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偵探
2010.03
獨步文化
筒井康隆
432
王華懋
无
這是一部以現實角度穿插夢境的科幻小說。敘述「精神治療師千葉敦子」與「天才科學家時田浩作」一起研發出『PT機器』,這是一種能讓精神治療師進入病患夢境進行治療的裝置。後來,這個裝置被不明人士偷走。千葉敦子唯恐犯人會利用此裝置犯案,於是展開調查。整個實驗室開始出現不明夢境幹擾現實行為而秩序大亂。
筒井康隆
1934 年生於大阪,京都同志社大學畢業,專攻美學理論。1959 年出版科幻小說同人誌《NULL》,受到江戶川亂步注意而步入文壇,是位家喻戶曉的小說家、劇作家、演員。與小松左京、星新一並稱「日本SF御三家」。
其小說早年以科幻推理聞名,被譽為「日本後設小說(metafiction)大師」。作品多帶有無厘頭的諷刺隱喻,以及暴露人類本性的黑色幽默,並將兩者推展到淋瀝盡致。他擅長以充滿隱喻、反諷的辛辣筆調描繪出荒誕不羈的瘋狂世界,也就是讀者口中的「筒井 World」。
筒井於 60 年代成為活躍的科幻小說家,70 年代確立介於純文學與娛樂文學之間的獨特風格。他的創作數量驚人,風格豐富多變。90 年代則獲頒許多科幻與主流文學獎(泉鏡花、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文學賞等)。。
他同時十分熱心舞台表演,70 年代起便開始在電視上露臉,曾參加過不少電影、電視、舞台劇,與廣告的演出,加上他也創作漫畫,可說是個「多角經營」的創作者。
无
厉害,人物众多却不乱套。
嗯,第二部因为人物交织、队伍庞大起来,显得结尾有些弱,尤其是乾精次郎的败北令人反应了好半天(掀开耶稣的遮羞布后发现其下体居然是女性特征,这就足以让乾精次郎败北么?或者说还是因为乾精次郎佩戴太久迷你DC导致耗尽精力而死?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点,大决战的结束都有些潦草,或者应该说写到这个份上,简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束了,“线团”已经绕得太大太久了)
最后面,齐藤奈美子对文末radio club中阵内与玖珂对话的解读很有意思,她说这是提醒我们“外部”的存在,“似乎是在督促读者的‘觉醒’吧”。我也觉得这本书实际上有三个结尾,包括
A.圣战的结果(梦里,内部)
B.参与“梦”的战争的诸位,或者说与迷你DC有直接关系的人所举办的庆功宴,也就是“梦”战争的结果对现实人物的影响(梦与现实的交合点,内外的交合点)
C.另一个就是radio club中阵内与玖珂对话的结尾(外部),是对整个"梦"的战争的结果(A&B)的思考,代表洗礼与新的开始(这两个人的神秘感也增添了一些回味)
看完电影又看完了书,粉川和能势在电影里就是同一个人了,书里研究所里的斗争更激烈,而且帕布莉卡对他们比电影里更依靠,最后的战斗也是靠两位酒吧侍从,粉川,能势等朋友的帮助才渡过难关。书里敦子和胖子更有默契,电影里为了设置悬念才搞了敦子表白一出吧..总之电影画面很喜欢,和书都值得一看
我还蛮爱看日本文学的,乱七八糟把图书馆里日本部分看的七七八八了,就算这样我每次看到一些不小清新的东西都会生出日本人好诡异的赶脚。
这书的作者和《穿越时空的少女》是同一人,所以才让我这个挑剔的人义无反顾的借回来了。精彩是毋庸置疑的。
突然想到一点,后面里面有个情节是千叶和小山内裸体相拥类似的体位吧,然后乾精次郎也凑了过来,形成了三人体位,这时女主角千叶脑海中想到一个汉字“嬲”。之前没反应到,现在突然想到既然乾精次郎和小山内是同志,那么乾精次郎应该是在小山内后面才对吧,不应该是和小山内一起压着千叶吧,毕竟乾精次郎是个纯粹的同志啊,不像小山内对千叶也是有感情的。
总之光是这里就给人种好诡异的赶脚。就这样吧....
