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能源大趨勢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松井賢一 著 方良吉 译
368
前言 能源是一種理念與倫理的選擇 在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能源無所不在。所以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與層面來探討各式各樣的能源議題。通常有技術背景的人會從技術層面來思索,而具經濟背景的人會從經濟層面來加以思索。還有一些人甚至會從政治、國防軍事等層面或者從社會文明的發展角度來思索能源。最近從環境層面來思索能源議題的人,則有大為增加的趨勢。 由這些不同的層面,尤其是社會文明發展或人類生活環境等角度來思索時,必定會牽連到人類生活的樣式與大自然的變遷等等的討論,也會面臨不同理念或不同倫理價值的選擇問題。此外,也經常看到由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發電、或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種類來思索能源。然而就如前述,在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能源無所不在,因此這些各式各樣的能源議題無論是從那個角度來觀察,最後一定會在某層面之某處交會在一起,而這些交會的癥結點,就是「能源」的「問題」所在! 「能源問題」雖然包含有難懂的技術層面,不過若是要思索與我們每個人切身相關、密不可分的能源問題,倒也不必先了解技術的每個細節。事實上,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思維,就能理解到能源問題的本質,思索未來時代能源發展的大趨向。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嘗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不用複雜的技術專門知識,讓讀者掌握基本思維加以融會貫通,進而了解當前「能源問題」的大局。 近年來,大眾媒體在報導能源相關議題如地球暖化、能源危機等,散佈的資訊以及所形成的輿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符能源基本思維之處,作者也嘗試加以說明。在最後一章中,把書中各章節要點加以總結歸納,並推論二○五○年時的能源展望,勾勒出未來長期的能源戰略。如蒙參考,筆者將感到十分幸甚。記述若有失誤之處,皆係筆者之責。書中對能源問題的看法、想法或推測,都是個人的見解,歡迎討論指正。 導讀 《百年能源大趨勢》的究竟 中央大學合聘教授 方良吉 《百年能源大趨勢》的作者松井賢一教授是國際能源經濟學術界卓越的學者,曾經榮獲二○一○年國際能源經濟協會(International Energy Economics Association, IEEA)年度貢獻大獎。本書詳盡剖析二戰結束後迄今六十多年來,全球及能源問題的進展,並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全球能源效率典範的日本,如何面對與處理能源問題。 書中內容涵蓋能源問題的各個面相,包括從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再生能源、節約能源、地球暖化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等歷程,並詳細說明六十多年來能源政策成功與失敗之處,並對未來五十年的能源前景提出建言與想法。譯註者讀這本書時,有一種類似讀「能源三國演義」般的感覺,因為松井教授把三大不同的能源領域,即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核能、與再生能源串在一起,並以地球暖化為平台,說明能源科學與政治之間競爭的羅曼史,其中更加入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對未來能源的想像。手法與看法十分獨特,令人欽佩。 本書第一章即開門見山說明能源問題當中最棘手的問題:石油議題。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發生之前,松井先生曾經身歷其境,並即時將石油危機警訊向日本政府報告,堪稱是這一行的「內線」人士。松井先生陳述石油價格的操縱歷史並述說「石油的價值來自使用石油的技術、昂貴的石油是沒有價值的」,論點邏輯完整加上親身歷史驗證,不得不令人心服。 天下之廣,有些事往往就是靠誤打誤撞而嘗試成功,能源問題也是如此。書中提到煤炭與天然氣的故事,其中特別說明日本首度遠從美國阿拉斯加引進液化天然氣,卻是用來燃燒發電,當時還被歐美嘲笑不懂天然氣的真正價值。但是現在天然氣發電卻是世界潮流。 有關核能的悲與盼,或許是本書比例最重的段落,詳盡說明了核分裂原理、原子彈發明經過、核電發展、國際間禁止核子武器擴散體制以及核電廠發生意外事故等等的點點滴滴。章節內容正是松井先生的肺腑之言,亦展現了日本民族面對困難時,如何把危機變化成轉機且奮戰不懈的偉大力量。 此書原文在二○一○年初出版,誰都未料到,日本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非常不幸地發生了芮氏規模九級之大地震,而引發海嘯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爐心熔毀的核災事故。為了讓中文讀者進一步瞭解福島事故的影響,譯註者特別針對該事故後續之影響在中文版後記段落加註個人補充說明。 對未來的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問題,書中有一段落特別提到曖昧的節約能源概念,作者並且自問「日本是節能達人的國家嗎?」其中答案讓人深思回味,且隱含了松井教授的知識精華!節能與地球暖化相關,書中還說明了到底是誰在影響、操控能源世界。