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茶經
2011-8-31
華威文化
陸羽(唐)
304
无
茶文化最經典代表作 完全圖解全國最完備、最有系統的茶書--《茶經》 .第一本以現代手法詮釋茶道的專著。 .茶典、茶史、茶藝、茶飲、茶具、茶事完全應用百科。 .500幅精美手繪插圖,100張情境示意圖,全新呈現。 .收錄70多則名茶彩色圖鑑,閱讀更詳盡。 《茶經》是唐代陸羽撰寫的一本有關茶葉百科的經典。它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產物,是古代茶人關於茶經驗的總結。陸羽苦心搜集了歷代茶葉史料,將自身調查、實踐的經驗記錄下來,總結了唐代及以前各代有關茶的典故、產地、功效、培植、採摘、煎煮、飲用等知識,是中國古代最完備、最有系統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較完整的科學理論依據,對茶葉生產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唐以前所有茶事的總結 在中唐之前,中國已開始有茶文化萌芽,雖然歷代史書對於茶有諸多記載,但對於茶的定義,以及「茶」字的確立一直是懸而未決。直到陸羽撰寫《茶經》將這些史料一一記述下來,並從此確定了「茶」字。 《茶經》「七之事」記載諸多史籍中有關茶事的典故,涉及人物有幾十個,記錄了有關茶的特徵、產地、效能、藥用、飲用、解乏、品鑑、清廉、茶傳說、茶事、祭祀、茶詩詞等廣泛內容。另外,在「一之源」中,還記述有「巴山峽川」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茶」字字源,茶在歷史上的五種稱謂等。陸羽有史有據地將諸多茶史典故記述出來,描繪出了中唐以前茶事的歷史「畫卷」。 ◎茶文化學科的肇始 《茶經》記述有茶樹種植、採摘、烹飲、歷史典故,是茶文化學的萌芽與根基。後世茶人在其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備,使茶文化最終成為一項學科。 ◎茶葉煎煮、品飲的「教科書」 陸羽總結古人煮茶經驗,自創了「煎茶法」,並列出了28件煮飲用具,記述了煎茶的操作方法和過程。「六之飲」提出「茶有九難」,並指出煮好茶就必須注意「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這九項。陸羽自創的「煎茶法」在當時以及後世都成為了有關茶煎煮、品飲的典範。 全新圖解形式 重現古代製茶、泡茶等茶事過程插圖,傳神而準確,真正做到完整圖解。 以泡茶過程來說,即分成九大步驟,分別為「溫壺→淨器→投茶(取適量乾茶投入壺中)→注水→除沫(用壺蓋刮去壺口冒出的泡沫及雜質)→分茶(倒茶至聞香杯中)→合杯(將品賞杯蓋在聞香杯上,上下翻轉)→聞香→品賞」等,搭配手繪示意圖更加清楚明瞭。 精緻而豐富的圖片 內文收錄500幅精緻的手繪插圖,以及近100張的情境示意圖,圖文並敘,大量降低閱讀時所可能產生的疑問。 特別收錄十大名茶傳說 內文輯錄十大名茶傳說,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茶名由來。如鐵觀音的由來即是乾隆年間,有位茶農每日泡三杯茶來供奉觀音菩薩,有天晚上,他夢見一株形似觀音,散發蘭花香氣的茶樹,隔天他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這株茶樹,這茶樹美如觀音,重如鐵,因此得名「鐵觀音」。
茶之奇趣:鬥茶序言:一場怡然風雅的茶學盛宴本書內容導航關於歷代《茶經》版本探究第1章 絕品人難識,茶經憶古人:你需要了解的1. 世界最早的茶學「聖經」:《茶經》2. 茶之為飲的淵源:神農氏3. 這部經的締造者:陸羽4.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中國茶文化百科5. 茶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沿革6. 古代茶政治:茶政與茶法7. 神祕的茶葉商道:茶馬古道8. 一壺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傳播9. 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10.《茶經》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諧11. 《茶經》的道家宇宙觀:清靜無為12. 《茶經》的佛家本心:靜心自悟13. 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14. 萬病之藥:二十四功效15. 道由心悟:茶道16. 昇華了的藝術:茶藝17.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茶俗18. 各具千秋的中國茶:七大茶類19. 西湖龍井、碧螺春的族群:歷史悠久的綠茶20. 工夫紅茶的天下:風靡世界的紅茶21. 鐵觀音、凍頂烏龍的世界:天賜其福的烏龍茶22. 珍貴的銀針:色白銀裝的白茶23. 蒙頂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黃茶24. 普洱茶的群落:獨具陳香的黑茶25. 