(本文作者非权威,不专业,随便写写读后感,围观群众不要认真,谢谢谢谢。)
前几天有颗酥告诉我,读书太多使我变二。当然我不能把自己的二推卸给书,但确实书和书评越看得多,越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做何评论。人和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尚且会有偏差,作者与读者跨越长长时间隔着不同的环境,要多深的笔力才能把他所想表述的都传达过来,而怎样的读者才能够原样接受。何况还有译者的一转手,堪称再创作,经典都可以成为事故(这个例子就不举了XD),让译文的读者不得不紧着信任的译者来。
关于《梦侦探》的译者丁丁虫老师,他的译作里我最喜欢的是《醉步男》。当然,小林泰三的原作本身就很妙,但正如小林总能在很短的篇幅里把别人翻来覆去写烂了的狗血题材升华脱俗写出一篇好小说,剑走偏锋的好小说到了平庸的翻译案头也可能就成了危险的事情(这个例子也不用举了)。给丁老师打上安全标签的理由有几个。1】这几年他的译作水准我们都看见了,从《穿越时空的少女》到《废园天使》到这本《梦侦探》,更毋提科幻世界译文版上那么多的中短篇。2】好的译者不一定是好的作者,好的作者几乎都是好的译者,丁老师得获倪匡文学奖就是他这些年深入幻想文学之海的成就之一吧。3】曾经有一次我要写《爱怜记》的书评,对其中的一个日文词好奇,抠起字眼来,遂向丁老师求教,不意收到了很长的一段分析,咬文嚼字,头头是道。这事大概丁老师自己都不记得了,但我印象深刻,这种学究气私以为正是一个好译者该有的。
说完译者,接着说故事。
人物关系真是复杂啊~~~(复杂的故事最适合由今敏来挑战!)
而且,日本小说里人物之间情感总会有些微妙,关系总会有些暧昧,好像你看到谁和谁ML了都可以理解接受(这是错觉吗),而看过《梦侦探》并接受“ML可辅助心理治疗”这个设定后,看《空中秋千》时就一直想,美艳的护士姐姐为啥不和患者搞一搞呢?
继续tbc,要打就打不要打脸,点“没用”也没关系,谢谢谢谢。
我一直很关注侦探推理方面的小说,所以这本《梦侦探》当然也是我的目标之一。很荣幸可以为这本书写一篇书,这本书是日本科幻小说之父筒井康隆封笔之作,之前写过一些书评但大都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作者,作者筒井康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或许也意味着我全新的开始。
“双重人格”在生活中已经出现的频率已经很普遍了,电视电影或者在小说中时常出现。当然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不是能遇到,而我也时常幻想自己是“双重”或者“多重”人格可是毕竟是我的一种想法,总是期待可以在梦中实现可是却偏偏事与愿违。这本《梦侦探》就是以精神医师千叶敦子和她梦中形象帕布莉卡为主线,反复潜入梦中对病人进行医治。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就是有种《盗梦空间》和《脑髓地狱》综合的感觉,当然作者以更为丰富深厚广博的知识和宗教文化的研究对于这本书起到了奇效。这本书散发着典型的日式的重口味风格,或许这也是作者对与日本的现状一种最为真实的一种讽刺吧。难怪都说作者筒井康隆一直坚持犀利锋锐的讽刺风格,并没有因为岁数的增大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我现在很欣赏某位作家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的文字而是坚持自己的写作方式,而让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可以领悟到某些道理。很讨厌那种看过了或哭或笑了然后看完了什么业没有学会,那样的作者是可悲的,读者更是可悲的。我想我欣赏的作家从今天起又多了一位就是筒井康隆,我想我会继续追看他的书。
