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

荆学民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荆学民  

页数:

411  

字数:

30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学民对信仰问题的研究有着信仰般的执著。二十多年前,学民在南开助教进修班的时候,就表现出研究信仰问题的浓厚兴趣。几年以后他重回南开从我攻读博士学位,仍将信仰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学民又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研究基础,所以,开始我对他的选题是非常支持的。但是,当他后来谈到具体的思路时,我对他的研究路径却表示了非常的不支持。他最初的论文设计,是要构建一个包罗信仰问题的方方面面的《信仰论》体系。这与我的治学理念是相悖的。  当时,南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已经将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的博士研究方向。我们的社会哲学研究确定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切人点,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而不从概念、原理出发,不搞体系先行。信仰问题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无疑是我们的社会哲学必须予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我建议他先不要把“信仰”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去考虑,而把信仰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问题”去对待。这样,论文的题目就确定为“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

内容概要

信仰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有关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有关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枢纽问题。本书不仅从理论和现实、宏观与微观等方面,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在理论上系统地呈现了信仰本质论、信仰类型论、信仰机制论、信仰功能论、信仰危机论、信仰重建论等信仰理论扇面,而且还从方法论上探讨了信仰的研究视野、框架和方法,从学科建构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构建,从而完成了对社会信仰论的基本理论架构,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关信仰的理论彩屏。

作者简介

荆学民,1959年生,山西临猗人,哲学博士,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传播学专业政治传播方向博士生导师;兼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文明与信仰方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尤其集中在信仰问题与信仰理

书籍目录

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第一章 信仰研究视野论 时代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信仰 在知情意的交叉点上——信仰论纲 信仰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 信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第二章 信仰本质论 信仰价值的本质 信仰价值的发生 信仰价值的结构 信仰价值的特性 信仰价值的地位第三章 信仰机制论 信仰与怀疑的关系 信仰与理智的关系 信仰与人格的关系 信仰与真善美尺度 信仰与人类终极关怀第四章 信仰类型论 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 政治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第五章 信仰功能论 信仰的精神统摄功能 信仰的价值评价功能 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 信仰的审美定向功能第六章 信仰危机论 信仰危机的发生与后果 信仰危机的文化因探察 信仰危机的经济因探察第七章 信仰重建论 信仰重建: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 信仰重建:社会与文化发展维度 信仰重建:人的全面发展之维度 信仰重建:走出信仰的二律背反 信仰重建:适度张力的三个原则 信仰重建:通达神圣的重要路径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 当代意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三重维度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学科视野后记 我对信仰的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信仰研究视野论  时代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信仰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国际敌对势力也千方百计地向我们渗透其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因而在一些党员、干部和青年中出现了理想信仰动摇的问题。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同心同德地把我们的党和国家引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正确信仰观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信仰与迷信  有人认为信仰就是迷信,这是一种混淆是非的糊涂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实践性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人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实践使人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不仅使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人的精神不断升华。正是实践,使人超越了动物意义上的繁衍和进化而提升为人。实践活动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也必然是人的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信仰也是人的一种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因而也具有社会性。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社会意识逐渐积淀为一种“内在精神模式”,为人的全部行为确定动机和目的,制约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离开社会性,就无法认识信仰的实质,而只能从“先天”或“先验”中寻找信仰的根据,这不可避免地要坠入谬误的深渊。第三,神圣性。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念,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统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统摄”的高度凝聚作用,使得处于信仰中的人和对象结成一种神圣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神圣性是人的精神通过自我超越进入一种崇高状态的体现。信仰的神圣性,要求信仰者对特定的信仰对象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恒久专一,这些都是信仰在态度和情感方面的独特表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不值得看,买到收后就觉得亏了,写得不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