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屋

[加]威廉·保羅·楊,William Paul Young 寂寞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26日  

出版社:

寂寞  

作者:

[加]威廉·保羅·楊,William Paul Young  

页数:

304  

译者:

陳敬旻  

Tag标签:

无  

前言

  推薦序:走回你的小屋,那裡有愛與療癒/蘇絢慧  (本文作者為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威廉?保羅?楊透過這本小說告訴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有自己的悲痛、破碎的夢想以及受傷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我們自己的「小屋」。  大多數的人不只有「小屋」,而且,非常恐懼回到「小屋」,「小屋」裡深藏的是黑暗的過往、邪惡的事件,或是慘忍的畫面與創傷的經過。「小屋」可能是實際的某處,也可能位於你的內心深處。  或許,當我們一稍微想起有關「小屋」的片段,我們的心就劇烈疼痛得快要窒息,我們的全身就充滿了混亂與憤恨的情緒,讓人想要對天怒喊:「為什麼?為什麼讓我身上發生這樣的壞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人可以阻止這一切?為什麼?為什麼是我?」  閱讀這本小說時,我腦子不由自主的想起《聖經》的〈約伯記〉,西元前與西元兩千年後,都有相似的作品,在談論苦難何以發生、苦難中神在哪裡、人在苦難中如何回到神的面前領受那份愛與恩典。  但《小屋》這本小說卻加入更多現代人的生命風景,與複雜的生存環境,似乎在世上,邪惡的事越來越多,也許在某一刻,我們可能就是那一個遭遇巨慟的人。這已不是如〈約伯記〉所說,人的苦難是神與撒旦在測試一個義人對神的忠心與信心而已,而是,我們現在的生存世界已被人類破壞得嚴重,許多傷害人的並非神,而是人類選擇擁抱了邪惡與罪,棄絕了良善與愛,任意的傷害同類所致。而人類從來不願意承認此事,並為此事負責。  而這些不明就裡的傷害,承受到的人是如此的無辜與不幸,當生命的傷痕已然造成,我們還能做什麼呢?生命還有療癒的可能嗎?  在心理療癒工作經驗中,我時常要看見與聽見受創傷的人懼怕與無助的說:「不要再掀開我好不容易好的傷口。」有時候,他們也像被這世界遺棄似的,躲在某一個黑暗的洞穴中,嘗試不再讓自己受傷,當然也拒絕再相信關於這世上的一切。  然而,療癒歷程的起頭,就是能回到傷痛本身,好好的端詳與撫慰。那陰影與創傷就像怪獸或巨蛇般的包圍著內心純真與需要愛的小孩,如果我們以各種方法迴避這巨慟,也等於迴避掉內在受傷小孩的求助與呼喚。  要愛一個看起來無助無能,甚至難看、醜陋、有傷疤的小孩並不容易,這是人的限制,我們總愛看起來美麗耀眼的事物,就因如此,我們需要學習以神的愛(更寬廣的愛)來愛受傷後的自己,我們需要回到生命的源頭,藉著與生命對話,經驗與體會什麼是愛、慈悲、饒恕、寬容與犧牲。  苦難與創傷不是神為了考驗人所出的功課,那是人類的邪惡與貪婪所造成的錯誤,但是神的懷抱卻是生命不會改變的歸處,這歸處有著無條件的愛與療癒力,等著人回轉,安靠心靈,重獲新生。當願意以比自己更大的力量支撐自己、愛護自己時,生命才得以穩當下來,重新理解生命、領悟人生。  如果,一直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小屋」,那麼,生命會活得渾渾噩噩。即使,用強大的防衛機制隔絕所有的感受與情緒,可以矇著頭繼續過日子,但那日子卻無法讓生命感受到希望、熱情與愛,而最終,不僅遠離自己的心,也不再能和任何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  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被創造的原本,是萬物平衡的世界。苦難、破碎、失喪、痛苦確實存在,但療癒、縫補、獲得與平安也同時的存在。在巨慟之後,我們都可以領受一份恩典——以勇氣與愛,選擇良善的力量,回應創傷的發生,然後承諾,願意牽著自己的手,陪自己繼續未完的人生。  當我們願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時,療癒便能發生了。這並非一個有信仰的教徒才能經驗的歷程,許多遭遇創傷後的人或許沒有信仰,他們卻願意將自身的苦痛遭遇、創傷陰影轉化為幫助這世界的一份動力,改革了社會,在醫療系統、警政系統、校園環境、城鄉社區……等等場域處處可見許多悲傷人的努力與投入,為了更好的明天。  他們承受住了悲慟,並且,為了不再讓悲苦發生,願意有所犧牲,只為了人類群體的幸福。就如本書中的父親,以勇氣回到小屋,再次面對喪女的痛苦記憶,也因此重新找到線索,終止了一場無盡的殺戮,阻止了其他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唯有有愛的人,能承受悲傷,與療癒悲傷,托爾斯泰如是說。最後,以這首禱告詩,回應這本充滿療癒力的小說:  我們深信在空無的另一邊,是穩定的力量。  在痛苦之後,會有療癒。  在破碎之後,會有補全。  在憤怒之後,會有平安。  在傷害之後,會有寬恕。  在沉默之後,會有訴說。  在訴說之後,會有領悟。  穿越了領悟,那裡就是愛。   ——無名氏  (取自〈Living with grief after loss〉)

