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慢 3: 以身相殉 何飛鵬的創業私房學

何飛鵬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04/04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何飛鵬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拿別人薪水,學創業本事-全心當記者,看盡商場百態  一九七八年初,我在中國時報上看到工商時報創刊,要招考記者的消息,我的心開始悸動,我的記者夢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我正在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國泰人壽受訓,在淡水山上的國泰人壽教育中心進行最後一個月的訓練,但當我看到工商時報招考記者的消息,就偷偷去報名了。  偷偷去報名是不能讓國泰人壽知道,因為這家公司不可能容許有人有二心,而我當時還沒有被正式任用;另一個必須偷偷的原因是媽媽,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而且是大公司,當「記者」 ?媽媽說那不是「乞丐」嗎(台語記者與乞丐發音很像,而社會上的印象,記者騙吃騙喝,素行不良不正是乞丐嗎?)  應徵的過程經歷了波折,報社的要求是國文、英文的在學成績都在八十分以上才能報名應徵,最後還要正式筆試及口試後,才能錄取。而我大學玩四年,所有成績都是低空略過,沒有一科的成績超過八十分。  我不服,既然要考試,為何要限成績,我不能讓這不合理的規定,斷絕我的記者之路。  我左思右想,決定冒險一搏,我塗改大學的成績單,把國英文都改成八十分以上,然後再影印、清除塗改的痕跡,用影印本寄去報社,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沒想到順利闖關,報社雖要求成績單正本,但用影本他們也接受,接著我就一路過關斬將,筆試與口試都不成問題,一九七八年八月,我正式跨進報社大門。  上班的第一天,我忐忑不安,深怕塗改成績的罪行被揭穿,最後我決定去向主管坦白、自首,沒想到主管完全不以為意,原諒我的自首坦白認錯,我終於可以安心了。(創業陷阱)  或許我是天生的記者,很快就成為報社的明星,我在兩個月之內,從最不重要的採訪路線,一路轉換到最重要的路線,在工商時報創刊後的幾個月內,我兩天一小  創業陷阱: 出書前,公司的法務提醒我,要把偽造文書的事實寫這麼清楚嗎?我想了一想,既然要分享,就要坦白,每個人都要真誠面對自己過去的不堪,才有機會重來。掩飾只會讓自己迷惑,這是我年輕時面對障礙的莽撞,後來依循法律,變成我最低的自我要求。  欄,三天一大欄(小欄指的是短的署名評論文章,大欄則是二千字以上的長篇評論,這代表記者的績效),我春風得意,自在悠遊。  我快速成為明星記者的原因很簡單,我興趣高昂全力以赴,記得第一天出去採訪,我八點就出門,騎著摩托車,一天就拜訪了八個單位,除了中午在路邊攤吃碗麵之外,完全沒有休息,那天還下著微雨,我不喜歡穿雨衣,我的衣服濕了又乾,採訪對象看到我嚇了一跳,每個人都說:「沒看過記者這麼認真。」事實上那個年代確實沒有記者在早上出門的。  我另一個快速進入狀況的奧祕是:每天把對手報──經濟日報,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而經濟日報幾乎是台灣商場的縮影,從財經大事到產業新聞,到工商新聞到廣告,不管是不是與我的採訪路線有關,我都覺得好有趣,怎麼什麼生意都有人做,尤其是許多小廣告,更透露出底層商場社會不為人知的實況。  我這樣囫圇吞棗的閱讀,讓我在兩個月之內幾乎變成商場通,對於台灣商場的公司、人物、行業都耳熟能詳,當然在採訪上也無往不利,不論什麼行業,所有的背景,我都可以立即上手,我變成同事的萬事通,任何問題我都能回答。至於記者最主要的工作:寫文章,對我更是容易,我全盛時期的寫作速度每小時三千字以上,那幾乎是全無思考,毫不停頓,下筆而就的狀況。我覺得我找到我喜歡的工作。  從記者轉變為銷售員  可是做記者沒多久,我立即遭遇人生的另一個抉擇,因為工商時報內部的權力鬥爭,我的直屬長官要離開編輯部到廣告部去工作,這原本和我無關,但這位老記者要給編輯部的新主管難堪,他要帶我這個明星記者離開。  可是新任的編輯部主管也不斷地留我,希望我別離開,我面臨了兩難;老長官的情義,新主管的認同肯定,而我自己是喜歡採訪工作的,我該怎麼辦呢?  我決定選擇情義,再加上我心中永不停息的創業之火,我告訴自己,未來我要做媒體,有機會歷練媒體中的各單位,絕對是好的。就這樣我從寫新聞,變成賣廣告,從記者變成銷售員。(創業陷阱)  其實我不怕賣東西,因為在國泰人壽我賣過保險,受過完整的銷售訓練,我知道銷售技能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現在我又用上了!  我沒當太久的廣告銷售員,總經理就把我升為主管,專門負責籌辦各種大型的行銷活動,在這之前,中時報系很少辦活動,但在工商時報創刊初期,為了推廣,開始會舉辦不同的活動,而我就是實際執行的人。  我辦過時報服裝展(秀)、時報資訊展、時報房屋展,我是專案執行人,從規畫、徵展、執行,所有細節我一力承擔,我從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人,變成面對再大的場面,我都不害怕,而且有把握完成。  培養出超強危機處理能力  每一個活動幾乎都高潮起伏、峰迴路轉。記得在做房屋展時,我們包下了榮星花園,在戶外建樣品屋,讓購屋的人一次可以看許多建案,但正值不景氣,所有的建設公司都在觀望。當時最大的兩家建商國泰建設與太平洋建設剛開始都不參加,而其它中小建商則說,只要這兩家公司參加,他們才願意配合,我不得已只好想盡各種辦法說服這兩家公司,結果在最後一刻才完成任務。在辦服裝秀時,參加廠商中興紡織公司要求要找到儀隊,穿上他們正在推廣的休閒衫上台表演,但一直到正式表演的前兩天,我還是沒找到儀隊,我非常沮喪,因為長官交待的任何事我從來沒有失手,而那一次眼看就要出事了,我決定回去向總經理請罪,也請總經理協助解決。(創業陷阱)  就在回辦公室的途中,我看見開南商工的學生,靈光乍現,開南會不會有儀隊?我立即開車轉到開南商工,找到教官,感謝老天幫忙,他們真有儀隊,我又使出渾身解數,請教官幫忙,再附加每個學生兩件休閒衫,教官外加一塊西裝料,教官終於同意,並在第二天召集學生操演,第三天晚上如期在中華體育館上台表演,每一次我都  創業陷阱: 創業家不能不會銷售,如果你沒有銷售能力,你不會「叫賣」,你就不  該創業。所以在創業之前,一定要先學會銷售,學會販賣自己、販售產  品。  