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孙发友 人民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孙发友  

页数:

400  

字数:

4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研究上,这对于现在大量涌入新闻业界门槛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写作一条消息,每个字词的选择、每个段落的安排,都应认真掂量,凝聚作者的智慧。但是现在传媒上的消息,多数太一般化、变成了一种套路。“日前”新闻满天飞,误以为这是消息的“行话”;没有具体内容的“据悉”俯拾皆是,丝熟感觉不到自己在说多余的话。研究消息基本的“规定动作”,让这些“动作”成为职业理念,然后才谈得上“自选动作”,从必然走向自由。例如本书中谈到的华尔街日报新闻故事的写作技巧,就是建立在对消息规定动作基本要求基础上的。 如今的传媒形态多样化了,新闻报道的文体要适应不同的传媒形态。于是,一个新的新闻写作的研究领域得以开拓,这就是新闻文体的演变。报纸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手机短信的消息,基本原理相同,但是文本结构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这种变化,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书籍目录

绪论 认识新闻报道 一、什么是新闻 二、什么是新闻报道 三、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第一编 新闻报道写作原理论 第一章 论真实性——新闻报道与事实关系分析 一、新闻报道为什么要真实 二、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 三、采写虚假新闻报道的原因 四、网络给新闻报道真实性增添了新的内涵 五、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学理层思考 第二章 论时效性——新闻报道与事件时间关系分析 一、新闻报道要讲时效性 二、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几个环节 三、“抢”新闻: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 四、网络传播更新了我们的新闻时效观 第三章 论可读性——新闻报道与受众兴趣关系分析 一、受众兴趣原则的现实意义 二、受众是新闻报道的最终评价者和消费者 三、受众兴趣:满足与引导 第四章 论“用事实说话”——记者与事实及报道关系分析 一、新闻报道要“说话” 二、新闻报道说话的方式:用事实 三、走出新闻报道“说话”的误区第二编 新闻报道写作程式论 第五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 第六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七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一) 第八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二) 第九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三) 第十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四)第三编 新闻报道写作技巧论 第十一章 事实信息的价值认定与发掘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第十三章 链接感觉:让受众体验事实 第十四章 从现场写起:讲个“故事”受众听第四编 新闻报道写作演变论 第十五章 当代新闻报道形态变化及其动因 第十六章 新闻报道文体演变与传播科技发展 第十七章 新闻报道写作观念变化分析——以灾害报道为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拓一片空间

章节摘录

  我们还必须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作更高层次的认识。虚假的新闻信息不仅造成受者的局部危害,更重要的是还会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推向灾难之中,这方面的教训我们是深刻的。论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谈到1958年。这一年,是中国新闻界的灾难年。一开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乘风破浪》中,就开始浮夸了,说苏联两颗卫星上天,“几十天中间,把整个世界形势的面貌改变了。”于是,中国也要放“卫星”。人家放人造卫星,我们暂时还放不了,就放粮食“卫星”,放钢铁“卫星”。于是,从6月份开始,中国放“卫星”开始了。  我们看当时的《人民日报》(1958年9月5日)的一篇报道——《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中稻六万斤》:  据新华社广州4日电:记者周方吻报道:我国一颗突破亩产六万斤大关的中稻高产“卫星”,从广东省比较贫瘠的北部山区升起来了。这是连县星子乡田北社的一点零七三亩中稻,共产干谷六万四千八百四十九斤二两六,平均亩产干谷六万零四百三十七斤多。  这颗“卫星”的创造者,是中共田北社支部书记兼社主任涂明芳、副主任黄孟常、青年突击队队长何经亮、副队长黄信宽和一百九十八名青年突击队员。  田北社位于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气候寒冷,土壤比较贫瘠,无霜期比较短,过去只种一造中稻。今年7月中旬,这个社在全国各地早稻不断放出高产“卫星”的鼓舞下,决定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同时也想争取时间多种一造秋薯。在支部倡议和领导下,这个社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决定在敬母坳一块田中,把六十二亩二分田抽穗的禾苗集中进行最高度的密植。密植前先深耕一尺,施下基肥塘泥、草皮泥和绿肥等八千斤,牛栏粪五百担,和泥土拌匀又施茶麸十担,草木灰三十担。然后在7月18日实行最高度的集中密植,整块田共插下禾苗八十多万兜,一千多万株。随后,他们对稻田的通风、送水、追肥、除虫作了巨大的努力。8月30日上午,这块田开始收割。三百多个青年突击队员和社员们猛干了两天一夜,才在31日下午收割完毕。  9月3日晚,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向田北社的人民发出联合贺电,赞扬他们破除迷信和大胆试验的革命精神。  这只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新闻报道中的一篇。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报纸上的新闻一个主调就是:浮夸。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有亩产稻谷13万斤的,有亩产小麦12万斤的,有亩产玉米3万斤的,有亩产山药120万斤的,有一个南瓜1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的,有生猪一天长14斤的,有平炉一日炼钢700吨的。媒体的这次浮夸,付出了血本:新闻报道由此一时变成假话的代名词,人们不再相信报纸;国家由此被引入经济崩溃的地步,随后几年的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副食和日用品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更有甚者,国家的政策、人们的思想,由此出现紊乱,贻害若干年。当然,我们不可将这一时代劫难的责任完全推给新闻媒体,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PDF格式下载



  中间对新闻的真实性 全面性 有比较清晰的解说
  正好解答了我一直模糊的概念
  
  但是有些新闻例子让人本来清晰的思维变得模糊...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的
  
  语言生动 通俗易懂
  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