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追忆与感怀

陈品高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陈品高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追忆与感怀》是《博览群书》杂志精选集之一,侧重缅怀去世的文化名人,讲述佳话雅事。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回首往昔、故人如歌、煮酒品贤、一同走过和文人雅事。《追忆与感怀》选文旨在追忆中国学人,感念文人故事。文章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在娓娓叙述中再现文人学者高尚情操和真挚情感,重温前人故事,启发后人深思。

书籍目录

回首往昔写《围城》的钱锺书杨绛赵树理之死 戴光中胡适使美经过尹家民徐讦晚年二三事袁良骏此情可待成追忆——顾颉刚先生在甘肃赵夏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资中筠马连良出山秦杰先父梁漱溟与北大梁培宽蓝公武不讲日本话蓝英年故人如歌忆黄宾虹老友郑逸梅记唐驶黄伟经“可怜腰细是吾徒”——记张荫麟先生散木义薄云天文惊风雨——悼念柯灵先生单复忆光直先生 师恩深如海——纪念金克木先生逝世一周年郭良忆端木蕻良邓遂夫我的父亲刘宝瑞刘娅娅我所尊重的李长之先生——《李长之文集》代序启功理解父亲——常芝青常远志忆路遥陈幼民煮酒品贤解读萧乾徐城北心似洪炉在人间苍耳“神秘的”无名氏丹晨“风采宣南”耀千秋 ——读新版陈师曾《北京风俗》 陈礼荣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锬虚眼中的弘一法师韩三洲叶企孙:炼狱岁月中的哲人襟怀邬波涛侯宝林先生 ——一个极其严肃的人薛宝琨大学者的大学问 ——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王路关于郑振铎止庵一同走过两情初好时蒋碧微张爱玲和她的爱人张放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王庆祥丰子恺与竹久梦二李兆忠林语堂与蔡元培王兆胜梁启超与吴其昌夏晓虹文人雅事郁达夫——“出卖文章为买书” 黄萍荪启功妙语谈崔陟雅人张中行马嘶朱自清先生的读书生活徐雁平陈寅恪的“世家子”隋结王晓清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韩府茅以升作并书《北洋今胜昔二十韵》 左森马叙伦与“三白汤” 朱小平寻找真正的学者(代后记)