说到梦境,想起儿时看过的书里面有个故事:“有个王国,里面的人都有翅膀,而他们做的梦都会浮现在他们的翅膀上。有一天某个人因为生病没有睡觉而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整个王国的人都不睡觉了,都在期盼着可以看到别人晚上到底做的什么梦……”人对于某些未知的事情都会好奇,都想知道个究竟以至发生过激的行为。其实每个人都有私心,不管你承认于否。
首次认真的看完一本电子书,眼睛还是不太习惯这样的感觉,看在眼里,感觉心理还是空空的不塌实的感觉总是想把一本实体书握在手里一页页的翻阅,才能觉得很塌实的感觉。也曾翻阅别人写的书评看到一些未知的话,总是想早日看到实体书。如果说电子版的《梦侦探》我给四星的话,那么实体书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给它五星。
我更想期待看一下电影版的《红辣椒》。
筒井康隆:造梦五十年
转自2010-10-03 南方都市报 文:默音
《梦侦探》
丁丁虫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7.00元
读过筒井康隆小说《梦侦探》的读者,想必会对电影《盗梦空间》的俄罗斯套盒式梦境会心一笑。筒井的叙事复杂斑驳,由今敏演绎的电影版充斥着玩偶和呓语,如同另一场华丽的爱丽丝冒险,只不过,这一次冒险的目的地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境。
2010 年,筒井康隆身为作家的第五十个年头,他最新推出的大部头叫做《现代语幕后词典》,今年7月份在日本文艺春秋正式发布,内中以他惯有的鬼马机智对一万多个词做了重新定义。五十年,半个世纪,筒井康隆用如许漫长的时光,以文字营造了无数个梦。《穿越时空的少女》是一帧闪着青春涩意的梦,时空穿越算不得新鲜题材,却被筒井写尽了少女的惶惑与惆怅。曾在我国掀起“日本版围城”议论的《文学部唯野教授》,仿佛一则既现实又光怪陆离的噩梦,知识分子圈的倾轧被放大成鬼哭狼嚎的闹剧,加上大篇独白加插科打诨的文学课,多少有作者炫技的成分在内。
筒井最擅长写的就是闹剧,多个人物济济一堂,或狂喜、或沮丧、或舞蹈、或呓语,乍看简直是疯子大游行,难得的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淋漓尽致,而杂耍场面背后的严肃讽刺完全不受干扰。借用日本科幻作家兼评论家川又千秋的话说:“筒井作品原本就可大致分为两类,动作喜剧类的骚乱疯狂,或是沉静聪明的疯狂。”他用两个“疯狂”来概括筒井作品,真是聪明的结论。
说到动作喜剧类的骚乱,读过《农协去月球》的读者当会心一笑。农民协会旅游团前往月球旅行,这群缺乏知识、没有体统的暴发户,在月球表面感慨“啥也没有”的同时,一群外星人的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环形山。另一边是收到报告的美国政府,总统和各路高官在紧急会议上抓了狂,难得的“第一次接触”被臭名昭著的农民旅游团给碰上了,地球的命运着实堪忧。最后是急转直下的欢乐结局,农民们把外星人邀入飞船,众人一起喝外星人带的酒,醺然放歌。
筒井以科幻作为手中的大棒,给普罗大众一棒子,再给政府和传媒各来一棒。他笔下常出现群像型的主人公,是一群爱喝酒闹事、眼睛盯着实际利益的“草民”,他们胸无大志,认定“媒体都是骗人的,咱才不上当”。背叛、贪婪、自把自为、狡猾、愚钝。同时在人生这个泥沼中死死拽住自己的卑微快乐。这就是筒井的主人公们。