科學利用政治,政治也利用科學,松井教授把他觀察到的一些疑惑與讀者分享。不管信還是不信,能源世界就是這樣被特定的人與團體操控著,而松井教授竟然能夠把《侏羅紀公園》的原作者克萊頓也納入了故事之內,這本書讀起來更加有一種讀能源羅曼史的感覺。 台灣與日本能源情況非常類似,都是大量依賴進口能源的國家,而日本技術較台灣先進,生活水準在全世界也是領先的國家,所以日本成功的經驗當然值得我們參考學習,這也是這本書譯註出版的主要目的。雖然目前能源有許多問題與挑戰,可是現在的人類也比過去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類更健康、更長壽,也更加理性,而且由於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累積也更快速。現在人類事實上更有能力克服各種困境。更希望藉著松井教授這本書,在能源問題上知識的傳遞與探討,讓我們更加明瞭《能源問題》的究竟,有助於做出更正確的能源選擇。
第七次能源革命在即,你不能不知道的能源知識! 日本與台灣的能源情況相近,我們如何從日本的福島災變、能源政策當中學到經驗? 不說你不知道! ◎石油其實是用不完的?! ◎台灣若要以太陽能取代一座核能電廠,需要鋪設面積240平方公里的太陽光電板…… ◎嘉南沿岸蘊藏豐富的「釷」,是下一代能源的主流?! ◎台灣的天然氣,與歐美比起來貴很多? ◎台灣目前是全球最大煤炭進口國之一…… ◎台灣目前是全球最大天然氣輸入國之一…… ◎台灣目前是全球最不節能的國家之一(每人能源消耗量)…… ◎洗屁屁的溫水馬桶座,竟然與節能減碳相衝突? ◎「京都議定書」是一個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的國際協議? 十九世紀發明的焦煤煉鋼、汽車、火力發電與燃料技術,是二十世紀得以繁榮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繁榮,將會建立在哪些二十世紀發明的技術上? 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提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物理學界最重要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前者為人類帶來了「微電子」,人類生活從此改觀。但是,從後者發展出來的「核能」能源技術,無論是在醫學或其他能源的運用上,未來真的潛力無窮嗎?人類繼火、農耕、火藥、石油等之後,核能是否會成為第七次能源革命的主角? 本書從能源基礎知識出發,詳盡剖析了二戰結束至今六十多年來,全球能源問題的進展,內容涵蓋能源問題的不同面向,從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再生能源、節約能源談到地球暖化及人類文明發展等歷程,字字珠璣,讀來順暢。 作者藉著日本六十多年以來能源政策的成功與失敗之處,讓我們能夠一窺全球能源效率典範的日本,是如何處理能源問題。作者獨具慧眼,針對未來五十年的能源前景提出了寶貴的建言與想法。 尤其在福島電廠核災事變之後,核能安全與新一代核能設備等問題再度受到重視。在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於2005年提出「新國家能源戰略」,預計在2030年時提高發電領域的核電比率至30%至40%,並將電力生產的石油依存度降低至40%。這是否代表能源革命已經啟動,核能復興在即? 作者以獨特的思考角度,綜合歷史因素與豐富的國際政治與戰略思考,帶領讀者瀏覽當今全球各種能源的現狀,分析各種能源的發展歷史與現今面臨的技術問題,為讀者建立清晰且完整的能源基礎知識。
松井賢一 亞太經合會議(APEC)「能源資料與分析專家分組」主席,196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國際知名的能源經濟學者,也是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 IEEJ)的重要學者,現任京都龍谷大學名譽教授。他先後出版過七本相關領域的教科書,皆是能源經濟學習者必讀的經典。《能源問題》是他第一本為一般讀者所撰寫的能源知識入門書。他另外著有《驗證戰後50年能源》等作品,描寫日本戰後能源形勢與政策的演變過程。 除了學術研究,松井賢一也長期擔任亞太經合會議(APEC)能源工作組(Energy Working Group, EWG)下轄之「能源資料與分析專家分組(Expert Group on Energy Data and analysis, EGEDA)」的主席一職,負責蒐集APEC會員體的政策資訊,以及區域內能源供需的資料,並管理APEC資料庫。 2010年間,他獲頒國際能源經濟協會(International Energy Economics Association, IEEA)年度貢獻大獎,表彰他在該領域的傑出貢獻。這也是該領域內罕見的殊榮。 今年日本大海嘯之後,他撰寫完成《度過福島核災(Overcome Fukushima Accident)》一書,從政策與實務角度提出諍言,建議日本政府與民眾如何度過核災,並建立正確的核能災變緊急因應原則。 ■譯者簡介 方良吉 1948年生,成功大學碩士,美國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機械工程博士,曾任職於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亦擔任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能源所副所長、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執行秘書(現改制為能源局局長)。現為中央大學合聘教授,發表過論文著作50餘篇,擁有12項專利,主要研究興趣包含能源供需與安全(亞太區域)、能源選擇與賽局等。 多次代表我國參與APEC能源工作組會議,而與松井賢一熟識。後來擔任APEC「新及再生能源」專家小組主席,定期與松井賢一密切共事,兩人多次與其他專家共同研擬APEC各能源部長會議及領袖會議的能源議程。
