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

周秋光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周秋光  

页数:

529  

字数:

57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大陆在1998年夏季发生的一场特大洪灾,给人们带来了慈善的话题。慈善在救灾中的巨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同和关注。但是,慈善究竟是什么,慈善行为与政府行为有何区别,慈善之心怎样培育,慈善资金如何运作以及慈善机制如何运行,人们还不甚明了甚至产生误解,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阐示和解析。现就上述问题略抒管见,识者正之。  (一)慈善的概念与定位  慈善二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被解释为“仁慈”、“善良”,包含有“恩被于物,慈爱于人”,“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意思。慈善行为亦常被喻为“积德行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献爱心”。  慈善的动机应当是“为人”与“无我”,必须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如果含有任何功利目的,算不得真正的慈善。也就是说,慈善纯粹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  慈善作为一种观念,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事业,就是调节、补救、福利人群与社会。因此,慈善事业是人道的事业。  对于慈善,中外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大慈善家熊希龄曾经这样说:“孔教言仁,又日博施济众;耶教言博爱,又日爱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日普度众生。”总之,“无论为何教何学,无不以人道为重”。可见,发扬人道,救人济世,乃是中外以及人类共通的理念。慈善无国界。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慈善研究的基本问题、慈善的思想渊源、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与特征、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慈善人物、从晚清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红十字研究等内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研究视野和学术个性。本书对构建和谐社会、当今办理社会慈善事业者颇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1997年与2005年两次赴美国留学访问。主攻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出版著作(含主编)《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熊希龄传》》、《湖南教育史》(第2卷)、《湖湘文化

书籍目录

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代序)一 论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二 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 试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四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五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六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慈善事业七 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八 民国时期的慈善法规述略九 传承与革新: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述论十 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十一 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十二 论慈善事业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十三 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十四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十五 论熊希龄的社会慈善观十六 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十七 熊希龄的救灾办赈活动十八 近代中国的慈善教育——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十九 轮船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二十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二十一 论早期红十字会在华诸问题二十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二十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与发展二十四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二十五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二十六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二十七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八 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后记

章节摘录

  基于“兼爱”这一人伦思想,墨子还提倡“非攻”,他认为人与人相斗,家与家相侵,国与国相攻,“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他要求“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勿杀无辜,矜恤弱寡。他由此而把“兼爱”上升为天的意志。“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是“天下之所欲也”。而天之所欲是“人之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这种思想反映了墨子对互助共济的人类早期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墨子欲建立一种“兼爱交利”的理想天堂。墨家摩踵而利天下的精神对后世慈善事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历史上,下层群众中互爱互助的行为从未停止过,一人有事,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慷慨解囊,急公好义之士屡屡见于史志杂录。  墨家文化中还强调粮食积贮对救灾备荒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墨家慈善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墨子先引述《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他进而提出:“故备者,国之备也。”五谷为防范饥荒的必备物质,不可不备,亦不可不节用。“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备也,地不可不用也,用不可不节也。”重视粮食储备,方可国泰民安。这亦成为后来义仓、常平仓积谷备荒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在长期的慈善救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论,墨家兼爱、贵义、互助、共济的慈善观构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一部分,也不失为人类的高尚道德理想,时至今日,“兼爱天下”仍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3.法家文化与慈善思想  法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韩非等,他们共同的观点即主张以刑赏为治国方略。在法家丰富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着一些慈善方面的内容,亦多为后世所借鉴。  在仓储备荒的救济措施上,商鞅、李斯和韩非三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都存有相同的看法,比较重视农耕,发展生产,丰仓裕廪。如商鞅就说:“民之欲利,非耕不得。”国家应采取措施来满足或保障农民的利益以达到强国富民,抵御贫困的目的。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今天社会慈善状况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慈善事业,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是关于研究近代中国慈善论的专著,书中内容包括慈善研究的基本问题、慈善的思想渊源、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与特征、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等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 PDF格式下载



周秋光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慈善的学者,本书内还是有一些参考的价值,发凡体例的作用。


请以后发货时将书擦干净


相关图书