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此時 今世此地
2002
牛津大學出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td
古蒼梧
无
本書以1942-45 年中日戰爭上海淪陷時期,四本與汪精衛政權有關的刊物為研究及論述對象,從其中反映的具體事實去考察上海在日據時期諸文藝現象,進而揭示此一新文藝斷層較為清晰的面目。這四本刊物是《古今》、《天地》、《雜誌》和《風雨談》。
序言
緒言 一個有待打撈的新文學斷層
第一章 太平洋爆發後的上海文壇
第二章 四種刊物:上海文化的另一風貌
第三章 創作空間:檢查制度下的自由
第四章 亂世出天才:張愛玲、胡蘭成、蘇青合論
第五章 若隱若現的意識形態鬥爭
第六章 電影的衰落與話劇的勃興
第七章 周派散文的風行
第八章 日佔區文學幾個重要問題的討論
結論 新文學發展珍貴的歷史經驗
参考書目
无
古苍梧这本书写得比较老派,持论平实,对于想了解日据时代上海文坛状况的一般读者很适合。或许对于在问题上已有相当研究的内行来说,这书没有什么理论,材料算不得多或新,论点也不尖新,于是显得不够有味。但该书行文流畅、结构清晰、论点坚实,作者有理有据的文风,把复杂问题说得清清爽爽的本事,还是很值得向学生推荐。
这本书最好的部分其实是对四种刊物的辨析。很同意《古今》为汪政要与附汪文人“自怜自辩”、“舒忧减压”的空间一说,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
四本刊物中对于“气节”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尤其把这个问题与“南社”联系起来,别有意味。惜乎书中没有展开详论。
结论说,历史上一方面的消极因素,可以变为另一方面的积极因素,也很堪玩味。倒不止于对话剧兴盛一时的分析。其实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言志与载道(浪漫与反浪漫)的消长,此间也大有文章可做。
一切都可以以引发爱情,除了感谢。——屠格涅夫
读到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情书,高低立见,情这东西,半丝假也做不来,如诗词大师叶夹莹教授说的,情贵真诚,乃灵魂里最本质最直接的结晶。胡兰成大约是自命才子的作派,他说:“爱玲一直在我心上,是爱玲不要我了。”听了这话炎樱在笑,又说:“两个人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什么大的仇恨要不爱了呢,必定是你伤她心太狠。有一次和张爱一起睡觉,张爱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可见张爱对你,是完全倾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哪怕你偷偷与苏青密会,被她撞个正着;还有秀美为你坠胎,是张爱给青芸一把金手镯让她当了换钱用。这些,虽然她心头酸楚,但也罢了,因为你在婚约上写的要给她现世安稳的。”我无语,只能用李商隐的两句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来形容我的懊悔。
情书后有众网友跟贴,大叫矫情。若论是非,谁负谁情,上天知道。负了也便负了,莫要再去强行狡辩,还要讨几分好。过程尤其不堪。胡兰成在某些方面还是很灵动的,不然不会吸引一干自命不凡的才女,张爱玲,苏青,但其个性轻浮清高,不是张爱玲灵魂最佳伴侣。
翌日,在摇晃的火车上读到徐悲鸿与学生孙多慈一次婚外恋情,写得缠绵徘侧,大约作者同情这份苦恋,写得十分煽情,18岁初见徐悲鸿的孙多慈,清澈、多情、艺术直觉尤佳,我看见过徐悲鸿为孙多慈画的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知18岁的孙多慈见到徐悲鸿徐老师,大为倾心,孙的艺术感觉准确细腻,让徐十分吃惊,顿生怜才之意。35岁的徐悲鸿恰逢婚姻生活遇到问题,屡在课堂上迎接着清纯多才的女学生孙多慈热烈的目光,徐悲鸿恰似为她一人授课。搞艺术的人比较孤僻敏感,两颗敏感多思的心灵一但接近便燃起熊熊火花。徐悲鸿第一个恋人蒋碧微后来在回忆录里回忆孙多慈,说徐悲鸿眼光不知去哪了,孙个高但不瘦,除了清纯一无所长。散发着情敌之间刻骨的酸气。昔日蒋以富家小姐身份与徐悲鸿私奔,也算石破天惊,两人在个性与追求上的误差导致日后的不和,与徐悲鸿分手之后的蒋碧薇,在签字分手的当天,便拿着徐悲鸿支付的100万元和100幅画,去好朋友家里过除夕,打了通宵麻将,结束了和徐悲鸿的一切关系。失去爱情还有物质,这是蒋碧微的个性与报复,后来果然也算过得不错。比孙多慈要入世很多。