去年年底在国内推出译本的《爱的左边》则有着格外清新的风格,让人想起《穿越时空的少女》。写作时间相隔三十多年,同样是以少女作为主人公,不同的是《爱》的背景被放在充斥着烧杀抢掠的未来。少女爱爱的左手残疾,她因此能听懂动物的话,失去妈妈独自流浪的旅程中,爱爱无邪的眼睛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邂逅的各种人物。爱爱在流浪中成长起来,当她终于找到爸爸,读者看到的并不是父女团聚的感人场面,而是女儿对这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说了一大通教训,带着狗群毅然离开。爱爱长大了。长大意味着在艰难的世界上存活下去,意味着放开若有还无的初恋,还意味着她终于再也听不懂狗群的语言。这是一本少儿读物,仍不免触动每个成年读者的心怀。筒井式的毒辣在其中温柔沉淀了,释出每个人都曾历经的旧梦。
筒井在现实中也不乏激烈的一面。1993年,他被收录在高中教科书的《无人警察》遭到日本癫痫协会的抗议,说其中有对癫痫患者的歧视用语。之后,角川书店擅自把该作品从课本删除,筒井愤而宣布封笔。这时有个细节,和他私交甚笃的大江健三郎对筒井的封笔持批评观点,“既然社会存在用语的限制,那么作家不就该创作出新的表达并加以使用吗?”大江的儿子患有癫痫,这或许是他无法对筒井表示赞同的原因。
作家的写作用语是否等同于恶意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先看看这件事如何收场。三年后,筒井从三家主要出版社获得保证书,保证不对他的用语加以限制,这才重新复出。
筒井在当代日本作家中绝对是“敢写”的第一人。试举一例,他有个短篇《人类的大不调和》,写的是大阪世博,在上海举办世博的今年读来,格外意味深长。同样是九点排队进门,主人公在美国馆旁边偶然发现“美莱村馆”,一进去就目睹了血淋淋的屠杀场景。后来发现,这是一座凌空出现的幽灵馆,杀人的美军和被杀的越南人会在某个时候倏然消失,但无数游客因此遭到流弹,却是骇人的真实。书中主人公给日本政府出的主意,用来平息其他各国的外交抗议——— 在世博园建了一所“南京大屠杀馆”。
纵观筒井在漫长创作生涯中制造的各种“梦境”,大多荒诞无稽,同时牢牢攀附现实。科幻永远是现实的另一重映照。作为一个沉浸在筒井式梦境中的读者,因为那些喧闹太花哨也太沉重了,你除了笑,还想叹息。
1965年,筒井康隆在他的第一部短篇集《东海道战争》的后记写道:“我认为,科幻是吹牛皮。既然一样是吹牛皮,当然是大的好,因此所谓的严肃科幻,和一脸正经地扯谎的有趣之处是相当的吧。
其实很少写评论。因为自己读东西总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也就是不够理性,直接被带入感和情绪的共鸣感击晕,导致丧失了很多深入思考的机会。但是既然讨了书,就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写,即便整个故事中代入感和共鸣很少。
喜欢今敏的东西是因为他极具跳跃性的图像语言和叙述方式,那些画面的切换带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人格的分离,带着现实与虚幻的捉摸不清,故事看到发疯但是观者心里无比激动。如我,简直是一边抱头喊怎么这么纠结啊一边为那些流畅自如又让人无语的画面切换直呼过瘾。因为自己就是一个思维极其跳跃,连讲故事都是只能用画面拼凑起来的人。当然,今敏的东西看似混沌无章,却是有因有果能自讲清的,只是问题总是出在人心。无论《妄想代言人》、《深远的蓝》、《千年女优》甚至《回忆三部曲》,那种对人心的极度挖掘和具象化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想筒井康隆也正是看重今敏此点才放心将故事交给他发挥。《帕布莉卡》除了展现心理还披上了科幻的外衣,让故事讲得更加唯物主义,逻辑缜密。大游街的场景更是将现实梦境的荒诞虚妄推向高潮。但个人认为,原著要展现的东西却有很大不同。
正如译者丁丁虫所言“书本媒体则更注重人物塑造与深度解剖”,原著本身是在深度挖掘人性最本能之处。原著的BT之处就在于它赤裸裸的在梦里展示那个OOXX,帕布莉卡通过OOXX治好了N个病人,甚至设定在梦里OOXX才能醒过来回到现实。只能说,作者在不断剥离出心理原因之后,将人性最原始最本能之处至于一个显著地位,强调欲念更甚是生理之欲的动因,是想将之呈现读者眼前,告诫其力量之大。
