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鄉民都來了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1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  

作者: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页数:

312  

译者:

李宇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網民因為無組織,才能無中生有成為創新組織!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這是歷史上頭一遭,掌控全球合作的工具竟然非由政府或機構組織所獨有。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改變了人們群聚及合作的方式,也同時燃起了一場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克雷.薛基會在書中告訴我們,這些工具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做事的方法,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天生就愛聚在一起,而網路工具消除了集體行動的種種限制,於是——鄉民全都來了!  人類熱愛群聚、分享和互助合作,可是溝通協調的困難,卻阻礙了我們想要「在一起」的天性。不過自從有了網路,一切都不一樣了!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幫助我們聚在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標:揪團、分享照片、集體評論、搞革命……,還有什麼是我們不能一起做的呢?   傳統的組織不能無限擴張,因為管理成本會不斷提高。可是網路世界卻徹底讓管理成本崩盤,造就驚人的群體行動。  如果你曾在較大的組織中工作,你一定了解管理制度所要付出的代價:時時刻刻都有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文書行政工作、凡事都得經過層層長官批示。這是組織完成任務的必要之惡,不是嗎?但網路顛覆了組織的運作規則,讓管理成本崩盤,因而驅動了自發的集體行為,我們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過去在品質上把關的品管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這是個先出版再篩選的年代。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以書籍出版為例,過去我們倚賴出版商為書籍的品質把關,相信每本書都有一定的價值;而今所有人都能創作,網路人氣才是書籍出版的保證。這是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個良莠不分的世界,不管你喜不喜歡,世界運作的方式已經改變,我們也該換個方式思考?   另一個群眾力量的例子:Linux為什麼可以和微軟抗衡?因為它的失敗是免費的!  先出版再篩選的邏輯,讓社會必須承受大量的失敗,在這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種子能開花結果。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Linux。Linux是開放原始碼的作業系統,從一個小實驗開始,逐漸成長為足以和微軟抗衡的龐大系統。為什麼Linux能夠成功呢?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開放原始碼計畫都失敗了,可是這些失敗的成本卻相對低廉。開放原始碼的工作平台,供養了無數的實驗與探索,正是這些免費的失敗,讓Linux獲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這一切還是建立在網民的默契上,你必須了解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所有的網路合作行為,都仰賴使用者之間的承諾、有效的工具和默契。承諾是我們參與一個團體的基本原因,工具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默契則是大家沒說出來的遊戲規則。如果你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你必須了解它的遊戲規則;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開創新藍海,你必須了解遊戲規則背後的形成原因。克雷.薛基深入的觀察分析,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思潮震盪。

作者简介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薛基針對網路世界對社會及經濟層面,特別是社會和科技網路重疊之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寫作、教課以及諮詢。目前於紐約大學互動電信專案計畫任教,並擔任諾基亞、寶鹼、美國新聞集團、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海軍,以及樂高玩具的諮詢顧問。多年來,他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雜誌》、《IEEE電腦雜誌》,同時也經常擔任各大科技論壇及會議的主題演講者。薛基先生目前居住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李宇美  政大資訊管理系畢,佛羅里達大學廣告碩士,蒙特瑞國際學院口筆譯研究所碩士。二○○七年教育部中英雙向口譯筆譯認證。曾任職於行銷、媒體及半導體業十餘年,現為自由口筆譯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全城人幫忙找手機第二章 分享可以鞏固社群第三章 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第四章 先出版,再篩選第五章 當個人動力遇上協同生產第六章 集體行動和機構挑戰第七章 愈來愈快速第八章 解決社會的兩難困境第九章 將我們的工具應用在小世界第十章 免費的失敗第十一章 承諾,工具,默契後記

