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
2009-12
人民出版社
谭虎娃
234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的特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消费的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谭虎娃,男,1976年生,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在延安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研究院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特色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第一章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基础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 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 第二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 二、社会主义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抟劳分配啄则 三、社会主义分配中使用劳动券 第三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交换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没有商品 二、社会主义没有货币 三、社会主义存在自由交换 第四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消费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是消费品供应充裕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消费不是人人完全平等的 三、社会主义公共消费中教育、医疗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四、社会主义的消费与生产目的是一致的第二章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工人阶级科学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工人阶级的解放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 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 三、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阶级性并没有否定其科学性 第二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科学的 一、马克思掌握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马克思剔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 三、马克思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是一个整体 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具体特征之间是一个整体第三章 社会主义实践体现的经济特征及其与马克思的设想差距原因探析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实践体现的经济特征 一、列宁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经济特征 二、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经济特征 三、毛泽东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经济特征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经济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的设想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差距原因探析 一、二者实现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 二、二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三、二者革命的方式不同 四、二者过渡阶段的任务不同 第三节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设想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差距 一、差距不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否定 二、差距不是对马克思的设想的否定第四章 改革是对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扬弃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一、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二、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三、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四、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的设想的整体性 一、生产力发展程度是整体性实践的基础 二、所有制形式是整体性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因素 三、分配方式是整体性中反馈最快的因素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整体性推进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 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保证 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与要求 第四节 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一、计划经济取得过巨大成就 二、计划与市场之间是相容的 三、计划与市场之间是互补的 四、计划与市场的合理结合 五、社会矛盾高发期更应加强计划 第五节 按劳分配是一项不容否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 一、平均主义是按劳分配的大敌 二、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坚持好按劳分配原则 三、正确认识与按劳分配长期并存的剥削现象 第六节 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一、要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决定消费”统一起来 二、要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第五章 改革要警惕两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第一节 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要有科学态度 一、对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要有科学的认识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改革要警惕否定马克思设想的基本原则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观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主张 二、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灾难 三、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反驳 第三节 改革要警惕歪曲马克思设想的基本原则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观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主张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界定 三、对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观几个主张的简析参考文献后记
插图:必须硬化对企业的预算约束,以维持金融秩序,确保市场经济有效运行。①用这五点与当前中国改革的实践相比较,毫无疑问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这场历时两年多、余波未平的争论,是全党全社会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的正常讨论,是全党全社会重新认识与反思我国30年来改革进程的得与失,是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增强其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一场值得肯定的大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而不是有人说的利益调整或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改革中最近的一次大争论,始于《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刊登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该文认为:战后,社会民主党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化解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化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共戴天的仇恨,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了和平的、理性的进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具体政策就是属于民主社会主义,只不过是避免修正主义之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最大修正主义者,是从“左”的方面修正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带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所谓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只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欺骗人民等等。此文一发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谁是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大争论。
博士论文即将出版,在喜悦、振奋之余,更多的是感恩。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提纲设计、写作及修改中都浸透着我的导师——赵汇教授的汗水。记得在刚刚选题时,导师就指出,既然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专业,那就应读点老祖宗的东西,做点马列经典原著的研究,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题目确定后,在提纲的设计上,导师不辞劳苦,反复修改,导师的严厉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时甚至气馁,但她的殷切希望又让我奋起。论文初稿形成后,导师从字词到句子,再到逻辑结构,逐一进行推敲,导师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术修养在字里行间中显露。导师最常说的话是:论文会说话,会告诉别人你求知的认真、刻苦。跟随导师学习的三年,是我研究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的三年,也是导师不断教诲我如何做人的三年,受益无穷。这里还要感谢我的任课老师、指导论文开题的各位老师。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秦宣教授、沈云锁教授等等。他们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确保论文顺利完成。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