此书展现了作者深厚广博的知识涉猎和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但书中梦的画面却和电影所呈大有不同。电影画面带着日本式的华丽色彩,书中画面却无不透着日本式的BT情结:OOXX,畸形之恋,人情冷漠导致之障碍,无处不在的斗争,华丽而恶心到吐得死亡……这大概也是日本现实生态的一种体现。译者曾解释为概岛国狭小,人居密集,人与人交往在所难免,遂总是揣测他人心态以取生存于有限空间所致,颇以为然。
看到最后,意味深长的混淆视听方法真是让人深恶痛绝,也许你会心生失落之感,人生一场,孜孜求得欲念满足或是自以为是的矫枉过正,人人自危的人际斗争或者偶得真情的依恋狂热,终不过一场梦境。唯一难以忘怀的是帕布莉卡像一束阳光还残存着梦里余温。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帕布莉卡,只是有的更快拥有她,而有的人最终都没有偶得佳人的运气和条件甚至为此堕入深渊。
梦的基石其实是现实,不论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还是故事所表达的角度,都在提醒我们这一点。就让读者一边恶心着一边把此书当做现实恶的惩戒书并享受帕布莉卡带来的点点安慰吧。
PS:从女性角度出发,作为中国读者,那些享受意淫快感的大叔们请自重。
腐女们呢,那就自己看着办吧。
全书最后那篇日本人的解说就评得挺好,把很多属于感觉的东西讲了出来。
要介绍“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要澄清的就是,虽然书中一堆疑似讨好女性读者的设定,比如美丽绝伦的女主角到处大搞h和3p,不过这根本不是主要剧情,所以不要先入为主的给这本书减分就好。总之,首先要能够平淡地接受“文中男性大多变成了女主角的后宫,甚至彼此间绅士地关系和睦”这种情况,才算有了看这本书的觉悟。
其次想说的是,有<盗梦空间>和今敏大神的双重联系在前,这书不红简直不合理啊。
然后就随便说了:
当初看完paprika(就这本书的电影版)总有种违和感,女主角就像是专门为了满足男性的幻想和欲望,从而被设立出来的一个对象,所以paprika再好看,我也总觉得它某种意义上是个男性愿望的投影。(这次看到<梦侦探>的书末解说,才知道原著当时出版后也有女读者表示类似的不满……所以当时刚看完paprika的我错怪今敏了。)
不过真正想说的是,看<梦侦探>期间,这种违和感反而淡了很多,甚至,如果说电影<红辣椒>有种服务男性的嫌疑,<梦侦探>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大量放送对女性读者的service……同样是女主角作为男性们的欲望对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我觉得应该是后者的文本能体现出女主角“我也很爱慕你哟!”的心理,所以就变成很自然的娱乐小说了。
很碰巧地,最近是<盗梦空间>上映期,看完这个再看<梦侦探>就有种相互映照的有趣。以前看paprika的时候,只对其中的科幻内核有个模糊印象,这次看到原著的清晰设定和情节推进,终于感到<梦侦探>作为科幻的带劲。这些设定的精彩之处,真是让我忍不住想剧透,不过为了完全无损阅读体验,就全都略过吧。仅仅发发感慨:随着剧情推进,想象力酝酿出的情境也像是在大步跨前一样。
这本书不能不提的亮点还在于心理分析的内容。看看筒井康隆怎么理解梦,也是我读的时候在找的看点。不过作为心理外行,找到了看点也就是觉得“啊……挺好看……”
最后,看完书之后回想一下,电影版是怎么改编、浓缩人物,又是怎么用梦幻轻盈的画面效果传递体验,也挺好玩的。
总之:这书大概可以归为:娱乐小说+科幻小说,作为娱乐和作为科幻都是很好的……