章节摘录

  第四章 先出版,再篩選  現在是五月的一個星期二的午後,讓我們看看全球為數眾多的網友發表的一些內容。  「在線日記」上,凱莉說︰  昨天天天天,經過了本世紀最機車的暴風雨之後,我和迪娜、迪生和克里斯去了購物中心。全世界的人都在那裡,我們吃了東西,然後幫迪生選了衣服。還遇到凱蒂和萊恩然後逼凱蒂和我跟迪生一起回我家。迪娜晚一點也到了,然後吉米派茲來了,後來琳也來了。真讚,真讚。今天,我家狗狂吠把我給吵醒,我聽到有人狂敲我窗戶。我嚇死了,然後傑基告訴我是傑克,我想管他去死繼續狂睡。我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是晚上上上要好好瘋一下下下  在 YouTube 上,由「德州女孩一九七九」發表的二十六秒鐘的視訊畫面裡,有一隻牛頭犬用牠的鼻子輕輕推著一群小雞的畫面,吸引了一百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九人次觀賞。  在 MySpace 裡,一名署名為「羅由能」的人在茱莉的網頁上留言︰  茱莉…………真不敢相信我錯過了昨晚!!! 崔克說妳昨天喝到茫!我居然錯過了這一幕。大爆笑  在 Flickr 裡,署名「麻子大隊」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化裝舞會裡一個彈奏夏威夷尤克里里琴的女子照片。  在網誌託管服務 Xanga 上,「雙唇_的_天使」說︰  嗨大家好抱歉我好久沒上來了亂忙的打壘球和排球我家新養的狗星期四要和我一起去田納西所以我會有一個禮拜不能上來但是我答應你們一定會上來貼照片還有密西根太……好玩了!啊我們養了一隻傑克羅素梗犬牠長成這樣!!……很口愛吧……沒在騙人的啦!!!就醬子哦對我剪了頭髮相簿裡有照片很酷吧……~!  當然,這些只是浩瀚的網路世界裡的一點點縮影。看了大量的個人貼文、玩笑照片,還有拍得爛透了的影像,很容易產生一個結論,那就是舊有的那個充滿稀有性的世界可能有其缺點,但卻能防止我們不用受那些業餘作品的荼毒。要大吃垃圾桶裡的垃圾肯定和餓肚子一樣糟糕吧?  這種作品的統稱就是「使用者產生內容」。不過這個名詞是有些謬誤,容易讓人誤會的名稱。當你在電腦上創造一份資料時,你的文件是符合這個名詞的大致定義,但其實並不是「使用者產生內容」真正的意思。同樣的,當史蒂芬金在他的電腦上創作小說時,那也不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即使史蒂芬金就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是個軟體使用者。「使用者產生內容」不只是一般人使用文字處理器和繪圖軟體創作出來的作品而已,它也需要有再創造的工具才行,像是 Flickr、維基百科或是部落格這樣的平台,讓使用者能夠將作品傳播給其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在你電腦上創作的檔案並不算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沒有一條通到觀眾那一頭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史蒂芬金正在寫作中的小說不算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因為那是由出版社付費請他寫給讀者看的。「使用者產生內容」是一個群體現象,同時是由業餘群眾所產生。當大家在討論「使用者產生內容」時,他們描述的是使用者創作並彼此分享媒體的方式,和專業人士的創作完全無關。以此觀點來看,「使用者產生內容」的想法實際上並不是創造能力的個人理論,而是媒體關係的社會理論。  MySpace 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交網站,使用者多達千萬。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個數字是因為 MySpace 的主管(以及它的母公司「新聞集團」)只要一抓到機會就不忘提醒大家它有多少使用者。但是大多數 MySpace 的使用者並未與這麼大規模的使用者互動。大多數使用者只和少數幾個人互動,MySpace 裡的朋友數量的中位數是二,而「朋友」數量的平均數則是五十五。(平均數之所以偏高是因為很多人會將自己列為當紅樂團的「朋友」,或是這個網站的創辦人湯姆安德森的「朋友」。)就算是五十五個朋友的這個平均數已經偏高,它還是證明了一種不平衡,那就是這個網站已經建立了超過一億個使用者帳戶,但是大多數人最多只和幾十個朋友連繫。沒有人能輕易地與這個網站裡群集的上百上千萬人溝通(新聞集團除外),即使是彼此連接,大多數的對話都只在小得多的群體中進行。這樣的情形在社交網站中是一種常態,包括「臉書」、「在線日記」和 Xanga 都是如此。在部落格的世界更是這樣,只有幾十個部落格擁有超過百萬的讀者,而數百萬的部落格都只有十幾個讀者,甚至更少。  我們很可能會將這種情況視為是一種失敗。誰想要成為只有一打讀者的出版者?同時我們也很容易看出為什麼大多數使用者產生內容的觀眾如此小眾,因為內容盡是些用字遣詞令人不敢恭維,加上去購物中心幫迪生買衣服這種生活瑣事的文章。我們也會很輕易地嘲笑這些文章是自我感覺太良好的人所為——怎麼會有人把這種無聊的垃圾公開放上網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觀眾不是你。

媒体关注与评论

  「網際網路進入人類生活快二十年,過去大家都只關心資訊如何在虛擬空間中流動,但在《鄉民都來了》中我們卻發現,人際與社群之間聯繫成本驟降之後,未來最大的議題是人類群體如何在實體社會中集體行動、往什麼方向行動,還有最重要的,少數人如何透過這樣的網路影響大多數人。 《鄉民都來了》提到了許多網路集體行動的經典案例,同時也預告了網路集體主義未來可能的方向,不管是政府、商業界或非營利組織,都可以找到在下一個網路行動世代的應對及生存之道。」  --Yahoo!奇摩內容企畫總監/李怡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鄉民都來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