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哉孔子

馬叔禮 策馬入林文化
出版时间:

2011-8-24  

出版社:

策馬入林文化  

作者:

馬叔禮  

页数:

3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周遊列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治天下;兩千五百年後,當代國學大師馬叔禮奔走兩岸、講學著述,還原孔子與《易經》的關係、解說自然與天象的法則,警醒世人。  本書是當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講座的集結,它的主旨一語驚醒所有熟讀孔子的知識分子:馬叔禮先生感悟出孔子《論語》與《易經》卦象的對照關係。《易經》絕非卜卦算命之學,《論語》裡許多章節都源於易理,其內涵在在發人深省。  《大哉孔子》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至第四章。開宗明義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孔子以格物的方法解開周易六十四卦,用作治國之道。《易經》六爻陰陽交錯的「卦體」原是沒有卦象的,孔子對應了自然天象與地理作為「象辭」,來和《易經》「卦體」對照,如此就能明白卦理。孔子又是如何解開《易經》?孔子以「心」去感知天地萬物,而悟得日月相推,損益調和不可過大,方能恆久的道理。接著說明《繫辭》是孔子格物以後對《易經》的體會,而且馬叔禮也是繼孔子之後,唯一能以格物之法去解開《易經》的象、理、數複雜關係的傳承者。  第二部份為第五至第七章。馬叔禮從中國曆法、《易經》卦理與二十四節氣這些天地自然的規律道理,接軌到孔子損益執中,順天應人的中庸處世之道。人類要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這個生命大哉問,馬叔禮以《易經》卦理與孔子的智慧言論,兩者作出深度結合給了讀者解答:孔子的人格與思想為中庸之道,就是從陰陽調和裡悟出來的處事道理,庸是持之恆久的意思。因此由《易經》中剝卦與復卦相互循環「剝而復返」的道理得知,人應以持中之道回應無限自然;用宇宙觀分辨自己的人生觀,同時校對人類的歷史。馬叔禮點醒世人,孔子處世的智慧和《易經》的卦理,正是幫助我們理解天地自然之理的途徑。道德價值混亂的當代社會中,人心起浮而躁動,不知如何得以安身立命,如何才可覓得修養心性、推己及人而後淑世天下的人生智慧,本書《大哉孔子》,將會是一帖治心的良藥。

作者简介

  馬叔禮  解讀《論語》與《易經》互為文本的第一人!在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象裡,馬叔禮先生感悟到孔子日月長明的人格真理……馬叔禮於1949年出生廣州,現年62歲。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1977年與朱家三姊妹創辦《三三集刊》,也曾擔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20餘年來他勉力自學,在研究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體悟,對於方塊字的造字系統也極為深入。  在徵名逐利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叔禮一手撐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隱居新店山上25年潛心自學後,於2002年由弟子創辦「中華日月人文學會」,專門將馬叔禮講學的內容推動到社會上,讓書院私塾的民間講學傳統復活。他實踐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志向,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做學問並且傳授學問,定期開班講授《易經》、老子與論、孟、學、庸、詩詞、小說、古文……等古代經典,使孔子的思想與智慧永續長存。  2007年起,馬叔禮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公益講座,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聽者多到席地而坐,只為親炙馬老師的學養與風采。主題分別有: 2007年的「人生大觀」; 2008年的「人法自然」; 2009年的「黃河宣言」; 2010年的「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2011年的「小說長城」系列。  2009年起,馬叔禮老師開始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演講,積極復興孔孟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宣揚造字原理與方塊字之美的重要性。1989那年,與文友一趟「絲路之旅」回來時遇北京「天安門事件」,其後20餘年沒有再到過大陸。在2010年中共建國60周年,正好也是他的60大壽,馬叔禮才又回到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等大學,推動兩岸巡迴演講。為此,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還特別為他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專訪,馬老師在國學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向被稱為「生命導師」的馬叔禮雖然年逾耳順,仍掛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他所創辦的「日月書院」著重於開發學生的品格與心志,認為做學問必須靠自己用功與潛心感悟,這也是他專注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中蘊含著帝王學,當中關乎一個人的胸襟與格局,馬叔禮希望後輩培養偉大的心性,對天下事能視為己任,這是當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使命感,也是中華道統的最終目的:知識是為了實踐對於世界的關懷。馬老師高尚的情操、不追名逐利的純真性情,在當今社會而言,可謂是一泓洗滌塵俗的清泉。