序言 中文版導讀第一章 石油問題的本質:石油不會消耗殆盡!第二章 生生不息的煤炭與茁壯崛起的天然氣第三章 與核能和平共存第四章 再生能源的角色:「節約能源」的矛盾第五章 地球暖化問題:科學與政治的互相利用第六章 是誰在操控能源世界第七章 人類、社會文明與能源第八章 日本能源政策:成功、失敗與特徵第九章 啟動能源革命
人類、社會文明與能源 七次能源革命 法國哲學家法拉格(Andre Varagnac)指出,人類經歷過七次能源革命。現在就採用這個七次能源革命的觀點,來回顧能源對於人類與社會文明變革的影響史。 第一次能源革命:火 第一次能源革命,發生在人類開始懂得利用火的時代。 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據,出現在大約八十萬年前的法國耶斯卡魯洞窟,另外,北京周口店也有發現約四十萬年前的遺跡。中國也曾發現早在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已經開始用火烹煮所殘留的痕跡。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大約有四百萬年的歷史,因此火利用的時間應該有二百萬至三百萬年之久。那時的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為了自己弱小的生命而奮鬥。我們也不難想像當時人類面對食物缺乏、營養不良以及壽命短少,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人類利用火的起源,有幾種可能說法,例如「自然火原利用說」,亦即火山或打雷或火燒山等自然界之火;或是「人工火原說」,亦即偶然用打火石製作石器,但在製作過程中恰好發現火等等,都有其可能,反正終究就是人類學會了自己生火、取火的技巧。 人類開始利用火,應該可說是等同於開始使用核能一樣,是個非常重大的變革。曉得火的利用之後,應用在狩獵、取暖、烹煮上,使得人類的生活安定下來,逐漸形成以爐灶為中心所構成的家族,或由數個家族共同住在一起的集團生活方式。在這種集體生活環境下產生的個人間爭執或鬥爭,也成為人類許多特徵之一,而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也是在此。 在日本,火是許多故事描繪的對象,而火焰神也是祭祀的對象。另外,火男、竈神也是,也有噘嘴的醜八怪面具,繪出尖嘴在生火時吹火的怪異畫像。人類在開始利用火之後不久,因生活穩定,地球上人口也持續增加,估計三百萬年前只有十萬人,到了西元前二萬五千年時,人口數已經超過了三百萬人。 第二次能源革命:農耕畜牧 第二次能源革命發生在人類開始農耕畜牧,一般認為大約一萬年前。為什麼農耕畜牧會是人類能源革命?原因是人類向自然界的採集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在農耕畜牧之前,火的利用使人類脫離動物類的生活,慢慢累積出對周遭生活糧食採集收藏的知識。然後,人類由糧食的掠奪者之一改變成為利用習得技術去栽植糧食。 農耕讓人類學會算計與規劃。之前,先民在白天狩獵時最多也只是考慮到每天的獲物量而已。但是,依存小麥等作物的農耕生活,需要安排播種時期、收穫的詳細作業過程,以及收穫後之儲藏等等事項。這種技術知識獨創性的積累,更進一步發展出原始的冶金術與瓦器、陶器等土器,及銅器等被創造發明出來。銅金屬礦石加熱熔入模型後,可以製作成模型般的器具,這樣的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成錫、銅合金的青銅器也接著出現。由於這些專業的技術發展方式需要專業化的分工,於是進一步有了都市化的社會。接著,就有可能建造出新的機器工具、馬車、帆船等。為了建造宏大的宮殿式建築,需要搬運器具來運輸材料,搬運器具出現後財富、物質更加集中擁有。青銅製的武器由步兵或騎兵使用,加上戰車,導致此期間戰爭頻繁。在這個時期,因糧食供應飛躍式的成長,使得地球上人口快速增加,估計西元前六千年左右,地球上人類已達八千六百五十萬人。 第三次能源革命:鐵 第三次能源革命發生在人類開始生產並利用鐵之後。鐵是大約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開始生產,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鐵比青銅還硬,用途更廣泛,而且礦石的分布範圍遼闊,因此快速廣泛應用在軍事與農業部門。這樣造成了武器的進化以及耕地迅速地擴大。人類那時候就擴大利用風力、水力進行運輸,並交易剩餘糧食,都市文明遂發展起來。 在這個階段,森林常因為人類用火不慎造成火災,而人類也會有意放火焚燒森林以獲取林地進行農耕,加上金屬的需求增加,人類砍伐森林,採收木材燃燒以精鍊金屬。上述因素都造成森林面積開始減少。
王文靜(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吳敏求(旺宏電子董事長) 黃輝煌(成大校長)、蔣偉寧(中央大學校長)、沈世宏(環保署長)、簡又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李登輝(前總統)、蕭萬長(副總統)、高華柱(國防部長)、賴士葆(立委)、陳文華(國家實驗研究院長)、呂學錦(中華電信董事長)
本書特色 譯者方良吉教授小語 台灣與日本能源情況非常類似,都是大量依賴進口能源的國家,而日本技術較台灣先進,生活水準在全世界也是領先的國家,所以日本成功的經驗當然值得我們參考學習。這也是這本書譯註、出版的主要目的。 雖然目前能源有許多問題與挑戰,可是現在的人類也比過去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類更健康、更長壽,也更加理性,而且由於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累積也更快速。現在人類事實上更有能力克服各種困境。 藉著松井賢一的這本《能源問題》,讀者能獲得能源的基本知識,具備討論並理解能源問題的基本能力,使我們更加明瞭《能源問題》的究竟,有助於做出更正確的能源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