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

宋士云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宋士云  

页数:

361  

Tag标签:

无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从而使银行业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导致近年来诸多博士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本书即是其中从历史角度比较全面地考察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一部著作,也是宋士云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两年研究的成果。  宋士云博士在多年教学研究中,兼顾经济学与经济史学两个学科。这种经历使得他在撰写论文当中,不仅将经济理论作为研究和撰写经济史的方法,而且将经济史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与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相结合,将理论与历史密切结合,改变了一般经济学论文存在理论空泛,缺乏我国实例和历史感的不足;也改变了一般文字报告虽然可读性强,但史料选用不够严谨规范的缺陷。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特点:即从经济史的视角,以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28年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专题性研究;注重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历史学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并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

内容概要

通过实证分析,作者对银行业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的建议有以下三点:(1)逐步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2)增大银行服务的差异化,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3)适当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银行业。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和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竞争程度和效率。这些建议并非由本书首先提出来,但是由于有历史研究和分析作基础,使得建议更显务实。 受研究对象所处阶段与所掌握的资料所限,该著作对于我国在金融开放、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涉及较少,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银行国际化问题论述亦不足;在课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余地。 总体来看,这是一篇资料丰富、内容比较全面、论点与论据有机结合的关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报告。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在继续,对银行业的改革历程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部著作为人们客观分析金融改革的历程提供了素材,也为进一步规划未来的改革方案提供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分析基础。

作者简介

宋士云,男,1966年生,山东阳谷人,经济学博士(后),聊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1989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现状述评与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分期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对历史分期的说明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从“大一统”到二级银行体制(1979-1984年)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国家银行垄断格局 (二)“大一统”国家银行体制的运行特征 二、中国银行业从“大一统”体制向二级银行体制转变 (一)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恢复和建立 三、中国银行信用体系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初步改革 (一)中国银行信用体系的初步改革¨ (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初步改革 四、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制与机制的初步改革 (一)平衡财政信贷收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二)实行信贷资金差额包干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建立 (四)利率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金融制度创新与机构扩张(1985-1997年) 一、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 (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二)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开始向间接调控转化 二、国家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商业化改革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的兴起” (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三、银行业市场结构开始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转变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转变的趋势 (二)市场结构变化中的银行业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 (三)银行业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及其低绩效的原因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市场金融体制基本确立(1998-2006年) 一、中央银行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基本确立 ……第五章 对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反思与前瞻附录 中国银行业改革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中国银行信用体系的初步改革银行信用体系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扩大银行信用领域;二是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初步形成以银行信用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信用体系,在不断完善间接金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直接金融。1979年以来,银行信用活动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无论是在资金来源方面,还是在资金运用方面;无论是信用期限,还是信用种类,都逐渐呈现多元化格局,银行信用的范围逐步扩大。  1.运用经济方法积极组织各项存款组织存款是银行筹集信贷资金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银行部门除了在组织储蓄存款上注意加强宣传、改进服务和积极动员外,对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存款,主要靠实行现金管理,用行政手段作硬性的规定,无须下大的力量。改革之前,单位只能在银行开立活期存款不能开立定期存款账户,其中企业开立的账户称结算账户,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开立的账户称往来账户。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强调在扩大资金来源的基础上搞好资金运用,使忽视组织存款的思想开始扭转。之后,随着各专业银行的先后恢复和设立,专业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运用经济方法组织存款,成为它们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1)为适应企业自主权扩大,利润留成增加的新情况,从1983年起,银行对国营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举办了期限分为一年、二年和三年三个档次的定期存款,其利率分别为月息3‰、3.6%0和4.2‰(参见表2-1),都高于单位活期存款利率月息1.5‰的水平,促进了单位定期存款的稳步增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 PDF格式下载



资料翔实,有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