本文已交差,请勿转载:
在幻象中追逐欲念的少女
——评《梦侦探》
PAPURIKA,这是《梦侦探》原作的标题。与适合轻声慢吐的lo-li-ta不同,PA-PU-RI-KA这四个音节充满力量和爆炸感,非要大声喊出来不可。这也正是帕布莉卡——梦侦探这个人物的形象:野性、直率、勇敢、热情似火的正义不良少女一枚。
帕布莉卡是精神医师千叶敦子在梦中的自身形象,说是另一重人格也不为过,其实我们最后会认为,倒不如说敦子是帕布莉卡的另一重人格更为合理。她通过宅男胖子天才时田浩作开发的仪器,出现在别人的梦中,开始是为了精神病的治疗,后来带领时田和两个中年有成大叔能势和粉川(其实这两个算作一个人也无不可),从梦境追到现实,对抗企图控制和利用仪器的反派。
这个正义不良少女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日本时尚杂志《Maire Claire》的连载中,其设计肯定会存有迎合女性读者的考量。虽然按照女性主义者的说法,这简直是为男人而设计的女性。但是在一个男权意识浓厚的社会中,也应该说是很多女性所喜欢的形象吧。毕竟,帕布莉卡只出现在梦中,是一个不属于现实,因而也不受现实拘束和控制的人。单就这一点,已经是很多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所共有的梦想。
正是梦想,驱动着我们的生命,让人类一步步前进。翻过高山的梦想让人类走遍地球,跨越大海的梦想让世界成为一体,飞上头顶天空的梦想让月球不再遥远;超人象征力量和正义,蝙蝠侠象征对罪恶的仇恨,蜘蛛人则体现每个人自身的信心。同样的,《梦侦探》中的人们也代表了一些梦想。时田向往自由思考,敦子向往承担责任,能势向往挽回过去,而乾精则向往创造新的秩序;还有更隐秘更深层的欲望,对帕布莉卡的官能肉欲,接近心中恐惧之物的念头,对自己所不能之事的爱恨,对无所不能的渴望,乃至对超越生与死的乞求。
有这些欲望在书中出现,会显得人物不那么卡通,让本来面具化的形象设计变得立体,能够衍生出一些别的侧面。但这一点,在刚刚辞世的今敏老师的动画电影《盗梦侦探》中,却又有一番不同的设计。的确,提到梦侦探,不能绕过今敏的电影。不单因为《盗梦侦探》的获奖让世界知道了这部作品,更因为今敏在把握作品核心的基础上,从影像媒介的特点出发进行新的诠释。尤其是其中老式动画的段落和穿插于电影中的段落,将影像本身的历史信息带入到人物中去,从而使卡通化变成了表现人物内心的手段,可谓奇正相辅的妙手。在电影中,欲望的体现受到尺度和篇幅的限制有所回避,更着重在回到过去和创造未来的两重终极欲望上。粉川(电影中彻底将能势和粉川结合起来,我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对童年的记忆经过自己的掩饰,浑然不觉影响着自己人生的关键之处。经过帕布莉卡的帮助,才回忆起并真正去面对自己过去的遗憾和梦想。冰室虽然从来就没有正面出场,但是他的梦境却显示出他只是一个成年身体中的儿童,而他死后所留下的仇恨则推开了现实世界崩坏的大门。而乾精虽然是制造了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他的欲望和梦境却是交织着毁灭与创造,一边要抹杀所有他意志之外的想法,一边还试图创造自己心目中的世界。虽然这丢失了原作中某些更微妙的内容,但也可以说是抓住了原作中关于欲望这一主题的核心。
欲之中,最大最本原的莫过于生之欲和死之欲。人类对时间无奈,因此有生之欲,希望能永葆青春;人类对空间无奈,因此有死之欲,逃离物质世界的限制和侵犯。梦境既来自生之欲,也来自死之欲。梦中的世界万物皆有生命,组成永不停歇的疯乐大游行;梦中的世界万事尽可重来,限制桎梏我们自由意志的肉体和物质全都要破坏。
提到电影,另一部不能不提的片子,就是诺兰刚刚上映的2010最大片《盗梦空间》。诺小神的片子的主题更在梦本身的特质,体现梦的构成和破坏,基本不去讨论梦之外的话题。通过对“你是否还在梦中?”这一问题的追问,诺兰展现着电影手段所能实现的视觉幻象。但我关注的是,《盗梦空间》中通过改变生理状态的Kick退出梦境的方式与《梦侦探》中退出梦境方式的差异。
