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

刘桂荣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桂荣  

页数:

285  

字数:

220000  

内容概要

徐复观是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着眼于徐复观美学思想,从历史的视域和现代性的学术视野出发,运用和透过徐复观惯用的历史的视角、中西比较视域、“追体验”的审美理路,现象学”还原”,诠释学的现代视角诸方法,不仅对徐复观的论学背景、心路历程、思维理路进行梳理和考察,而且着重从人性本根的生命蕴涵、“心的文化”的美学诠释、生命境界的会通、“忧患意识”所呈现的”天地境界”四方面展开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生命归属的探讨,试图在哲学,文化、美学、艺术多维视界的融合中把握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并通过艺术精神的审美观照与现代文化性格的反思,阐明和彰显徐复观美学思想的性格本质、精神特质、意义所在及其得失与缺憾,从而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徐复观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刘桂荣,女,河北高碑店人。博士,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1991—1995年,在河北师范学院法经系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2006年,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政法管理系从事教学工作;2000—2003年,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论学背景 一、社会文化背景  1.民族精神的建构  2.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3.文化的殷殷求索 二、心路历程  1.乡土的情怀,生命的归依  2.自然真我,任天而动  3.政治的淡漠,文化的救赎第二章 徐复观美学思想的思维理路 一、整体性的内涵 二、历史的视域 三、中西的熔铸 四、“追体验”的解读第三章 生命的归根之地 一、人性本根的生命蕴涵  1.仁境的栖居  2.虚静的安顿 二、“心的文化”的美学诠释  1.“心”之文化溯源  2.心的疏解  3.“形而中学”的意涵 三、生命境界的会通  1.仁义虚静的归一——根基之地的圆融  2.美善的融合——音乐之境的呈现  3.个性与社会性的涵摄——文学精神的开掘 四、“忧患意识”中的天地境界第四章 艺术精神的审美观照  一、“道”即艺术精神 二、艺术精神的主体呈露  1.艺术精神的主体——虚静之心  2.审美观照的实现  3.艺术精神的自由王国——游 三、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揭示 四、缺憾与意义  1.关于“气韵生动”的阐释  2.儒学精神对绘画思想影响的忽视  3.“禅其名而庄其实”的误读倾向第五章 现代文化的反省 一、现代艺术的反思 二、现代文化性格的省思  1.“思想”的反省  2.科技与价值的反省 三、现代文化反思的美学意蕴结语 一、文化的乡愁与灵根的归依 二、美善之圆融与艺术之人生  三、面对现实的缺憾与困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徐复观思想的研究现状附录二 徐复观先生年谱附录三 徐复观教授著作总目录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论学背景一、社会文化背景1.民族精神的建构清代天朝君临四方,天下共主,万方来朝,四夷宾服,这是一个自足的天朝型模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天朝只有俯视与抚育夷狄之责,而四夷只具仰望与朝贡之态,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正醉酣于这样的迷梦之中。这种自我影像的强烈满足感使国人失去了感知他者“船坚炮利”隆隆迫近的能力,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泱泱天朝上国一次又一次被诸国列强战败。国力的衰微,国土的沦丧,国权的丧失,国民的屈辱,使天朝的迷梦因欧风美雨的冲刷而不再沉醉,梦境破碎后的觉醒使志士仁人走上救亡以自存的道路,自此,中国便经历着亘古未有的——社会、民心以及文化的激荡。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民族感情不断受到凌辱。l903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中国人的缠小脚、吸鸦片被作为野蛮风俗展示,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往往听见腐儒之辈‘豚尾奴,豚尾奴’的叫骂声”。凡吾人所至之地,有‘半边和尚’之称,有‘拖尾奴才’之号。或侮之,或辱之,甚至以枪轰毙之,含冤茹苦,无可告诉。”国家的落魄,国力的衰弱,使国民备受屈辱和伤害,这种心灵的刺痛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识之士纷纷通过民族精神的开掘来启迪民智、昂扬民心、强化民力,以期达救亡图存之目的。


编辑推荐

《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包括徐复观在学术上毕生的努力,是要将中国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显豁疏导”出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翔实做到,深刻却难。了解总聊胜于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