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

阳黔花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阳黔花  

页数:

306  

Tag标签:

无  

前言

第一节论题的提出无论中国、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学校都给学生开设美学课程。对于源于西方的一门学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之一的美国在该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异同,无疑是一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众所周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学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从西方引入中国而发展起来的学说。可以说,中国百年来的美学历史,是一部在西方美学极大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当然在这个百年历史中,俄苏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但西方美学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也是最持久、最广泛的。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不仅仅是给予了一个学科的名称,而在基本理论、美学方法论和学理规范以及最基本的范畴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尤显重要和深刻。这三个方面是美学学科结构中的基础,是其躯体和筋骨,西方美学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基础方面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美学的巨大影响,百年来中国美学能否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它既不会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也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至于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之一。今天,我们身处新世纪的起点上,全球化浪潮使得学术、理论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也日益重要。中国美学建设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厚的资源。然而,我们对西方美学思想已有的了解,大体还限于上个世纪刊行的各种西方美学译著、介绍,了解的主要是从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西方美学。而在这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西方美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理论和方法,出现了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种种新的理解,也发生了与同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文化研究、人类学、民族和区域等多种研究的互动和互渗关系。事实上,西方美学经过差不多两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其基本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些新的、有影响的美学论述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产生了,美学上的论争开始在新的理论平台上进行。因此,了解国际美学发展的现状,避免因不了解新情况而丧失国际学术对话能力的危险,并以我们自身的理论资源参与到国际美学对话中去,这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既然如此,通过对中国和当今作为西方美学中心的美国的大学本科“美学课程”进行个案比较研究这一窗口,能让我们对两国,尤其是美国当前的美学学术研究现状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加强我国美学学科自身建设,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明确美学研究的发展道路,无疑将会大有裨益。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从大学“美学原理”课程的角度,基于中、美两国12所大学的个案比较,分别从中、美大学美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方面对两国的美学课程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对两国的美学教材进行了具体的比较,最后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美学课程的改革建议。附有美国6年大学的教学大纲和5本美学教材的目录及书评译文、对国内美学界同行的研究工作和我国大学美学课程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阳黔花,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2006年留学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主要从事现代西方美学和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美学教改》、《解读现代西方艺术的话语模式》、《美国美学研究状况概览》、《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等论文,参编《自然审美基础》等专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具体研究方案第一章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描述 第一节 中国的美学课程  一、资料与方法  二、课程概况  三、美国大学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美国的美学课程  一、资料与方法  二、课程概况  三、美国大学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二章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比较  一、课程教学目标  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大纲内容比较  二、授课内容比较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比较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  二、教学方法和技巧第三章 中、美大学《美学》教材比较 第一节 总体框架的比较 第二节 总论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具体内容的比较  一、中国美学教材中美学的主要问题  二、美国美学教材中美学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人物  三、中、美教材具体内容的异同第四章 影响两国美学课程的学术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美学学术研究的历史变迁  一、”美学”初入中国  二、1949年以前中国的美学状况  三、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四、8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发展  五、实践美学之后 ……第五章 对中国大学美学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描述三、美国大学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课程形式多种多样、各有侧重。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行分权自治,因此各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授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方面也有很大的自由度。从调查的6所美国大学的情况来看,课程名称多种多样,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组织形式各式各样,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各个有别。在学分(学时)安排、课程目标制定、教材选用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二,学科知识体系各自不同,“因师而异”。美国的美学课程所体现的学科知识体系性、系统性不强,不同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美学内容各不相同,区别很大。第三,突出艺术中的美学问题。在美国,“美学”这门课程经常被称作“艺术哲学”,或者被等同于“艺术哲学”,可见艺术在美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综观调查的6所美国大学,几乎所有的大学“美学”课程都是围绕艺术谈美学问题,或者整门课程就只谈艺术中的美学问题,至于自然美、广义的“美”问题在这些课程里已了无踪迹,比如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玛丽威廉学院和贝勒大学。此外,很多大学美学课程都强调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艺术及艺术品的本质以及如何哲学地处理艺术问题等方面,获得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美学学术背景知识和分析技巧,使学生形成并磨练他们对艺术的哲学观点,并能就艺术问题展开美学分析。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中美大学本科美学课程比较研究——基于12所大学的个案比较》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写作修订,其中的甘苦自不待言。好在论文的写作与修订过程中,我始终得到导师、亲人、朋友和那些默默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所给予我的支持、关怀和鼓励。我谨借此书出版之际,对帮助我完成本书的所有师长、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旭晓教授。在我整个学习和论著的写作过程中,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还得到了张法教授、牛宏宝教授、吴琼教授和余开亮老师的悉心指教和点拨。美国访学期间,更是有无数熟悉不熟悉的教授、朋友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克莱蒙研究生院的王治和博士、樊美筠博士、cobb博士、John Quiring博士和Honnold图书馆“亚洲研究”部主任Isamu博士和Laura博士等给予我论文的大力帮助,更让我深表谢意!在此,我还要向仍在美国求学的倪慧良博士表达我的谢忱!在美期间,得到了倪博士及其家人无数生活上,学业上的悉心关怀和帮助。还有Steve Hulbert和Steven Fletcher,直到今天还在源源不断地给我寄送相关资料。他们的情谊令我终生难忘。在论著的写作过程中,一起走过三年读书生活的谷鹏飞、宁海林、林早和曹晖这些兄弟姐妹们都曾给予我无私的关爱,我谨表谢意并深感怀念之情。


编辑推荐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今天,我们身处新世纪的起点上,全球化浪潮使得学术的交往和理论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也日益重要。中国美学建设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厚的资源。综观美国美学课程,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评估全部围绕学生能力发展这个中心。中国的美学课程改革,应该加强课程设计,在保持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优势的同时,着重研究和探讨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潜力。如何有效地将现实世界的美学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切实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以形成美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实属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12所大学的个案比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很早就买下了,一直没有看完所以不好妄下定论。
终于看完了,可以说,这本书运用的跨界对比的方法对于《美学》教学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以国内高校常用教材、教学重点及讲授方法等等与美国的《美学》课程作出比较,挺好的,也挺能说明情况,国外的暂时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但是国内的情况分析得很是透彻也比较有洞见。
只是读完觉得可惜的是没有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改进或者深思的洞见,或许,作者也有为教授这门课程的人启迪的企图吧,所以省略其洞见。


尽管这种书,学术价值不是很大,但是可以从中了解美国的美学教育,并且其中也有大量国外美学参考文献,对于以后的美学教学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