創業陷阱: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業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創業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各  式各樣的困難,創業家要能自己設法解決,如果真的不能解決,也要立  即尋求外力的幫助,不可以把困難留在當下,因為不解決的困難,會使  創業計畫解體。  是在這種驚險中一關關突破,這練就了我超強的危機處理能力。  在業務單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種竅門,也讓我對媒體經營得到更大的體會。  在廣告部一年七個月後,我決定重回編輯部當記者,在廣告部總經理的引薦下,我回到當時如日中天、號稱台灣第一大報的中國時報,在第一大報的招牌下,我開啟了與所有知名企業家請教與學習的機會。  大量學習強化創業的認知  在中時我負責採訪經濟新聞,路線是「企業界」,這是無限寬廣的路線,全國各種產業、數十萬家企業都是我的轄區,我要如何採訪呢?  我自己設定目標,自己找答案,我從最大的行業著手:紡織、石化、水泥、汽車、家電?? 我再從最大的公司下手了解:台塑、台泥、裕隆、大同、聲寶、統一?? 我找各種機會採訪這些大老闆們,看看他們如何創辦事業,如何經營事業。(創業陷阱)  對每一個大老闆們,我都有多次近身採訪的經驗,每個人都表現了不同的特質:台塑的王永慶精明、樸實、執行力超強;台泥的辜振甫溫文儒雅,毫無銅臭味;裕隆的吳舜文理想遠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家電業的老闆則普遍較本土而苦幹,大同的林挺生、聲寶的陳茂榜、歌林的李克浚等都類似,我把握了做記者的機會,努力探索  他們如何創業。  我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是趕上了台灣經濟起飛成長的潮流,在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台灣的出口替代政策讓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而這些大企業都在這波浪潮中,把握機會茁壯。  而他們的壯大也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台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車也受到政府的長期保護,而所有的出口行業也都在政府出口退稅的獎勵下,加速發展。所以了解政府的政策動向,是另一個成就事業的關鍵。  創業陷阱: 創業是學出來的,也是摸索出來的,一方面下決心創業,一方面學習,一方面搜集資料、訊息,是創業的必須過程。千萬不要一頭栽進某一個行業中,而不知道觀察外界的變化。我努力觀察台灣這些大老闆們的經驗,以強化我對創業的認知。  苦幹實幹,努力不懈是這些大老闆另一個共同特色,扣除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個創業家都有一段非常艱辛的創業起步期。而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同,這讓我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功,只要你努力。  近身觀察是我最佳的學習,尤其當我又是有心探索,我看盡了每一個大老闆的奧妙。不過,讓我學最多的反而是在一些中小企業小老闆身上,他們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難,他們的經驗對我而言最可貴、也最可學習,因為大老闆的層次早已不是我這個小毛頭能想像。(創業陷阱)  在這一段記者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是經濟的專業素養與管理知識。  我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釋,台灣從國民黨遷台以後,先發展本土農產品,再進行進口替代,讓本土工廠生產簡易的工業品,以替代進口品;再推動出口政策,然後再逐步升級,從勞力密集到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這是台灣經濟的軌道。  從世界潮流中,學會經營之道  而這其中創業家會歷經機會大轉換,早期的台灣富豪如陳查某等是農產品貿易商,而六○年代以後變成製造業當紅,所有從事製造業的企業家都快速致富;而到七○年代以後,則轉向高科技,這又是另一個大轉換。  我學到的是體會潮流變動,比自己努力埋頭工作還重要。  而在趙耀東當部長時,台灣面臨第一次的石油危機,在那段時間,全台灣籠罩在企業轉型、內部整頓、成本降低、生產力提升的大浪潮中,我學到所有經營上的基本知識。  在經營困難中,所有的企業開始檢討策略,檢討開源、節流、檢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經濟部的自動化服務團、節能服務團、生產力中心,這時候都變成企業改造的火車頭,我在第一線的採訪中,漸漸理解企業經營內部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創業陷阱: 大企業家、大老闆們的經驗固然可貴,但有時會讓剛起步的創業者消化不良,因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觀察同樣是剛起步的創業者的經驗,更有針對性,也更具實務的參考價值,就算是擺地攤的小販,有時候也會有啟發。  而認識許多本土的管理學者,也開啟了我自己探索管理的大門,許士軍老師、王志剛老師、司徒達賢教授以及許多企管名師,他們的課程、演講也是我工作中學習的過程。(創業陷阱)  記者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收穫則是看盡人間的冷暖,在第一、二次石油危機中,台灣都發生企業倒閉風潮,我看到許多大老闆在一夕之間崩塌,看他們如何應對,也看世界如何對待失敗者。  「經濟罪犯」是當時的流行語彙,經營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債務逃避國外,這是最不堪、最無恥的做法,當然也有人願意負責,努力面對債務,但大多數也無法東山再起,徒留遺憾。  我學到經營事業不能有絲毫犯錯,一犯錯可能從此冤沉海底。  一直到我離開報社,我雖然領別人的薪水,但都在看這些老闆怎麼做,當時雖沒有明確的創業決心,不過心中澎湃的思潮從未停止。

