山水空間,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與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鑑心長老尼,共同代表聖嚴法師,將老和尚的骨灰,親手置入植存穴中,回歸大地。全國首座非墓地、不立碑、沒有祭拜儀式的「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啟用的一刻,正是東初老和尚遺願圓成的歷史瞬間。  距此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東初老和尚圓寂,遺囑交代聖嚴法師別為他土葬,火葬後也不許留取骨灰或舍利來供養,而是將之和麵撒在海中與水族結緣。  老和尚在世時曾對聖嚴法師說︰「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這樣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聖嚴法師遵師遺囑,照辦了。  照辦的不是把骨灰撒入海中,而是植入大地,植入引領時代風氣的新思維裡。其實,或海或地,精神無別,在海,是眷養水族的汪洋;在地,則化作滋護花樹的春泥。  生前自在,身後不占空間,果東法師如此尊崇老和尚的悲智心懷,「師公往生到現在已經三十年,雖然我沒有見過他老人家,但能在歷史的一刻,代表師父植存師公的骨灰,體會師公的精神理念透過師父的方向導航,延伸到我們這一代持續落實,成為後世子孫生命教育的一環,我覺得在時空意義上非常殊勝。」在風氣形成的最前端  環保自然葬程序簡樸,將往生者的骨灰裝在五個植存紙袋,由親屬分別置入五個洞穴中,不執著傳統風水理論,破除「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真正回歸自然本懷。  如此的創新作法,聖嚴法師縱觀社會趨勢:「任何風氣開始形成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格格不入,或對新思維採取排斥態度,但之後會慢慢習慣的。樹葬、海葬,以及法鼓山現在正推行的環保自然葬,都是新思維,有其時代性與地區性的需要,原因是人口愈來愈多,可用的土地愈來愈少。」  環保自然葬氣象新成,但背後蘊蓄的動能,卻是法鼓山環保傳承的歷史氣候。從二○○七年生命園區啟用,回推到一九九四年的禮儀環保及佛化聯合奠祭,再溯返一九七七年東初老和尚的遺願,環保精神一脈綿延。聖嚴法師更探源到佛陀時代談「環保」二字:「環保,是現代名詞的借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以及他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圍繞著『環保』而言,特別是心靈環保,教導我們的心不受種種的煩惱所污染,不受環境、困難所干擾,從而延伸到日常中的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小小生命園區,大大突破殯葬觀念  自然葬法,呈現聖嚴法師賦予的四重環保精神。  台灣地狹人稠,蕞爾小島卻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聖嚴法師倡導環保自然葬,讓土地循環利用,不破壞本有景觀,不造成後代負擔,有助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共存共榮,這是「自然環保」。  骨灰植存沒有繁文縟節的殯葬儀式,也不焚燒紙錢、香、燭等,亦無國籍、信仰限制。山水天地間,靜穆莊嚴,用最純淨的方式將骨灰置入洞穴,以綠色向世間告別。時間上,空間上,儀式上,完全合乎「禮儀環保」的精神。  環保生命園區雖只小小四百多坪土地,卻大大突破殯葬觀念,反思兩千多年喪葬文化衍生的積習,一改鋪張奢華的禮俗,節葬、潔葬,「生活環保」的簡樸蘊含其間。  生命園區位在流水潺潺的曹源溪畔、林相蓊鬱的優美緩坡,山徑兩側,百合花、櫻花、含笑花迎風搖曳,往生者的骨灰入土於一片修竹幽篁裡。因為有五個洞穴,骨灰可分由五位家屬親手送行,一個洞穴三個程序,罝入骨灰,獻上花瓣,覆蓋沙土。置入,獻上,覆蓋,…,五個洞穴十五個程序,每一個動作深深憶念,一一作別,一一譜入大自然的生命交響樂。