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聚落的100則啟示

原廣司 大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1  

出版社:

大家出版社  

作者:

原廣司  

页数:

248  

译者:

黃茗詩,林于婷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記  于全世界展開聚落調查至今,二十多載的歲月悄然流逝。我于1970年代進行了密集的調查,當時的調查成果,由巖波新書出版為旅行文學作品《聚落之旅》,并由鹿島出版社發行了五冊調查報告書《住宅集合論》。較近期的發表則是在NHK教育臺的「人類大學」節目,節目中以幾乎相同的標題來介紹世界各地的聚落。本書以建筑設計為中心,將從聚落學習到的事物濃縮集結成冊。一開始,并非沒有以系統化方式歸納的念頭,但因為聚落中各種現象實在過于多樣,只好放棄分類的想法。不過,即便當時有分類的企圖,也尚未準備好分類方法。1997年我從大學退休,終于有時間著手整理本書內容,對于統整方式也持續進行研究。最近,又進行了睽違已久的挪威與葉門聚落調查,如同70年代的調查,是滿足又暢快的體驗。葉門的聚落實在太完美,讓我不禁有此一想︰當初從莫查布山谷展開的聚落調查,就在葉門畫下句點吧。  今日的建筑家對聚落并無多大興趣,理由之一,是現代建筑學最初便是以「超越聚落」為目標而展開。但是,歷史并非如此單純,聚落是人類心血結晶的一部分,這樣的「紀錄」,不應該被輕易否定。然而若面對現實,就像那些已然凋零的日本聚落一般,本書中記載的聚落也在轉眼間消失無蹤。就某方面而言,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現象,但應該質問的是,建筑家面對此局面的態度。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筑能做些什么?」只要是建筑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藉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無論本書具有何種意義,如此調查規模下的相關著作,無法以個人之力完成,因為有一群聚落的共同研究者灌注了龐大精力,本書才得以問世。在此誠摯感謝這些一同進行調查、整理資料的伙伴。  感謝負責英文翻譯的Sherry Blake小姐,以及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時期的小組成員林信昭先生、小駒幸江先生,還有,大力協助本書出版的彰國社田尻裕彥先生,在此致上我由衷的感謝。  1997年12月 原廣司

内容概要

  1970年代,現代建筑告一段落。在應該提出下一步的新建筑主張時,建筑家開始思考︰也許可以引用歷史的范例。  先鋒者選擇最艱難的道路,原廣司帶著他的建筑團隊,深入世界各角落的聚落,希望憑藉聚落的力量,找出解答。他以26年的時光,淬煉出100則聚落啟示:建筑學、空間學、哲學、美學、幾何學、天體運行……人類總是試圖用知性來解讀歷史積攢的智慧,「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  建于嚴苛自然中的聚落、具戲劇性空間效果的聚落、一沙一世界的聚落、永遠等待新解釋的聚落……原廣司試圖拼湊出建筑的過去與未來的藍圖,思考通行于萬物的空間哲理。  他說︰「世界,便是人類對自然的解釋。」「研究,是所有設計者的設計手段與資料的來源。」  我們看到一位叩問歷史,思考各種建筑可能性的建筑家。原廣司的精神不僅影響了隈研吾、山本理顯、小嶋一浩等眾多出身「原研究室」的新一代建筑大師,也讓關于聚落的文字跨出聚落,超越了建筑范疇,啟發了小說,也影響了時代。  「世界的聚落調查」至今約有40年,仍以無數種變形形貌刺激著人類的想像力。  共同幻想創造了所有聚落與都市  神圣與庸俗、私有與公有、新生與古老……必須掌握空間的各種傾向!  墻是爭執的原因,也是逃離爭執的手段。由此可知,墻反映了自然。  屋頂,整治了所有混亂。  天空賦予建筑無窮變化,有時則相反,建筑賦予天空不同的形貌。〈天空〉  宏大的構想有賴于雄偉的裝置。雄偉的裝置則有賴于微小的細節。空有構想而無細節,就只是乏味的聚落。〈宏大的構想〉  由遠處望,要融入周圍環境;從近處看,要特立出眾。〈由遠,由近〉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筑能做些什么?』只要是建筑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借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1987年,原廣司首次發表「聚落給空間設計的100則啟示」,刊載于《建筑文化》雜志。  隔年,東大同窗、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依其中20則「啟示」寫成了《為了新的文學》,NHK電視臺亦以此內容制作了系列節目。  建筑家原廣司的「聚落的啟示」在日本掀起熱烈討論。

