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
2009-12
人民出版社
王兴才
265
无
语法即语言构成之法,主要研究词、词组、句子如何构成,如何演变,还研究词如何分类、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词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句法对词的影响、语序等问题。 中国传统的小学,只有文字、音韵、训诂,没有语法。尽管语法一词,在唐人孔颖达的疏里就已出现,但传统的学者并不太重视。虽然元人卢以纬有《语助》一书,清人王引之有《经传释词》之作,俞樾的《古经疑义举例》也有诠释文例、虚词的内容,但大多以训诂说语法,以语法通训诂,算不上真正的语法研究,直至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中国才有真正的语法研究。尽管后人多以其模仿西洋语法而诟病其书,但模仿未必都是坏事。我们天天讲创新,其实创新与模仿并非绝对的不相容,在一定的条件下,模仿可能引起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起点有时是模仿。模仿不是拷贝,任何模仿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不完全的模仿使创新成为可能,也许这不完全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马建忠的模仿是真正意义的不完全模仿,这种模仿孕育着创新,也成就了创新,看不到这一点,将是历史虚无主义。马建忠为语法学在中国的汉语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席,马氏首创之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语法的研究,整个汉语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也是残缺的。当然,残缺也是一种美,但如果残缺的是主要的、关键的部位,未必还是美的。试想女神维纳斯缺的是脑袋,我们会觉得她美吗?语法之于语言,犹如脑袋之于维纳斯,不可或缺。 文字解决记录问题,音韵解决读音问题,训诂解决意义问题,语法解决构造问题。设无语法,何以构成语言,何以成为语言学?前辈学者或有不太注重语法和语法研究者,究其原因,在于将语法看成既定的、人们已熟知的外生变量,在这种假设下,语法及其研究当然是多余的。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王兴才,重庆三峡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资助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到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流动站访学。近十年来,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研重庆市科研项目3项。曾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序(蒋冀骋)第一章 虚化篇 引论 第一节 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类推范围 第二节 指示代词“然”的附缀化历程 第三节 从语法化角度看“大”的量词特征 第四节 试论副词“马上”的产生 第五节 “难道”的成词及其语法化 第六节 “于”的后缀历程及虚化梯度第二章 句式篇 引论 第一节 介宾内容后置现象摭谈 第二节 古汉语中的关系宾语探究 第三节 唐诗“疑是”句式新探 第四节 “(V01)+02”形成机制和产生动因 第五节 “是”字是否作宾语而前置 第六节 疑问句尾“为”的词性探究第三章 用法篇 引论 第一节 “见”的指代意义溯源 第二节 试论指示代词“之”的程度指代作用 第三节 “所以”说略 第四节 “者”的形义及用法探究 第五节 “偶尔”的词化与语用考察 第六节 如何运用成语把握古汉语知识第四章 训释篇 引论 第一节 “之所以”的理解与训释问题 第二节 试说唐诗中几个常见的比喻词 第三节 试论文献中“其”有“甚”义 第四节 关于“相率”的词义训释 第五节 “逆遁”该作何解 第六节 假设连词“故”第五章 献疑篇 引论 第一节 “之所以”词汇化质疑 第二节 杜甫诗“转”字释义商兑……第六章 方言篇参考文献后记
一、“大”向量词演化的机制 “数词+大+NP”表达式,其产生的历史较为悠久。根据考证,“数词+大+NP”在汉代即开始出现。许光灿先生指出:“两汉之交,伴随着佛教文化的输入,形成了汉语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外来词引进高潮,为传播佛教思想,译者们在对译中尽量使梵文汉化,使之成为符合汉语习惯,‘数+大+名’格式正是这次梵汉对译中产生的一种意译外来词的重要格式。”我们认为,这种表达式产生之初,数词后面本身就省略了相应的量词,而其中“大”确属形容词无疑。正如许光灿先生所分析的那样,“数+大+名”是“数+形+名”而不是“数+量+名”。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法是发展变化的,某种词类里的词在语法功能上可以发生变化。郭锐认为,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如果一个词在句法层面上产生了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这种语法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④“数词+大+NP”自产生之始到现在的大量运用,其间历经了各种不同的时代。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反复运用和不断实践,这种格式中“大”的功能与属性也并非恒久未变。在认知、语用等诸要素作用下,其悄然进行着语法的动态性变化,也经历着由形容词向量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
无
内容很充实,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