内容概要

有人說,此時是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但這也是百年一遇的英雄良機,是創造英雄的絕佳舞臺,如果這時候你看到的是機會,而不是危機,那就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創業家,真正的英雄。何飛鵬自大學時代就開始創業,第一家店是與家人合資開設,配合政府政策的「青年商店」,之後又以媒體人身份創辦了社區報紙,但都因經驗不足且未全力投入而以虧損收場。一九八七年底,在報禁開放之前,何飛鵬又與友人集資,創辦了台灣第一份財經週刊《商業週刊》,卻在經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直在瀕臨倒閉的邊緣,直到一九九四年底出版《一九九五年閏八月》一書,大賣了

作者简介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媒體創辦人、編輯人、記者、文字工作者。  擁有超過25年以上的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雜誌等媒體,也與資深媒體人共同創辦了城邦出版集團、電腦家庭出版集團與商業周刊。同時也是國內著名的出版家,創新多元的出版理念,常為國內出版界開啟不同想像與嶄新視野。其所帶領的出版團隊也時時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不斷自我挑戰,開創多種不同類型與主題的雜誌與圖書。  曾創辦的出版團隊超過20家,直接與間接創辦的雜誌超過50家。  2007年出版《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工作者最基本的人生態度,  成為當年度財經管理類暢銷書第一名,2009國際書展馬英九總統指定購書。  2008年出版《自慢2-主管私房學》-小職員出頭天的最佳途徑,目前累計銷售已突破十萬本,為2009國際書展馬英九總統指定購書。