作者简介

原廣司(Hara Hiroshi)
1936年 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
1964年 取得東京大學建築博士學位
1969年 擔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直至1997年退休
1970年代 原廣司展開其建築的原點:世界聚落的調查之旅,同時以原広司+アトリエ.ファイ(atelier Phi;哲學工作室)建築研究所名義從事建築設計
1987年「Yamato International企業總部」,體現「建築中埋藏都市」的概念
1993年 大阪「梅田天空大樓」,實踐了「空中城市」的構想
1997年 「JR京都車站」試圖在廣場中建造「山谷」,為代表作之一
2001年 「札幌巨蛋」,實驗了「冒出地面」的建築
原廣司的建築作品充滿了前瞻性的思維與挑戰精神,每回發表新作,除了囊括各建築獎項,總會引發熱烈探討
■譯者簡介
黃茗詩、林于婷
黃茗詩 台灣台北人,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畢
林于婷 台灣台北人,淡江大學日文系畢
兩人因喜愛原廣司,決定接下本書翻譯。
■審訂者簡介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

章节摘录

  事物的距離  保持距離,以事物可相互感應的方式。  DISTANCE BETWEEN OBJECTS  In the manner in which things meet,feel and react,preserve their distance.  聚落中的醒目要素、小地標的分布狀態,可視為一幅符號的平面地圖,我們稱之為「符號場域」(semiotic field)。人們從遠處眺望符號場域,也進入聚落內部,穿梭于各符號間。關于符號場域,首先我們要找出符號集合的種類及彼此間的位置關系。較淺顯的例子是建有塔樓的聚落,塔樓便是符號,例如圣吉米尼亞諾的塔林、作為群集中心的塔樓,較小的直立符號則有換氣筒或谷倉、離散型聚落中的住宅等,這些塔狀符號集合起來,形成了符號場域。此外,如「葉門的聚落」、復合式住宅的離散分布、「莫查布山谷小城」中清真寺塔樓的離散分布,在聚落或小城中皆形成了符號場域。  此類符號場域中,鄰近的符號或同類符號彼此會產生「局部呼應性」,有時甚至會誘發符號場域全區的「呼應性」。符號場,是表現聚落秩序的方法之一。  巧妙設計的符號場域,除了符號的質的表現,符號間的距離也扮演重要角色。距離可引發「局部呼應性」。符號之間,或是聚落或聚落間固有的符號的距離,形成了該符號場域的特征。「中南美洲離散型聚落」的符號距離便道出許多故事。  照片為日本離散型聚落的代表例,礪波平原的聚落。住宅間的距離為八十公尺左右,比瓜地馬拉類似聚落的五十公尺還要遠。  后記  于全世界展開聚落調查至今,二十多載的歲月悄然流逝。我于1970年代進行了密集的調查,當時的調查成果,由巖波新書出版為旅行文學作品《聚落之旅》,并由鹿島出版社發行了五冊調查報告書《住宅集合論》。較近期的發表則是在NHK教育臺的「人類大學」節目,節目中以幾乎相同的標題來介紹世界各地的聚落。本書以建筑設計為中心,將從聚落學習到的事物濃縮集結成冊。一開始,并非沒有以系統化方式歸納的念頭,但因為聚落中各種現象實在過于多樣,只好放棄分類的想法。不過,即便當時有分類的企圖,也尚未準備好分類方法。1997年我從大學退休,終于有時間著手整理本書內容,對于統整方式也持續進行研究。最近,又進行了睽違已久的挪威與葉門聚落調查,如同70年代的調查,是滿足又暢快的體驗。葉門的聚落實在太完美,讓我不禁有此一想︰當初從莫查布山谷展開的聚落調查,就在葉門畫下句點吧。  今日的建筑家對聚落并無多大興趣,理由之一,是現代建筑學最初便是以「超越聚落」為目標而展開。但是,歷史并非如此單純,聚落是人類心血結晶的一部分,這樣的「紀錄」,不應該被輕易否定。然而若面對現實,就像那些已然凋零的日本聚落一般,本書中記載的聚落也在轉眼間消失無蹤。就某方面而言,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現象,但應該質問的是,建筑家面對此局面的態度。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筑能做些什么?」只要是建筑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借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無論本書具有何種意義,如此調查規模下的相關著作,無法以個人之力完成,因為有一群聚落的共同研究者灌注了龐大精力,本書才得以問世。在此誠摯感謝這些一同進行調查、整理資料的伙伴。  感謝負責英文翻譯的Sherry Blake小姐,以及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時期的小組成員林信昭先生、小駒幸江先生,還有,大力協助本書出版的彰國社田尻裕彥先生,在此致上我由衷的感謝。  1997年12月 原廣司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原廣司的建筑與著作,影響了時代。他擅于提出問題這一點,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變。」  ——建筑專門志《INAXREPORT》  「我從事廣告業,但也常常向人推薦本書。每二頁就附一張世界各地的聚落照片,從中導出「啟示」,在體裁上是當成攝影集欣賞也可以樂在其中的一本書……它滿足了我們對知識的好奇,堪稱是成人繪本。」  ——Amazon讀者/seisaku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聚落的100則啟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