《梦侦探》中退出梦境的方法,是通过呼唤名字、逻辑思考或者触发羞耻感。这种方法造成的效果是,强化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在梦境中,能值与所指的关系极其不稳定,除了自己是自己,所有的姓名、物品、文字都不是他们看起来的意思。这一点从大脑的角度分析,可以简单说是难以处理符号系统的旧皮层无法构建正确的世界。而在本书中,一旦被反复追问身份、面对羞耻的事情甚至进行清晰地思考就可能会醒来。因为这些行为触发了负责处理符号的新皮层的运作,往往会导致梦的结束(其实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在梦中思考的,这一点倒是在《盗梦空间》中体现了出来,当然这里不是严谨的心理学介绍,所以包括这一点在内的一些心理学问题我就不再深究,后文也继续以此为前提论证下去)。当我们把社会和符号系统联系起来,把社会的构造本身从符号系统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名字、逻辑、道德等等形式就是为了确定每个个体的位置和关系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大量意识个体的沟通和交流,符号系统本身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试想一个大一统的意识,她不需要任何交流和沟通,他靠本能就可以控制所有的资源。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梦侦探》中的梦是反社会的,是个体意识对自我创造和实现的终极追求。梦境的退出,其实就是社会在通过符号系统提醒每一个人:你不能这么做。也正是因为如此,作品中几乎所有人对梦境的向往和欲望,才能成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内心原力——因为这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而共鸣则是取得读者认同的无上法门。无论是牺牲在梦中的悲剧人物还是打败大魔王的喜剧主人公,他们都非常向往梦中的世界,对那个现实世界存在某些无法言语的不满。这种不满无法表达,因为其本身就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与其说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不如说是对人类生理机能之上的智能表示不满,或者换个名词,对控制我们的迷米(meme)表示不满。如果将意识的演进绝对化,迷米可以视作是意识演化中的基因(gene)。它的传递、碰撞、组合、变异形成了人类现今整个精神世界,它们和基因一起决定了人类的现在。而未来,似乎更属于它们而不是基因。从这个角度观察《梦侦探》的世界,所谓现实中的“我们”只是一群被演化出的符号系统所控制的傀儡。
正所谓“生死去来 棚头傀儡 一线断时 落落磊磊”。当梦境走出大脑,进入现实之后,这条维系的线被切断,傀儡们便层层磊磊落落了一地。
筒井康隆后半段的狂欢剧情中释放了大量的梦中魔怪,摧毁建筑、制造恐慌、杀伤人类,乾精带来了地狱之王巴尔、九头蛇海德拉、阿蒙、格里芬、阿斯莫德,还有冰室制造的人偶和佛陀,总之是远比动画中那看似无害的玩偶大游行要血腥可怕的多,如果说玩偶让人疯癫的话,那么神魔乱舞大开杀戒的景象真的出现在眼前,恐怕会让人崩溃吧?
总之,筒井康隆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形式表达着对现实确定性界限的嘲笑。谁说梦境就是现实的反照?现实根本就是梦境的压抑和无害化处理才对!