内容概要

  你是否願意深入記憶中最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愛與救贖?  2008年全美最暢銷小說!  亞馬遜網路書店逾3,000名讀者熱情推薦!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50週!暢銷超過600萬本!  沒有歐普拉,只靠全民口碑相傳的實力大作!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中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兇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他在小屋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作者简介

威廉•保羅•楊(Wm Paul Young) 生於加拿大一個傳教士家庭,幼年時隨父母至新幾內亞傳教,卻在當地遭到長期性侵,直到青少年時期返回加拿大進入神學院就讀時才停止。成年後移居美國,因為對保守的教會系統感到沮喪,加上幼年受虐的傷痛經驗,使他認為傳統的教會制度只會對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而決定放棄神職工作。之後他曾從事各種行業,包括保險、建築、創業基金公司、電信公司、承包商,甚至銷售食物處理器。 威廉•保羅•楊一直有著寫作的習慣,但只是當做禮物送給朋友看看,直到他的太太力勸他為6個孩子寫下他對上帝的看法,以及內心經歷的療癒過程,《小屋》的初稿才得以完成。這本為孩子所寫的小書,原本只在一些好友間流傳,他的兩位好友鼓勵、協助他找出版社出書,卻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2007年,他們決定自己成立一家出版社來出這本書。他們只花了300美金宣傳本書,卻靠著口耳相傳,銷售持續上揚,創造一年闢500萬本的超級佳績!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至今仍熱銷不墜,持續引發話題與討論。全球已售出30國版權。 《紐約時報》說:「艾克哈特.托勒或許有歐普拉的加持,但《小屋》卻靠著無數市井小民的口耳相傳,打敗了《一個新世界》。