聖嚴法師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骨灰入土,化作春泥,滋養花樹,護持每一朵花盛開的香氣,為人間帶來芬芳祝福。從此綿延為天地間的元素,交融於山水,成為山之蒼翠的色澤,成為水之婉曲的線條。禪宗不落形式的哲思在這裡迴盪,不設墓塚,不立墓碑,不覺陰森恐懼,歡喜看生死,「心靈環保」連結著生命最終極的課題。  法鼓山關懷院果選法師職司生命園區事務,他從「生命權的平等」,談及對聖嚴法師所倡環保自然葬的體會:「大地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平等性,人要生存,地球也要生存,不能因為人的需要而把地球給耗盡了。地球要長長久久地存在,就像人類想要長長久久存在一樣,萬事萬物的生命亦同。我們在考慮一己立場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立場,這就是平等。佛教的觀點認為,一草一木都有佛性,不能因為它沒有發出聲音,就忽視它的存在。師父提倡環保,正是要尊重大地萬物的生命,當人們的心,能夠對每一事每一物善加珍惜保護,自然而然會關注環保問題,這就回歸到一個寬闊的慈悲心懷,亦即心靈環保。」  告別,一堂莊嚴的生死學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聖嚴法師提倡「禮儀環保」,諄諄之心就是希望透過「佛化奠祭」,推動簡約、莊嚴的佛事文化,淨化傳統殯葬風氣,同時也做到生死關懷和生命教育。這是早在一九九四年,有感於民間殯葬風俗的繁文縟節、鋪張喧鬧而促發。  「喪禮,古今中外、任何宗教都很重視。」聖嚴法師說:「中國民間的喪禮本以儒家為規範,但漸漸摻雜傳說與迷信,變成了活人藉死人風光的鋪張場面。有時看到盛大的出殯隊伍,綿延數公里,交通阻斷,敲敲打打,破壞了環境的寧靜,對往生者也無好處,這種禮儀毫不環保。我在日本留學時,看到電視報導類此的大出殯,旁白者這樣問,大家猜猜這在什麼地方?答案是台灣。台灣舉行告別式通常需時半天,家祭、公祭、出喪等流程繁複,因此我提倡禮儀環保,主張儀典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奠祭中大家一起念佛,把功德回向給往生者;並且講述往生者生平,讓大家感念他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覺得人生一趟不虛此行。死亡是此生的功德圓滿,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莊嚴、肅穆、溫馨的氣氛裡,用佛法為往生者祝福,讓家屬感到安慰,與會親友也靜思有得,彷彿上了一堂莊嚴的生死學。」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曾經擔任助念團輔導法師長達十年,精準掌握聖嚴法師所推動的「禮儀環保」理念,他回顧殯葬文化的時代腳步:「早年民間助念風氣還不興盛,師父看到這個現象,於是深入宣講助念的重要性。助念,一者可讓往生者得益,二者帶動家屬念佛,幫助安定心緒,在頓失親人時感受到溫馨。多年來,法鼓山落實關懷的功能,在理念的傳佈、禮儀的養成、形象的建立上,形成潛移默化的力量,社會的助念風氣帶動起來了,在佛化奠祭的著力也屬法鼓山最為積極。過去也許人們會想,民間習俗根深柢固,諸如佛化奠祭、環保自然葬真能翻轉社會的慣性嗎?我從師父身上得到啟發,永遠不要灰心,永遠充滿希望光明,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利他,從一己之心開始,從小處做起,一點一滴,抱持這股精神,法鼓山一路走了過來,社會有了迴響,引領風潮的影響力就展現出來了。」  從佛化奠祭到自然葬法,聖嚴法師把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環保精神,透過禮制改革而成為社會性教化。特別的「郊遊」  這個教化,任職榮總醫院二十多年的金秋華體會深刻。  二○○八年她的父親往生,她與家人將父親骨灰植存在環保生命園區。「聖嚴師父提倡這樣的自然葬法,非常環保,沒有墳、沒有碑,但有諸佛菩薩的庇佑,父親入土在山明水秀的大自然中,我很安心。」  父親百日之期,金秋華包了一輛遊覽車,邀集親朋好友包括從小到大的老同學老同事一起上山,以一種精神性的形式,為父親作百日。