书籍目录

《大哉孔子》目次第一章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孔子與易經以天道易理修身能避開「大者之過」的賢人天道就是孔子的道用身心感通自然之理就是格物損益執中的哲學其人其學如日月長明後記第二章   天何言哉──孔子所領悟的天理從天地自然看易理開物成務──依循天理發展的社會制度順天應人的政權轉移世間一切智慧的根本第三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上)日月星辰般的不朽形象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樹立教育典範獨到的教育理念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不犯大者之過的聖之時者不怨天不尤人的修養溫而厲的良師第四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下)強調學習與思考並重重視啟發式教學文質彬彬的君子孝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有恆的為學態度追求人生至境──真、善、美充滿創意的不教之教鞭辟入裡的觀人術以自然為師第五章   日月韻律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曆法的誕生太陽的運行法則─陽曆月亮的運行法則─陰曆順應自然的中國黃曆孔子為何認同夏曆月亮的力量─黃曆中的陰曆日月並行才是最符合自然的曆法第六章   從易經卦理看解困之道──話說電影企鵝寶貝第七章   詩論二十四節氣──人對自然的感知二十四節氣流轉的法則二十四節氣相關詩文陰曆的節日詩附錄  人應追求無限的自然之理人該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春分秋分所彰顯的持中之道

章节摘录

  ●天道就是孔子的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與仁義皆是德,德的根源自天道而來。  自然界萬千物種,隨春、夏、秋、冬井然有序的流轉、盛衰,大自然的法則有著統一性。孔子曾兩次提到「吾道一以貫之」,第一次是對曾子,他比孔子少四十六歲,未及隨侍周遊列國,那時大約尚未從孔子聽《易經》講學,故事後曾子對其他年幼的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實忠恕與仁義等,皆是德,德的根源自天道而來。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老子》又稱《道德經》,其理源於此。  另一次是對子貢說:「你覺得老師是博學而多能的嗎?」子貢毫不疑惑回答:「當然。」孔子卻說:「非也,吾道一以貫之。」而此答案在《繫辭》裡,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對地,日對月,白天對晚上,春夏對秋冬,水對火,風對雷,山對澤,雌對雄,奇對偶,恆星對行星,陰電子對原子核,皆是一陰一陽。能將此自然之理,修行為人之「德」,便是「善」。  萬物之陰陽皆有不同性質;如清輕之氣,上浮為天;濁重之氣,下沉為地。水潤下,火炎上。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交感,皆因物性使然,故說「成之者性也。」陰陽是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是什麼﹖今日的科學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百多種原素構成,如氫、氧、氮、碳等等。中國約七千年前的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則發現萬物與生態是由八種元素形成。即乾(天)與坤(地);坎(月(水)與離(日(火);巽(風)與震(雷);艮(山)與兌(澤海湖泊)。天虛與地實,日奔放與夜收斂。風由天而地與雷由地而天,其以氣行,是虛;山凸而靜與澤海凹而動,是實。皆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成。以此理觀天體,如月亮,「地」不夠大,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抓不住空氣中的分子,無法形成「天」。有天,有地,才能陰陽交感。月亮上有「山」,有「地」,有「日」,而無「月」繞行,也無「澤海湖泊」,故無法形成「風」、「雷」,因此不具備生養萬物與生態的條件。  希臘時代,先哲以為生養萬物之條件是「地」、「水」、「火」、「風」,與伏羲的發現相比其實還少了四大。蘇格拉底與孔子、釋迦牟尼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年代相差不大,而伏羲的八卦學說,則可遠溯至六千多年前。  八卦與八卦排列組合,便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是由陰、陽爻合成,每卦六爻,由下而上。初爻、二爻是地爻;三爻、四爻是人爻;五爻、六爻是天爻。中國人說﹕「天時地利人和」,自古人類大小事的變化,都能歸納為時間(天時)的因素;空間(地利)的因素;與人為(人和)的因素,故《易經》的系統是有統一性的。  第一卦「乾」,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自然之「道」。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第二卦「坤」,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是自然之「道」。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是求「真」;據於德是求「善」;游於藝是求「美」。人格的成就完成順序是﹕真而後善,善而後美。  德行有了天道的根源,才有根據,故說﹕「據於德」。再依此變為人的良知。如同植物的種子,種子可以發而為根。根字,是「木」、「艮」之合。「良」字,是「艮」上一點。「艮」是《易經》第五十二卦,是靜止不動的意思。植物的根不動,才能生長。人有一種東西,即使是在痛苦困窘之時也不可移動,便是良知。故孔子說:「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便指的是「仁」。  「仁」在植物便是種子,可生為根。「銀」是金錢之根、「齦」是牙齒之根、「艱」是處困「難」時的「良」知,皆有不可移動的意思。種子內白白的東西便是「仁」,是出地、發芽、向天而生的力量。棟梁與一般花木小草,同為生物,然千年之樹能禁得起年年冬天冰雪封凍的三個月考驗。此之於人,便是困窮貧病時,仍能不失生機。