茉莉花茶與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26. 能喝的骨董:普洱茶27. 美如觀音重似鐵:安溪鐵觀音28.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碧螺春629. 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白毫銀針30. 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武夷大紅袍31. 中國十大名茶:凍頂烏龍、祁門紅茶32. 茶作為主角(1):詩詞、書畫33. 茶作為主角(2):歌舞、戲曲34. 茶作為主角(3):婚禮、祭祀第2章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起源1. 尋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國2. 綿長而有序的傳承:「茶」的字源3. 另一個名字:歷史上的幾種解讀4. 五大初相:根、莖、葉、花、果5. 生長的關鍵:土壤、水分、日照、地形6. 準備好播種了嗎?:藝、植7. 無敵鑑別密技:三種鑑別法8. 符合人體臟腑的需要:藥用成分9.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儉德之人10.警告!「茶為累,亦猶人參」:選材不當的後果,「六疾不治」第3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1. 採摘雙翼:凌露、穎拔2. 從採摘到製造茶葉的工序:七經目3. 七經目之一:「採」4. 七經目之二:「蒸」5. 七經目之三:「搗」6. 七經目之四:「拍」7. 七經目之五:「焙」8. 七經目之六:「穿」、「封」9. 唐代的餅茶審評:八個等級10. 鑑別之上:言嘉及言不嘉11. 經歷各代的轉變:製茶工藝的發展第4章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煮器1. 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陸羽設計的煎茶器皿2. 設計展現五行和諧:風爐,「體均五行去百疾」3. 自命不凡的見證:「伊公羹」與「陸氏茶」4. 獨特的設計理念:鍑—正令、守中5. 唐代餅茶的特殊用器:碾、羅、合、則6. 煮茶用具影響茶湯品質:漉水囊、綠油囊7. 陸羽的最愛:越窯青瓷杯8. 歷代茶具:茶具大觀第5章 甘苦調太和,遲速量適中:烤、煮1.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2. 講究的技術:烤、碾3. 嚴格的選擇:「活火」4. 決定性的因素,「選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5. 燒水的藝術:三沸6. 水溫的形象化比喻:老與嫩7. 煮茶的藝術:煮、酌8. 茶湯的精華:沫、餑、花9. 斟茶的講究:茶性儉,不宜廣第6章 飲罷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飲用1. 飲茶的特殊意義:蕩昏寐2. 飲茶最高境界:「品」3. 處處的精益求精:九難4. 最重香與味:珍鮮馥烈5. 飲茶風尚的傳播:滂時浸俗,盛於國朝6. 風尚的傳播者:佛教僧徒第7章 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清泉:產出1. 唐代茶葉產區:八道2. 八道之:山南道3. 八道之:淮南道4. 八道之:浙西道5. 八道之:浙東道6. 八道之:劍南道7. 八道之:黔中道8. 八道之:江南道9. 八道之:嶺南道10. 從唐代到現代:茶產區的分布11. 從產區看茶品:四個等次第8章 故雅去虛華,寧靜隱沉毅:總結1. 特定情況下的省略:製具略2. 高雅之士的飲茶風尚:煮具略3. 《茶經》的終極要求:分布寫之、目擊而存4. 總結(1):從「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脫境界5. 總結(2):最終追求-天時、地利、人和附錄1:《茶經》原文附錄2:名茶圖鑑
《圖解茶經》特色 全新圖解形式 重現古代製茶、泡茶等茶事過程插圖,傳神而準確,真正做到完整圖解。 以泡茶過程來說,即分成九大步驟,分別為「溫壺→淨器→投茶(取適量乾茶投入壺中)→注水→除沫(用壺蓋刮去壺口冒出的泡沫及雜質)→分茶(倒茶至聞香杯中)→合杯(將品賞杯蓋在聞香杯上,上下翻轉)→聞香→品賞」等,搭配手繪示意圖更加清楚明瞭。 精緻而豐富的圖片 內文收錄500幅精緻的手繪插圖,以及近100張的情境示意圖,圖文並敘,大量降低閱讀時所可能產生的疑問。 特別收錄十大名茶傳說 內文輯錄十大名茶傳說,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茶名由來。如鐵觀音的由來即是乾隆年間,有位茶農每日泡三杯茶來供奉觀音菩薩,有天晚上,他夢見一株形似觀音,散發蘭花香氣的茶樹,隔天他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這株茶樹,這茶樹美如觀音,重如鐵,因此得名「鐵觀音」。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