「沒有燃香、焚紙、點燭,就是大家去看看他,跟他講講話。眾親友們在這一片父親安息的山水大地,一起朝山、撞鐘、吃素齋、參觀園區、了解骨灰植存。法鼓山一日遊,果選法師還送我們一人一本聖嚴師父的書,大家都覺得收穫豐富。當天有很多我們醫院裡醫生護士的孩子同來,這一趟特別的『郊遊』,也等於給孩子們上了生死學的生命教育。」  比如,遇到園區義工正在開挖植存穴,眾人才了解到工程的難度超乎想像。以三人合作,使用特殊機具掘出二公尺深、八公分直徑的洞穴,過程中,也許會碰上堅硬的石礫,也許要克服難纏的石磐,所以一天工作量頂多挖出八到十個洞穴。  親眼目睹植存穴一寸一寸形成,那是將來某一位往生者骨灰入土的地方,金秋華說:「有的人觸動深刻,有的人感到驚訝,因為很多人一輩子都不願意去碰觸生死的問題。」十七歲的成年禮  當天,金秋華十七歲、在國外讀書的兒子也回國追思爺爺,下山之後,她跟兒子說:「將來我走了,我希望你把我還有用的器官捐出去,其他的就比照我們處理爺爺的方式,燒一燒,植存在法鼓山的生命園區裡。」  兒子坦然回應這個生死話題:「媽媽,我想要燒一燒後,就放在家裡耶,如果妳同意,我想餵魚缸裡養的魚。」  「放在家裡,你不怕啊?」金秋華問兒子。  「我為什麼要怕,妳是我媽媽。」不過,這十七歲的大孩子擔心的是,「我把妳餵了魚,讓妳被吃到魚的肚子裡去,妳會不會生氣?」  金秋華語氣自在:「不會啊,人死了,一切都是形式,不重要,你要怎麼處理,我都接受。」  直到兒子臨出國門,在機場,他突然抱住媽媽一直哭。  過去為兒子送機,他從不曾如此掉淚,金秋華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兒子說:「媽媽,我覺得好感動,妳對我太好了,妳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我身上,我以後會對妳更好,我不要妳像爺爺一樣,走了就再也看不到了。」  金秋華抱著兒子,好欣慰:「你長大了,懂事了耶。」  回想機場一幕,金秋華覺得兒子彷彿經歷了一次成年禮:「去了一趟法鼓山回來,兒子突然長大許多,我覺得對孩子的意義滿大的,很感謝聖嚴法師讓我們有這樣的因緣。」 「哪裡需要幫助,我就去!」  生老病死,如何從中得解脫,這是佛教一向關心的問題。  生是歡喜,老是必然,而病呢?年近八十高齡的聖嚴法師,道出他長久在針藥歲月中對病痛的回應:「我一生常在打針、吃藥,幾年前左腎長了瘤,已經割除,剩下的右腎,功能也不太好,每週都要洗腎。」  當被醫師宣布必須長期洗腎,這對年高體弱的聖嚴法師並不形成挑戰:「我不害怕,也不沮喪;我病得快樂,病得健康。既然疾病臨到我,我就面對它、接受它、以平常心來處理它。我是禪修的人,幾十年的打坐、念佛,這讓我能接受痛苦。」  對於生命的花開花落,聖嚴法師的態度是,活著時,活得全力以赴,至於何時死亡來臨,無所謂。「我不求死,不等死,也不怕死,我的心情很少受到波動。」  聖嚴法師對生死一切自在,「我死後,不需鋪張的追思與傳供,不需布置得富麗堂皇的靈堂。我已預立遺囑,身後既不設牌位、不立碑、不築墳,也不建塔。至於後人對我有任何評論,不重要,也與我無關。我沒有個人財產,即使著作權也屬於僧團。我的身體,用薄薄的棺木封釘,火化以後,也不必有一個骨灰罈來占地方,骨灰就灑在法鼓山的環保生命園區。所有我有形的一切,就在這世上永遠消失。」  物質性的有形生命消失,而精神性的永恆生命,聖嚴法師看待得超然而廣濶:「我是跟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生命、同一個身體、同一個國土、同一個世界,夫復何求?現世的我,個體很渺小,一生的時間很有限,能夠幫助人的力量也有限;而死亡之後的生命,則不僅是在台灣,不僅只在這個地球、宇宙,而是進入了無限的時空之中。在無限的時空之中,什麼時候需要我出使命,我便赴任!在無限時空之中的無盡眾生,哪裡需要幫助、哪裡需要度化,哪個地方的緣成熟了,我就去!」


编辑推荐

◎聯合推薦:林懷民、殷琪、嚴長壽聖嚴法師 我願無盡的禮物歷時三年,聖嚴法師一字一句親自潤飾心靈環保,師父留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忠實紀錄聖嚴法師最後的身教,一以貫之他一生最珍貴的開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