章节摘录

  推薦序:像神明一樣快樂--關係與療癒的小屋之旅/呂政達  (本文作者為《張老師月刊》編輯總監)  麥肯錫:  好一陣子沒聯絡了,很想念你。  如果你想聚聚,下週末我會去小屋。  老爹  等等,先別管老爹的身分,或者下個週末將要展開的神幻經歷,讀到這個邀請,請你設想成體貼的精神醫師或心靈療癒師,寄邀請給一位當事人或案主:「你最近心情不好喔,來吧,來談談吧。」就這個週末,暫別人間眾事紛擾,來談談困擾糾纏生命甚深的疑義。  《小屋》除了浸潤在《與神對話》、《告別娑婆》的基督教義大眾敘說脈絡外,其實,整個幻現的歷程,就是一場典型的心理治療。許多心療案例裡,案主同樣也因親人遇害的悲傷際遇,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從此不再相信神的存在,從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伊德以降,對這個議題從不陌生。佛洛伊德終身秉持無神信仰,但他在世最後一本著作《摩西與一神教》,雖仍維持神是神化後的人,卻多少可以讀出猶太教的出身背景對他的影響,佛洛伊德自己就引用了宗教對人的詮釋體系。  去世於一九三九年的佛洛伊德,如果有機會閱讀《小屋》這部小說,肯定會拿著向讀者宣示:「我說的一點也沒錯,神只是神化的人。」在後實證主義氛圍裡,究竟是神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還是人照完美典範打造出神的樣本,始終是心靈科學與基本宗教教義的根本衝突。  關於這個爭議,這部小說採取了現象學家胡塞爾所說的「擱置」立場,它讓神做人做的事:烘焙、烤餅乾、墾植花園、洗碗盤;同時也展現走在湖面、召喚死者和生者的夢境等神蹟。然而,各有宗教立場的讀者或許也可暫時「擱置」爭議,「還原」到作者要我們真正讀到的:對一位喪失女兒的父親,自我療癒如何成為可能?小說裡,神並沒有採用心智侵入、矯正或用藥,來改變麥肯的痛苦,採取的是傾聽、了解、相信、分享、幫助他辨清問題和建立關係,這都是現代精神醫師經常會使用的進路。讀者一定會感受到,其中,「關係」才是整部小說的精髓核心。正如聖靈沙瑞玉對麥肯所說:「你要尋找關係─—這是與我們同在的方法。」回答麥肯「你們是三個,還是同一個神?」,他們也說,這樣的位格,才能讓神擁有愛與關係。  麥肯當然符合一個精神醫學案主、當事人或直接就稱為病人的標準,然而,我們何能讓全能的神走出天國,充當我們的精神醫師呢?找個線索,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寫道:「神能夠觀得存有全體,能夠包容存有全體,故而也能夠理解存有全體,因此,祂所看到的存有全體必然皆是美善的,是恰當的,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祂必定視『惡』為有限的產物,是在自私的觀點、自私的理解下所產生的後果。如果我們能在此意義下肖似於神,我們便也能夠走出一般普遍的理解,而會永遠不再責備、不再詛咒、不再失望、不再震驚。……這也正是所有的心理治療醫師們嘗試對待病人的方式。」人本心理學早就有將神喻比喻成心理治療的傳統,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在此理解下「肖似於神」?這部《小屋》,當然也是這層理解下的註腳。  千萬不要浸潤在基本宗教的描寫裡,將「肖似於神」,當做多麼艱難的修行。馬斯洛用過「像神一樣快樂」的字眼,比如幽默、有趣、大智若愚、傻氣、遊戲、歡笑,皆是凡人所能達到,接近神性的存有價值。我邀請讀者在等一下將閱讀的章節裡,體會出作者在這方面的著墨,在老爹、耶穌、沙瑞玉的對待中察覺「像神一樣快樂」的特質。我們所得到的感想,將不僅是「神原來都在做這些事啊,一點也不稀奇」,而是較接近「神的快樂就藏在凡人的日常瑣事間,我們只從不這樣認為」。  如果你還是以為,凡人的皮囊,皮囊附帶的七情六慾功能,是你最重要也唯一僅有的,請回到黑格爾的話語中歇息:「從永恆的眼光看來,每一件發生在天上和塵世的事,發生在神的生命和時間中所有事蹟,都是靈性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的奮鬥,最後他要讓自己和自己真正合而為一。」  在自己心靈角落的「小屋」內,請善自歇息。  晚安,祝你好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屋》是個非常動人的故事。不管你是否曾歷經人生重大的困境或疑問,本書都能帶給你極大的啟發與撫慰。」  --台中市長/胡志強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我們自己的「小屋」。……如果一直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小屋」,就無法讓生命感受到希望、熱情與愛。……若我們願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療癒便能發生。」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當虔誠的信仰與受創的靈魂產生糾結時,你當如何面對自己、家庭及未來?藉由《小屋》這本書,我彷彿看見自己被刺入剖開


编辑推荐

  ◎聯合推薦  導演/吳念真  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台中市長/胡志強  終身義工/孫越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黒幼龍  醫師?作家/連加恩  新聞主播/李晶玉  罕見天使/楊玉欣  台灣奧美集團 董事長/白崇亮  張老師月刊編輯總監/呂政達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作家/彭蕙仙╱中國時報記者/高有智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牧師/許承道  基督教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朱植森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約書亞樂團團長/周巽光  思恩堂主任牧師/杜明達  桃園縣基督教更生團契少年之家牧師/張進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屋 PDF格式下载



正版,好书!是一部有深意的书


充满奇妙美好。对基督徒是个不错的选择。


好书,物有所值,我送给牧师一本。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对我们反而是好事,因为我们不是主宰者。这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几点之一。


一直在亚马逊买书,每次速度都很快,包裹的很仔细,书本质量好,没有压折的情况。是正版的台湾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