章节摘录

在我结识的友朋中,书画名家不少,这或许与我酷爱书画有关,黄宾虹老人即其中之一。我和宾虹可谓是忘年交,他生于清同治四年元旦(1865年),我则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我与宾虹结识是在20年代初,由南社陆丹林介绍认识的,之后我虽也参加了南社,但宾虹是南社中的前辈。1905年,国学保存会在上海出版《国粹学报》,主持人为邓秋枚、黄晦闻。撰稿者有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黄季刚等,黄宾虹也是其中一员,发表《叙村居》、《滨虹论画》、《叙造墨》等作品。邓秋枚、黄晦闻又创设了藏书楼,征求同人把所藏的书集存一处,以供检阅,也作为友朋居住之所。陈巢南、苏曼殊等,均一度借寓楼上。黄宾虹自芜湖来沪参加编辑《国粹学报》,亦食宿于楼。此时经常来谈天的,还有高天梅、柳亚子、胡朴安、马君武、姚石子等。他们一起商量成立在清末民初对于辛亥革命起着号角作用的文学社团——南社。鸦片战争以后,以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为目的的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平时执着笔杆的书生、学者,这时也义愤填膺,不甘示弱,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把笔杆作为武器,南社便是在这形势下产生的。南社之意,即“操南音不忘本”。第一次集会在苏州虎丘,此时尚在宣统元年,来会的共十九人(其中二人非社员),实数社员十七人,黄宾虹是其中之一,而十七人中同盟会员却占了十四人,可见革命气氛浓厚了。后来柳亚子的《南社纪略》和我的著作《南社丛谈》,都说那次集会是在阊门外雇船带了菜肴去的。可是宾虹的回忆是骑了马去的。据编《黄宾虹传记》的裘柱常推测,说大概分水陆两路,向虎丘张公祠去的。我对于这些细节,很感兴趣,认为当时往来七里山塘问的,是驴子不是马,我以前曾策蹇去过多次,有实地证明,且有苏曼殊吴门诗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之句,大概是不会错的了。 宾虹生于浙江金华城南铁岭头,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村在黄山下,因称黄山山中人。初名懋质,一名元吉,后改名质,字朴存,又作朴人。初号滨虹,署室名为滨虹草堂。后改滨虹为宾虹,亦作冰鸿,笔名用了不少,有予向、颀庵、芸人、同芝等。父亲黄定华,十四岁时由安徽到金华学做生意,此后就在金华娶妻方氏,生宾虹兄弟姐妹七人,宾虹自幼喜学,又爱图画,时隔邻有一姓倪的老人能画,宾虹看他挥洒,又听他的讲解,启发很大。宾虹八岁,被进士黄崇惺所赏识,赠给他著作《劝学赘言》、《夙山笔记》、《潭渡杂记》等书。宾虹当时对这些作品,尚不了解,但对《杂记》中有关黄氏祖先的许多事迹却颇注意。崇厘并介绍一位经史学家程健行先生教导宾虹,十三岁时,宾虹回歙县应童子试,初次见到黄山,欣赏了峰峦烟云、古松森秀,感到故乡之美,冠绝东南,又在旧家观览文物,如查士标、渐江、石涛、石溪等画,大开了眼界,尤其对于浙江的画,更感兴趣,此后每晨习字作画,订为常课。又感到诗词金石,都和书画息息相关,也得潜心学习。这时安徽耆宿汪宗沂,参李鸿章幕,又在歙县紫阳书院讲学,宾虹便从之为师,宾虹经常一个人躲在楼上,画倦了便读书,读倦了就作画,几至废寝忘食,一卷在手,往往读到三更半夜。他的字是学褚遂良的,认为一波三折,和画法可以相通。读了《说文解字》、《尔雅》,对大小篆书,也有领会。又因他的祖先明代黄白山曾说“书不可不尽读,友不可不尽交,天下名山大川不可不尽游”,极大勉励了他。 宾虹出游,先到扬州,认识了当地寓公何是舫,何极富收藏,得观黄公望、倪云林、黄鹤山樵等名画,及明四家的杰作。又认识了程尚斋,程也是一位收藏家,除了元、明诸家外,又多石溪、石涛、渐江、邓石如、包世臣等作品,宾虹大为得益。扬州又多装裱铺,壁间贴满了裱件,如李育、莲溪和尚、吴让之、陈若木等人,宾虹常去观赏,他极仰慕若木的以书法作画,妙得钗股漏痕笔法,而又于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若木是当时扬州画坛高手,宾虹很想见其人,后知此人神经失常,难以接近了。当时有位名画家郑雪湖,和潭渡黄家是有戚谊的,他看了宾虹的画,曾说: “画实处易,虚处难,这是老师王蓬心教导我的话,转以为赠。”宾虹为之一再首肯。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他的父亲去世,宾虹居家守丧,在此期间,摩挲金石,旁搜玺印,又收购了飞鸿堂遗印,加上他以往所得,数以千计。于是他参考历代有关金石文字的著作,因此及彼,涉及其它的学术问题,开拓了他著述生活的端倪。光绪三十年,安徽旅湘公学,迁至芜湖,改名安徽公学,同乡们请宾虹去襄办校务,这是他从事教育的开始,也是具有革命思想的开端。原来该校执教的,大多密谋推翻专制王朝,在湘校时有黄兴、赵声等,在芜时,有陈独秀、苏曼殊、费公直、刘师培、柏文蔚、陶成章等志士,黄宾虹担任了校长。 辛亥革命,宾虹全家移沪。不久,《时报》主持人狄平子聘宾虹为有正书局编辑《中国名画集》。有正书局,附设在《时报》馆旁,也是狄平子办的。

后记

这是一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何谓大师,解释很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兴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按照陈先生的定义,放眼当下,又有几人担得起这在学问上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能创新引领一时之风气,且在人品道德上受人尊敬的大师称号呢一一尽管有一些传媒的热捧!大师不世出。所以,我说,要寻找真正的学者!何谓学者,解释也很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而“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又可称为专家。简明地说,学者专家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研究有成就的人。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一一成就。在世俗的目光里,有些做学问的人是成功了一一名、利、权都有了。但这还不能就说是成就,成就是要经得起同行和历史的检验的,可谓成功容易成就难。


编辑推荐

《追忆与感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追忆与感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