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便是棟梁之材的表豔。所以孔子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種子在冬天,能安靜耐寒三個月,在土裡靜養,才是踏實敦厚的可造之材。故《繫辭》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仁」,是內在的真情,如同種子在土裡有生機。不同的種子,能生出不同的植物,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所以不同的學生問到「仁」,他都有不同的解釋。  「愛」是真情流露,如同植物出土後發芽茁壯。有愛的人,必是向上、向陽的。對應到人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慈;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孝。兄對弟是友;弟對兄是恭。君對臣是禮;臣對君是忠。受授往來皆要以真心,故「愛」字,是在「受」字之中有顆「心」。  《易經》第二十四「復」卦的二爻說:「休復,吉。」孔子在小象解釋是「以下仁也」。種子在冬天要休眠,休眠才能有復甦的力量。下仁,便是種子埋在土裡。「復」卦是指十一月,正是冬天,夏以元月,商以十二月,周朝則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十一月過年時,商人不出門作生意,都回家團聚;天子、官員也不省方出巡。故「復」卦象辭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先王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公。至日,是冬至。彼時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要開始往北移。對北半球的華夏文明而言,冬至是一陽生,「復」卦,上面五陰,下面一陽,故說「一元復始」。  《易經》是象、理、數合一的宇宙觀,象動理動,理動數動,六十四大法則如電腦網路綿密而有秩序。《繫辭》中,孔子描述說﹕「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易經》講天下最深奧、幽微的道理,卻不讓人難懂而害怕,其所談的是天下最大的變化,卻一點也不紊亂,如此井然有序。  如今盛行的管理學理論,因為是人的思維,沒有天理的依據,故數年一換。知識越多,社會越亂。地球四十六億年演化史,由沒有生命的水、陽光、空氣、土地,到有生命的動物、植物,由單細胞的簡單生物,到如今百萬複雜多變的物種,自然界的六十四大法則,卻無需增加、修正。若地球沒有人類,這世界仍會井然有序的運行。海洋、陸地、大氣不會被汙染,生態不會被破壞。  孔子當年講此大結構時,曾子曾記錄一篇綱要,即是《大學》。最大的學問,當是自然。人能感通自然之理,謂之「格物」,再把它學問化,便是「致知」。《易經》是學問化以後的結晶,講大自然現象界萬千變化中的常理常則,了解此自然之理後,才「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說他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指的就是此六十四大法則的變化。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畫圓以規,畫方以矩,八卦縱排與橫排兩兩組合,便成六十四卦的「方圖」。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所指的也是此。因為六十四卦依結構張卦起來,是密密麻麻用陰陽爻構成的天網,天網讓萬物運行,而不像人的法網,用以定罪,故說「不失」,而不說「不漏」。  孔子之孫子思,記錄下第六十一卦「中孚」系統四卦,而為《中庸》。此外,《禮記?禮運大同》源出於《易經》「同人」、「大有」八個卦的系統。如此千古博大精妙的學問,竟在中國沉睡了三千一百多年。孔子當年在《繫辭》感慨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賢者,尚且見仁見智,知其一偏,更何況無知之輩,所以古來即有人把它誤為卜卦算命之學,也不足為奇。  三千多年來,中國的才志聰明之士,莫不如孔子說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想上達天道,解開《易經》的奧秘。然而《易經》難解的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好的版本。孔子時代,以竹簡刻書,一卦之中,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皆擠成一篇密密麻麻的文字,無斷句,無分隔,陰陽爻皆為墨色,無法用兩色區分陰陽變化,遑論序、綜、錯,內、外關係的結構變化。  伏羲畫八卦,距今不到七千年。三千一百多年前,文王作西伯時,被紂王幽居羑里而演繹出周易的象、理、數大結構。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為《易經》作傳加上《彖辭》、《象辭》、《繫辭》。《易經》之學的完成,是中國最頂尖智慧的三人,在悠悠時空歲月裡,以「格物」的方式,心力相感相通而完成的。  其中伏羲是「無中生有」,由零生一最難。而文王與孔子,只有「易卦」、「卦名」、「卦體」、「卦辭」、「爻辭」,他們沒有老師,要無師自通其理,再對照卦理而解開,在大徹大悟那一刻,天應為之震;地應為之動,悲喜難名,孤絕自知,真可說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啊!


编辑推荐

  王金平 立法院長  關 中 考試院院長  盛治仁 文建會主委  林蒼生 統一集團總裁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葉樹姍 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  史 哲 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龔鵬程 南華大學創校校長  何華國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張寶琴 聯合文學發行人  陳若曦 知名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羅 青 知名詩人  胡忠信 資深時事評論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哉孔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