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融学

卞志村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卞志村  

页数:

532  

字数:

48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1世纪高校金融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现已出版三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作为系列教材的第四本,《金融学》的首要宗旨是向阅读者准确传递全面而系统的学科知识。为此,在继承学科长期发展的成果积累基础上,本教材的编写力求充分考虑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新特点和金融学理论发展的新动态以及在WT0框架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科学、系统讲授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夯实基础、拓宽思路、启发创新、联系实际。同时,本教材又力图避免诸多教材编写中容易出现的两种倾向:一是如同词典,面面俱到;二是如同提纲,过于“点到为止”。因此,在大量参考国内外出版的同类教材和相关专著及文献后,本教材拟以货币金融为对象,以货币、货币运行和货币调控为主线,将金融学科的核心内容分为13章进行讲授。其中,第1~4章介绍货币、货币制度、信用、信用工具、利息、利率和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内容与制度安排;第5~7章分析金融机构体系,重点分析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第8~11章阐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调控机理及其操作手段;第12章介绍金融监管的基本知识;第13章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除主体内容外,本教材的最后还附有金融学科中常用术语的英汉对照词汇表,在每一章后都对本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小结,并列出了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信用发展的形态 第三节 信用的形式 第四节 信用工具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利息及其本质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第三节 利率水平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 第五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外汇市场 第五节 黄金市场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金融机构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分类 第二节 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组织结构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八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内涵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九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 货币的计量 第二节 存款创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模型分析 第四节 西方当代货币供给理论 第五节 货币控制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五节 通货紧缩理论概述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五节 IS—LM模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十二章 金融监管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金融监管体制 第五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第十三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第一节 金融创新 第二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本章小结 重要概念 复习思考题附录 各章词汇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货币虽然已成为人们每时每刻都不可或缺的东西,人们几乎处处、天天接触货币,但一旦论及什么是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有哪些职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如何逐渐演变形成的等基本问题时,人们可能就讷讷难言了。本章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货币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入手,揭示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通过讨论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以及货币制度的演变,把握货币这个经济金融领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事物的历史与逻辑的联系,从而对货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生存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但货币却是在几千年前才出现的。长期以来,无数经济学家、货币理论专家都竭力想揭开货币之谜,并对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产生了种种影响深远的经济流派与学说。  一、货币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世界各地的交换都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阶段和通过媒介交换的阶段。物物直接交换的方式只能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物交换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通过媒介的交换,这种媒介就是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媒介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一)货币国定说  早在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提出了货币国定说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是由国家规定和创造的。他认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它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即物的使用价值;另一种就是用它去交换别的物品,即物的交换价值。物品之所以能互相交换,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等同的东西,没有相等的东西就不能有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相等。货币是价值的共同尺度,是交换的媒介。但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货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根据协议或国家法律而确定的,货币的价值可以由法律加以规定,也可以根据法律废除货币。  货币国定说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代表人物就是管子。在《管子?国蓄》一文中,管子论述道:“王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玉起于亦野,东西南兆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真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币,以刀币为下币。三币、中屋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口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其大意是说,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作为货币。  (二)商品交易说  17世纪末产生的古典学派在对重商主义的否定中逐渐形成了货币交易说的观点。重农学派的杜尔阁(A.R.Turgot)较早对货币起源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从商品交换的不同形式出发,将货币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之间孤立的交换行为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不确定的;其次,在一个对每种商品都有许多供给和许多需求的国家里,每种商品对每种其他商品都会保有一种现行价格,即可以把它当作代表各种其他商品的一种担保品;最后,并非每种商品都可以作为取得其他商品的普遍担保品,这要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容易运输、保存和不变质。金银由于其自然属性而最终成为人们普遍保存的这种担保品。  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则认为,货币是聪明人为了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协商出来的。他认为,人类具有互相交换的意向,这种意向引起了社会分工,有了分工以后人们就要互相交换其劳动产品,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存。开始的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但如果对方不具有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则交换不能成功。各时代社会中有思想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除自己的劳动生产物外,都随时携带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在他想象中是可以和任何人的生产物相交换的,这种物品就是货币。亚当?斯密认为,货币不是由国家随意规定并随意取消的,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在中国,货币交易说的杰出代表是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司马迁作了如下论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即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之中。  上述各个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货币的起源问题,尤其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货币是商品,货币的价值是由生产货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没有理解商品与货币的内在联系,没有研究商品价值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解决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真正对货币起源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是在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后。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  货币是与商品相伴生的经济范畴,要解开货币产生之谜,必须从分析商品人手。马克思指出:“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货币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之消失。”马克思正是从分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人手,通过研究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揭示货币起源的。  1.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没有商品交换,货币并不存在。在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集体劳作,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劳动产品统一分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氏族也开始分化瓦解,社会分工出现并逐步细化。私有制也开始形成,这时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又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要解决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必须进行交换,只有将产品交换出去,他们的私人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商品还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决定于商品的社会属性。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对他有意义的是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但是,商品的价值不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领域,商品的价值才能再现在与之相交换的商品当中。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演变的必然结果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但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其自身来表现,而必须用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这种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被称为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在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换的初期,只是因为有了剩余而交换,并没有专门为了交换而生产,所以,那时的交换带有偶然性质,产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如1只绵羊=2把斧头。这一等式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这里,1只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2把斧头处于等价形式,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但2把斧头只是1只绵羊的个别等价物,此时的价值表现是不充分的。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在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后,产品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商品相交换。于是,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不是偶然地在另一种商品身上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种商品身上。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即为“扩大的价值形式”。在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不再只是一种,而是许多种商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融学 PDF格式下载



教材内容全面,体系传统、经典。体系比较中国化。


系统知识,温故知新


内容很全,且丰富。


书本身质量很好,快递没有折页也没有破损。主要是老师要求买的书市面上比较难找也比较贵。还是当当买比较划算!


还不错啦,反正是按学校要求买的教科书,如果货能发的再快点就好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