在这里,筒井不再隐藏于符号和理论的背后,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梦也是可怕而残忍的,虽然梦想中存在美好的愿望,但是如果梦想全部变为现实,这个世界将会成为所有人的地狱。没有人能够幸免,冰室死于别人之手,乾精死于自己的枯竭,即使是帕布莉卡,在别人的欲望实现之后,也只能宣布她的死亡。所谓活在心中什么的,只是梦中的梦罢了。
但是世界总是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无论虚构的还是现实的。相信了一种说法,最重要的不是立刻身体力行,而是反过来看看,是不是还有另一种言之成理的说法。
换一个角度,书中无论是梦境投射现实,还是现实制造梦境,还是存在某些确定的界限。梦境终归与现实不同,即使现实被梦境所摧毁,但梦境仍然只是一个被控制的对象,被人类的欲望所控制,可以被结束,可以被重新召回,甚至能用之改变现实世界。而书中的现实世界,则始终是不可逆转不可结束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最后玖珂将一切复原这一幕,不过是念头一转,睁开眼刚才的一切就都没有发生。虽然这里作者处理的有些潦草唐突,但如果要说成是一个梦的终结,却也与梦境结束的过程类似,只是一个哆嗦的事情而已。
如果这样看来,梦又只是一个工具,现实才是要面对的。人类终归到底,是无法区分自己的肉身和精神的生物。
或许这个意思才是筒井想说的?
作为文本解析,揣测作者的意图是最末等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隐藏的矛盾,从而开辟出一种新的可能。正如同出行最大的乐趣既不是走大路,也不是爬野山,而是拨开树丛,发现真的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
在第7章末尾时,时田浩作对记者所代表的普通人的疑问,表现出厌烦和粗暴。“啊呀,够了吧。果然不管说多少回都理解不了啊……”而普通人面对握有知识之权力的人的抱怨,只好失望地沉默下来。
这个段落自然首先是对人物的塑造,体现时田简单直白的性格。但反过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却非常巧合地对应了本书的某种态度。要说明这种态度,就要看完整本书,到最后一章,被很多人所诟病或者说过分解读的一章。在本章中,之前从来没有站在作者叙述镜头焦点的两个人:Radio Club的老板阵内和侍者玖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正面出场。此时舞台上已经全部清场,只有他们两人在聚光灯下。他们所说的话和心中所想,只有区区六句。
去解读这六句话就会陷入作者的陷阱,因为这里不存在任何确实的假设。唯一确定的是,文本已经制造了足够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就好像拒绝回答的时田,既然无论怎么说你们都不会理解,那么索性我就不说了,或者给你们一个乱七八糟的答案吧。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会对之前所有的推演都打上一个问号。因为如果我们后退一步,从玖珂/阵内(如果他们只是一个人的两面)之梦的角度去理解故事,那就会完全无法区分所谓的现实和梦境,彻底走上过度解读的不归之路。
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问过这个问题,很遗憾他没看过《梦侦探》)
我的建议很简单:听从你自己的欲望,用你自己的理智思考。
无论筒井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在其中得到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投射的影像。这一点书中的敦子、粉川、乾精、小山内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你在梦中得到的,始终是你自己,而不可能成为别人。我们应当寻找的,不是别人的想法和意图,而是我们自己究竟是谁。这个答案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样的,都是能够让我们坚定前行的。既然如此,那何必在乎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呢?重要的只是往前走,跟着帕布莉卡的脚步。
P.S.我想今敏老师直到最后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毕竟电影的结尾是另一次新生活的开始。
我还真记不得是哪个词了,只记得你好像是问过一次……
话说我没看见企鹅的书评,LS的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
要打就打不要打脸,要打请打丁丁的脸
俄罗斯不是套娃么...
原来也是一本腥膻色....
...为神马我看的都是这种书呢...
所谓缺啥看啥。。。
momo看推理的.....
上gtalk...
哪里能看啊?
原来是这种书啊
请问是买的书吗?
sorry不是~
估计要买到还有几天吧
兔子你写的果然没人看懂吧~!
确实没看懂
这本书有删节么?不知道原著里的情节会不会通过
排版很重要。
镜乃迷具亦悟具
我真嫉妒这篇文章的开头两句
是吧,我也觉得很嫉妒。
我也嫉妒
我还是~
lz果然是专业人士啊,佩服不已。
可惜了今敏,还有王小波。不过他们的原形将会一直存在下去,不错的解析。PS:生死去来 棚头傀儡 一线断时 落落磊磊。这句在攻壳的剧场版《无罪》中出现过。。。在梦中(潜意识)出现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很屌的样子!
人类终归到底,是无法区分自己的肉身和精神的生物。
赞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