孙多慈最终没有和徐悲鸿相守一生,迫于家庭压力嫁给了许绍棣,但内心一直看不起许绍棣,许没有徐悲鸿的才华与大气,但最后未能与其离婚。
也看过孙多慈的自画像,浓眉大眼,肤白似雪,透着一股执拗劲儿。在徐悲鸿的画笔下,孙多慈有着成熟的风情,慵懒、妩媚。在爱人的力度纸背里,孙多慈的内心丰富的一面展现无疑,孙多慈一生至爱徐悲鸿,后来无奈嫁给许绍棣,也并不爱许。每当读到徐悲鸿为她写的诗都要流泪。后来听到徐悲鸿突然逝世的消息。孙多慈当时就昏厥过去。她一生只爱徐悲鸿,当时就表示要为徐先生戴孝三年,许绍棣因为爱孙多慈,也不想和死人吃醋,就答应了。孙多慈当着许的面为徐悲鸿戴了三年孝。由于长期抑郁,孙多慈于1975年3月因患癌症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64岁。
至于蒋碧薇是如何心情呢,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颓然地坐下,默默沉思,自从徐先生和孙韵君有了不正常的感情以后,我咬紧牙关,忍受着生平最大的痛苦,不在人前透露片言只字,不使亲戚朋友看出破绽,以我明朗爽直的性格来说,这是很难想像的。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爱护徐先生;万一这件师生相恋的新闻传开,对他声名的打击,一定会很严重。”
事实上,若非蒋碧薇执意的阻挠,孙多慈极有可能与徐悲鸿在一起。情场如战场,赢得一时赢不了一世。在徐悲鸿心里永远埋藏着对孙多慈的牵挂与内疚,而对蒋碧薇,带去更多的伤害。他几次不顾蒋碧薇的感受登报申明已脱离关系,蒋碧微在19岁时勇敢地与徐悲鸿私奔出逃,此后同居多年,辗转各地,生儿育女,最后终因人生志趣不同而在28年后分道扬飙,做了张道藩的情人。一生情史坎坷,亦无更好结局。
如陆小曼和徐志摩,顾城与谢烨,有人说当初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诗人的浪漫常让他们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读过顾城写给谢烨的情书,感性、依恋,当初追求时也很热烈,顾城不顾谢家的反对,在谢烨家门口用纸箱睡了几个月,差点被谢家人送到精神病院去。
顾城对谢烨写道:“你的眼睛充满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辉煌的天穹,我将默默注视你,让一生都沐浴着光辉。”谢烨对顾城说:“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装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
谢烨这个多才女子一路跟随顾城到激流岛,最后惨死,与其说死在爱情手里,莫如说死在理想天国的殉道里。“我想死一回我想在生命的边缘行走去看看那边海岸的风景”,谢烨的诗提到死,她果然在生命的边缘行走。一路风景无限,苦情无限,亦圆满。爱情世界里,无对无错。顾城同时献出自己生命。
一切都可以引发爱情,除了感谢。“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是最被有情人引用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里的名句,千百年来最震撼人心的情诗。台湾作家简媜写道:“果你为她而舍船,在她的眼中你不再尊贵,如果她为你而弃舟,她将以一生的悔恨折磨自己。的确,隐隐有一种存在远远超过爱情所能掩盖的现实,如果不是基于对永恒生命衷心寻觅而结缡的爱,它不比一介微尘骄傲。”后人已无前人之彻底付出的格局,更多自我的较量与征服,但,这也是人性尊严的部分。叶老说古人“温柔敦厚”,天性纯良,因此留下绵绵诗词无数,中国诗词的发展史乃一部情爱史。
爱情美好在于无所求,一但陷入爱恨情仇,人生备增苦愁。见与不见,思与不思,不悲不喜,只在那里。情到深处如浮云,是寂静,是欢喜,是庄严。让我们吟唱一下吧……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青丝染就已堪悲,无复奉君时莫言
标题好
喜欢,好文
喜欢这个标题哈。。。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
好文章,很不错。
哈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