书籍目录

推薦序:創業者言-兼序「何飛鵬的創業私房」/詹宏志自序一:人生快意走一回-我為什麼永遠在創業自序二:百年一遇英雄良機自序三:創業家是救世主PART 1 我的創業故事第一章 天真的創業遊戲源於父親的創業基因何家的創業「家家酒」-合家歡青年商店媒體新玩具-陽明山周刊第二章 準備與陷落拿別人薪水,學創業本事-全心當記者,看盡商場百態深陷地獄門-創辦商業周刊第三章 拔出石中劍上市三天就成功-電腦家庭雜誌集團中文出版王國夢-城邦出版集團第四章 把愛傳出去PART 2 創業十三律創業第一律:以身相殉律以身相殉的創業家精神成王敗寇自己來創業第二律:不自由律沒有自由的人創業第三律:挑戰不足律創業從不足開始創業第四律:態度至上律創業第一天就預約成功測試人生的極端值創業第五律:一人決勝律老闆的唯我定律紅塵浪裡,千山獨行就只責怪我一人創業第六律:團隊極小化律團隊極小化律創業第七律:立即賺錢律開門第一天就賺錢問題不要留到明天創業第八律:最後一元律最後一塊錢創業第九律:欲求不滿律創業從憤怒開始五斗米的背後-信仰創業第十律:創新律創新、創業與創業精神尋找不一樣創業第十一律:焦點突破律集中全力做一件事掌握關鍵成功因素搶占制高點創業第十二律:摸石過河律沒有劇本的演員老闆要先自己走出路來創業是十三律:堅持律老天捉弄可憐人沒日沒夜過兩年整軍備戰之心,永不停息時間在誰手上?PART 3 創業私房心法第五章 創業準備創業性格自我檢查表創業核心三要素:人、錢、方法創業從打工開始天生創業家的祕密想成功還是想失敗?關鍵的課程,不能教,只能學!數十年如一日柔軟是創業的必修課沒有壓力的巨人第六章 創業執行孤寂是生涯的必修課摸黑找答案好警察與壞警察你多久沒提筆了?小數迷糊大數清楚一個問題,你的答案用望遠鏡看未來對的人的力量百分之百的信賴第七章 創業誤區鈔票的顏色不到黃河心不死山窮水盡才悔悟許文龍的內心世界抄捷徑、走近路、發橫財徒有關係也枉然花未全開月未圓敬天、謹事、畏人金錢是什麼PART 4最後的告誡不想告訴你的真相

章节摘录

  深陷地獄門-創辦商業周刊  如果這個世界有舒適圈(comfort zone),那我在中國時報當記者的最後三年一定是舒適圈,那時我是財經新聞的主管,帶領七個人的團隊,以當時中時的聲勢,我是全台灣企業都需要公關的對象,所有人對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讓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爛生活中。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應酬,知名企業期待你多了解他們,多寫些好的,吃飯變成理所當然。到了下午我會找個地方洗三溫暖,傍晚才到經濟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採訪單位,晚上回報社、看稿、發稿,下班後又是吃宵夜,深夜才返家。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本書是暢銷書作家何飛鵬的自慢三部曲之3創業私房學,以其不斷在創業路上跌倒、爬起的精采奮鬥故事,告訴讀者為何此時是百年一遇的最佳創業良機,  並整理出創業十三律、創業前應有的準備、如何執行與創業禁區等,是所有創業家必讀的實用寶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慢 3: 以身相殉 何飛鵬的創業私房學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里有真东西。
  我以为,内地没有哪个出版人(商)能做到作者这种水平,达到他的人生境界,包括杂志运营管理者,报纸经营者,书店经营者等。
  
  首先,作者是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实现自我抱负和理想,他的环境要比内地残酷得多,复杂得多。因此,他的经历和总结是华人地区独特而有趋势样板性的。
  
  其次,内地的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经营管理水平很低,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组织;零售终端形态也很粗糙。需要向何飞鹏学习地方还很多。
  
  第三,书中讲述的经验和规律决非空泛大话,而是作者自己历经惨痛之体验与总结和反思。他所经历的惨痛正在我们内地业界普遍上演,难道这是偶然吗?
  例如,作者说,“创业需要一个专门人才成为通才”。正因为很多人没有努力成为通才的意识和心胸,导致事业停滞,在竞争中陷入困境。搞出书的只注重文化精神和思想意识,而不懂经营管理、ERP、质量控制体系,又不愿意主动去接受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专门知识训练,光空喊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要效益,有什么用呢?
  作者有一段时间的经历也具普遍性,“用同样的方法(实质上的),却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很多图书公司、批发商、书店,不就是这样吗?
  ……
  坦白说,光有精神是不够的。不要被封面上“以身相殉”四个醒目字迷惑,以为这是一本强调奋斗精神的书。我们现在不缺乏精神,而是不知道如何让精神更好地发挥力量,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实践给予精神以滋养。何飞鹏,正是一个可学、可仿的榜样,他给出了操作方法及建议。
  
  建议阅读对象:
  文化传媒行业里正在做老板的人,和准备做老板的人;
  文化行业里普通人;
  投资者。
  


您好,我是此书出版公司的营销编辑,您是否方便把您这段书评发到微博上去?写得实在太好了。


谢谢鼓励。我没围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