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间理解论

汪天文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汪天文  

页数:

590  

字数:

4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时间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同时又是最艰难的问题之一。不管是古老的宗教领域,还是尖端的科学领域;不管是琐碎的生活领域,还是沉思的哲学领域,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至今没有取得完全一致。时间也是一个功利的话题。探索时间问题,对于科学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生命的理解和生活之路的拓展,意义深远而迫切。然而什么是时间?这是千古难题。从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喟叹到当前科学研究的困惑,时间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它留下很多的疑问。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依然有假设的成分。在不同学科中,不管是动力学刘维算符还是热力学的时间算符,其内禀的同一性难以依靠数学计算和物理检验来明确。在生活中,钟表的标度时间和生物的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似乎永远存在悬念。另外,关于时间的对称性和方向性等问题依然是一个有争论的焦点。时间是均匀的还是非线性的,目前还无法通过表象世界来证明,也只能听凭人们的想象。当时间问题把人们带到生活世界之中,爱因斯坦却对生活中和生命中的“现在”显得十分烦恼。他认为“现在”的经验意味着某种对人来说是特殊的东西,某种在实质上不同于过去和未来的东西,但是这个重要的差别却发生在物理学王国之外,科学无法抓住和描述这种经验。

内容概要

本书追求一种大众的生活哲学,在某些方面尝试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生活哲学的改造,使之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部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面对生活的,但还不是彻底回归生活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时间观是学理性质的,是局限在哲学家的圈子里面的。只有把道理从哲学家的书本里解放出来,用清晰通俗的语言去赢得人们的关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哲学。这也正是本书努力之所在。 按照学科研究的范围,通常笼统地把时间分为宇宙时间、地质时间、物理时间、化学时间、生物学时间、心理时间、社会时间等等。具体研究某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有内时间和外时间的区分。根据时间演进的不同表征,还把时间分为线性时间和非线性时间。根据时间“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体验时间和标度时间。为了讨论方便,本书将不按照上述划分来探讨时间,而是按照自然时间、生活时间、社会时间、理念时间来阐述时间问题。在阐述过程中,通过本真意义的生活时间可以对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时间观念作出统一的解释和说明,从而达到对时间的统一理解。

作者简介

汪天文,1970年生,祖籍福建福鼎,哲学博士,深圳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哲学和科学哲学,长期从事时间问题研究。已出版专著《社会时间研究》(2004年),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为何要重新理解时间 二、时间理解的原则和方法第一章 时间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时间理解的历程 一、时问观念的演变 二、走向时间研究的前景 第二节 时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时问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二、时间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 三、时间和人的关系是什么第二章 时间理解的途径 第一节 时问理解的几种思维范式 一、理论哲学思维范式 二、科学思维范式 三、人类学思维范式 四、超世思维范式 五、几种思维范式的比较 第二节 科学思维范式下的时间理解 一、时间的空间化 二、时空的逻辑化 三、时间的形式化 四、时间的去主体化 五、标准的多元化 六、科学思维范式的局限性 第三节 超世思维范式下的时间理解 一、神话故事中的时间 二、宗教神学中的时间 三、现代科幻作品中的时问 四、佛学中的时间 第四节 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时间理解 一、理性的边界 二、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 三、人类活动的时间之流 第五节 多重时间概念的梳理和时间理解原则的确定 一、立足于人类生活空间尺度内的时间理解 二、时间理解的六个层面 三、时间在不同理解层面中的内在关联第三章 社会生活中的时间 第一节 时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一 一、人类活动的时间机制 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三、社会时空与人类的活动 四、社会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协同节律和共同规则 第二节 对时间的描述取决于人的存在方式 一、人的社会属性和原始时间的产生 ……第四章 自然现象中的时间第五章 人类学时间维度下的世界新图景第六章 时间牢笼下的社会生活第七章 时间的超越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科幻作品打着科学的旗号,包裹着科学的外衣,但叙述的却是超科学或非科学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科幻作品在本质上反映超世思维范式对科学思维范式的借鉴与超越,是人类对现实的理想化梦想,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翱翔在现实与梦想之境,发现过去,改造现在,探索未来,体现人类顽强的生命本质与不朽的超越精神。 四、佛学中的时间 前文已述,佛教在义理、旨趣和建制上与一般宗教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还有其他原因也使我们不得不单独探讨一下佛学中的时间问题。佛学体系庞大,叙述广博,内容繁杂,涵义艰深,法门各异,宗派众多,境界殊胜,流布久远,佛学思维范式是所有思维范式中最独特的一种,非常态所能体验,非常人所能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佛学思维范式属于人类学思维范式,但由于佛学思维范式有比人类学思维范式更宽泛的标准和更高远的境界,所以对时间的理解必须借鉴具有2500多年生命的佛学思维范式。佛学思维范式以因缘和合、无我无法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生命本位、慈悲为怀为理论肇始,以多重否定、无所执着为思维方法,力图超越人类感官的局限,超越人类思维的局限,与天地合拍,与宇宙同一。因此,佛学思维范式的理解力是优越的。佛教自身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系,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今天的大乘佛教,时间观念因见地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原始佛教反对时间实有,认为任何对时间长短久暂往来都是凡俗分别心造成的幻象。时间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它既不创造万物,也不支配万物的生灭变化。

后记

本书的写作断断续续经历了十年之久,一则个人的心路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二则出于一种谨慎的心态。然而,问题的存在是难免的,现在呈现给大家,希望在问题的争议中成熟起来。成书过程先后得到了王国政先生、王南浞先生、王跃军先生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在编辑和印刷过程中,姚劲华先生和万琪先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本书于2008年4月获得两年一度的深圳市社会科学文库(第五辑)出版基金的资助。然而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这次出版基金的评选过程延续了比较长的时间,而本人为了赶在评职称之前让本书面世,便先行一步与人民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因此,本书在形式上与后面批次的深圳市社会科学文库作品有一定的差别,请读者见谅。


编辑推荐

《时间理解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间理解论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书,看了之后会收获很多的。


讲的很专业,可以看看


有助于增加对时间观念的理解,不错


这是一本不错的哲学著作,我喜欢。


从哲学角度去理解时间,分析了时间的本真。对于思想深刻的读者来说是杯绝对沁人心脾的清茗...


买了这本书我非常后悔!又贵!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是给谁看的?写这本书是否建立在有质量的文献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